抗战之生死决斗
字体: 16 + -

第81章 轻功来自爷爷亲传

    刘六虎的爷爷燕子刘心里十分清楚,要想练就一身轻功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练任何功夫都是越早越好。习练轻功,就更应该及早习练。习练得越晚越难以练出来。

    所谓练出来,这是练功夫人的一句行话,就是练成真功夫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练任何功夫,要想能真正练成,都必须自小就得开始习练。因为只有孩提时的骨头才柔韧。只要肯下功夫,掌握住要领,同时不间断地坚持习练,就能练就一身好功夫。

    练一身真正的硬功夫不容易,练一身真正的轻功更不容易。与其他功夫相比,轻功的要求更高一些。年龄大的人练轻功,是不太容易练出来的。因为成年人的筋骨都已经定型,大筋附骨,伸展不开了。

    因此,刘六虎三岁的时候,爷爷燕子刘就开始拿捏刘六虎的身子骨了。

    小孩子的筋骨越练越有弹性,越练筋骨的伸缩空间越大,内功的寸劲越有爆发力。长此以往,功夫就愈发深厚起来,真正的功夫也就形成了。

    说道寸劲,这其实这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有真功夫的试金石。

    只要是打小开始习武的人,只要是一直未间断的,十几年,数十年如一日地练功者,绝对不可小觑。无论是谁,假如碰到这样的练功者一定要多加小心。因为这样的练功者不乏高手。一旦碰上,必定吃大亏。正所谓童子功。

    练功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作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这意思就是说,只要持之以恒地苦练一招绝活,比朝练夕改的乱练一气强得多。要想练出真功夫,就得找准符合自身情况的一个招数,长年累月地坚持苦练,才能练出看家本领的功夫来。

    小刘庄本来就崇尚练武的风气,村上人都习惯练武强身。但是真正练出来的实在也不多。因为真正的功夫要想练出来,是得有一定条件的,但就年龄这一条就非常苛刻。

    刘六虎却是得益于自己的爷爷燕子刘的言传身教和手把手的地悉心调教。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才有了现在的刘六虎。

    刘六虎忘不了爷爷悉心传授他轻功的恩情。

    早在刘六虎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得了霍乱去世了。在他五岁时,漳卫河闹大水,父亲为了救起掉进河里的同姓大爷,自己却被激流卷走了。从此刘六虎就与爷爷相依为命地过活。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爷爷燕子刘就开始亲手拿捏刘六虎幼小的身子骨,调教刘六虎练功习武,从不间断。一年下来,就有了一些基本功。四岁时就开始让刘六虎燕蹦坑儿。

    所谓蹦坑儿,就是先挖一个浅坑,让六虎从浅坑里往上跳。先练蜷腿往上跳,跳

    熟了,就练直腿往上纵。练上一个多月将坑挖深,再蜷腿跳,而后直腿跳。再练上一个多月,再将坑挖深,蜷腿跳熟后再改为直腿跳。

    依此再练上一段时日,再将坑挖深,由此一步步地将坑挖深到一米多,直到更深——

    如此反复练习了十多年年,成年的刘六虎才有了今日的蹿房越脊如履平地,丈八高的房顶纵身即上。

    站桩——马步打住,一直站到不能坚持的时候为止,一天天将时间加长,十几年如一日地不间断,才有了今日的刘六虎两条腿虽然不粗,却如钢铸一般,无论站在多高多尖的屋脊和房檐上,甭寻思有半点儿打颤和抖动。倒挂在房檐上的双脚如钢钩子一般牢稳。

    打旋子,翻筋斗。六岁的时候就能翻上十几个筋斗了。八岁开始练倒椽子——就是抓住房檐上的椽子头一根根地从这一端倒到另一端去。

    爷爷燕子刘在刘六虎十岁的时候,开始给他的腿上绑沙袋,让刘六虎的腿上绑着沙袋在沙坑里往上跳……

    总之,刘六虎今天的功夫是爷爷燕子刘从小一天天调教出来,又经过了十几年的苦练,才成就了今天的功夫。

    那真是十几年如一日。期间吃了多少苦,只有刘刘虎和他的爷爷燕子刘知晓。

    刘六虎继承了爷爷燕子刘的功夫。也是这一带燕子轻功的唯一传人。

    燕子刘活了七十岁。他是因为枪伤复发,导致感染最终不治身亡的。那时候刘六虎才十三岁。

    爷爷逝世以后,刘六虎就完全靠乡亲们的救助过活了。直到他十六岁当上八路军的交通员。

    但是直到如今,爷爷逝世前的那几年的情景,爷儿俩相依为命的过活,依然让刘六虎历历在目。刘六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爷爷的音容笑貌,与爷爷那矫健的功夫,所有的一幕幕的情景,都随之浮现在眼前。

    刘六虎忘不了九岁那一年的秋天。

    那是一个朗晴的日子。太阳还未出来,爷爷就做好了饭。吃过早饭,刘六虎就跟着爷爷进城去卖鸭梨。

    卖了鸭梨换些钱买些红薯干,爷儿俩以此度过漫长的冬天。

    爷爷挑着两篓鸭梨,一边与刘六虎拉着呱,一边沿着漳卫河的西大堤朝临清城里走去。

    篓子是爷爷自己编制的箩筐。每个箩筐不大,充其量叫做篓子。反正每个篓子最多能盛四十多斤鸭梨。两个篓子都装满,一共八十多斤鸭梨。篓子里还放着一杆秤和秤兜。

    爷爷用扁担挑着两篓子鸭梨一颤一颤地,走起路来一阵风。刘六虎得小跑起来才能跟得上爷爷。

    爷爷的这一根扁担可不是一般的扁担——它是刘家的传家

    物品。

    这是一根罕见的紫槐木的扁担。

    所谓紫槐木,那是一种非常稀有罕见的珍贵木头。

    这种槐木生长极其缓慢。生长了百十年的紫槐,只能长到碗口粗。这样的原木劈开来,自多也就只能出两根扁担条子。六十年的紫槐木也就只能出一根棍或者一杆红缨枪的枪把。

    传说以前的少林寺的棍僧,使用的就是紫槐木的原木棍。再就是传说梁山好汉董平使用的双枪的枪把,也是紫槐木的。

    紫槐木的特点是质地坚硬如钢,且韧性和弹性都极佳。只要有力气,将那扁担条子弯成一张弓,扁担也不会折断。它的弹性超过白腊条好多倍。刀剑砍杀上去,就像碰到了青铜铸钢一般坚硬。

    因为紫槐木不仅坚硬如刚,而且弹性也如此之好,还真有用它弯成弓来用的。

    再就是这样的木头细腻,光滑无比。

    就拿爷爷的这副扁担来说,它是油光剔亮,阳光照在上面,闪闪地发出紫铜色的光泽。

    弹性好的扁担能带着挑担人往前跑,这该是最大的好处了。挑担人挑着百多斤的物品走在路上,上好的扁担颤起来,能把挑担的人带着往前走。挑担人利用这个颤动的频率让扁担带着往前走,异常省劲并且出路途。

    常言说,走路的赶不上推车的,推车的赶不上挑担的。这种说法的来历,就印证了一副上好的扁担,是能让挑担赶路的人们何等喜欢了。那首先得是好扁担才行。

    诚然,刘六虎爷爷的这根扁担,还是一件难得的护身武器。爷爷燕子刘将这根扁担抓在手里,耍将起来,嗡嗡作响,十几个汉子也近不得爷爷的身。

    爷爷虽然伤了一颗肾,但是毕竟功夫深厚,六十六岁的人了,精神矍铄,两颊红润,目光如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老头身上有功夫,并且功夫深厚。

    爷爷的扁担耍得炉火纯青。他能将扁担当各种兵器使用。有时候当大刀使,劈头盖脸,一阵猛砍,中招者必被劈犏死。有时候当成红缨枪来使,抖甩挑扎,一阵猛刺,中招者必被扎死。有时候还能当棍使,左右开弓,横扛竖打,中招者必被打死……

    更别说爷爷抓住扁担的一头,助跑起来,然后将另一头往地上轻轻地一拄,爷爷就能像燕子一样飞身起来,越过一条十几丈宽的沟壕或者小河。

    假如爷爷再相机用上自己的功夫和身法,利用这根扁担,飞上一座二层楼的楼顶去更是不费吹灰之力……

    爷爷一直将这根扁担当作宝贝一样。即便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将这根扁担紧贴在自己的身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爷爷竟然与这根扁担为

    伴。

    当年,爷爷,去天津闯荡的时候,就是抱着这根扁担去的。后来出了祸端遭人诬陷,回到家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但是这根扁担他却又完好无损地抱回到家里来。

    其实,天津那场祸端,假如不是爷爷拿了这根扁担与悍匪奋力格斗,那真的就没命了。正是因为有这根扁担护身,爷爷才捡了半条命回来。

    刘六虎经常听爷爷说起当年护镖的故事。爷爷说,别人出门都是扛着大刀片,而爷爷的手里就是这么一根扁担。即使到了后来,护镖的人都配上了短枪,然而爷爷的扁担也从未离身。

    爷爷的这根扁担甩将起来,虎虎生风,嗡嗡作响,令使用刀枪剑戟的人也望而生畏。

    因此在天津,人们都知道有一个护镖的人叫燕子刘,还知道燕子刘有一根神奇的扁担。

    太太阳出来一竿子高了。单价秋高气爽,漳卫河大堤上一老一少爷儿俩,一矍铄老人挑一担子快步如飞,一少年连跑带颠地快步紧跟。

    爷爷喊了一声:“六虎——累了吧?”

    六虎随即答应了一声道:“爷爷,不累,我能跟上。”

    “到了城里,我给你买肉包子吃哦——”爷爷说道:“吃了肉包子,你就有劲儿了。”

    “我这现在也有劲儿,不信你瞧我的,我能超过你——”刘六虎说着便猛跑了一阵,果然超过了爷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