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林书生
字体: 16 + -

第42章 出手

    忽然,一辆枣红色的双轮马车,在一个青衣壮汉的驱使下从官道的另一头缓慢地行驶了过来,圆弧形的车厢表面刚刷上了一层生漆,在朝阳的辉映下闪着一层光洁的亮泽。

    官道上的难民们的眼睛里莫名多了几分亮度,然后开始争先恐后地簇拥上去乞讨吃食,更有几个青壮年想要爬上马车,好似还要强抢一般。

    “下去,你们都给我下去,车厢里的人可是当今陛下亲自册封的钦差特使,要赶到前面的银丰县里颁布圣旨,你们若是耽误了时间,小心陛下诛了你们的九族!”

    驾车的青衣壮汉显然还是个练家子,看众人围拢过来,甩起手中八尺长的马鞭恶狠狠地抽飞了几个,再加上他言语中的话颇为吓人,当下难民们全都一哄而散了。

    这年头,皇帝老爷的名头,可是比阎王爷账下的催命判官还要让人感到生畏的。

    “黄三啊,外面是谁啊,这一路吵吵闹闹地扰了咱家的清梦,此地距离银丰县还有多远?咱家在这马车上颠簸了两日,可是快要散架了。”车厢口悬挂的蓝色垂帘一掀,一个面白无须、看着瘦如骷髅的少年从里面露出一个脑袋,睡眼朦胧地尖声问道。

    被称作黄三的青衣壮汉赶紧收起手中的马鞭,恭敬回道:“回禀林公公,都是些难民流寇,兴许是饿急了眼了居然还想攀上您的车厢,这不被我几鞭子给都抽跑了。”

    白面少年道:“是吗,话说咱家久居深宫中,还从未见过难民是个什么样子呢,来,扶着咱家下车,让咱家好生端详端详。”

    黄三赶紧上前扶着那白面少年的胳膊,毕恭毕敬的将他扶下马车,众人这才得以瞧见车厢那人的真容,竟是个面相上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他身上穿着一件青色绣着杂花纹的曳撒服,头上包着一顶黑色的网巾,腰上束绑着一条黑色乌角腰带,足蹬一双黑色的官靴。

    他体型虽然略有消瘦,但是眉目之间却神采奕奕,穿着这一身衣衫站在原地,登时就给人一种飒爽英姿之气,让任何人观之都会一眼认定:此人绝非寻常贩夫走卒之徒,也更非书生商贾之辈,绝对是从京都来的达官显贵之后。

    可惜,他们的认定下一秒就被那被称作黄三的青衣壮汉给否定了,因为那黄三对那白面少年说道:“公公请看,这些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的人,就是因为山东大旱流连失所的难民。”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然后扭过脸去嗤之以鼻的小声笑道:“我们还以为是什么达官显贵的公子爷呢,原来只是个太监啊……”

    当然人群中也有些少不更事的小娃娃,童言无忌的出声问道:“爹,啥叫太监?”

    当爹的爷们赶紧小声回道:“嘘,小兔崽子小点声,别让人家听见,爹来告诉你,太监就是没有小丁丁的男人。”

    “爹,没有小丁丁又怎样?”小屁孩打破砂锅问到底。

    “没有小丁丁就是不男不女的阴阳人,以后不能生儿育女也不能传宗接代,唉,真给列祖列宗丢脸!”

    “爹,为啥阴阳人就不能传宗接代?”

    “这个……额……给老子滚一边去,不该问的别问!”

    当爹的终于被小屁孩孜孜不倦的问题给问恼了,在“啪”的一声耳光响声里,结束这一场简短的关于“男女”之事的启蒙教育。

    虽然交谈的父子已经越走越远,马车旁边的白面少年却依旧是一脸的涨红,浑身气得直打摆子,黄三赶紧捋着他的胸口,劝解道:“林公公消消气,您如今可是金贵身子,可莫要被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山野草民气坏了身子,小人刚刚看过了,咱们再有一日就能抵达银丰县,不如今日先在城外寻个客栈住下,等歇足了身子,再等明日寻个好时辰再入城可好?”

    马车下面的白面少年寒着脸注视着离去的难民良久,忽然语气一转,低沉道:“唉,真是一群朴实的穷苦人家啊,怎么这朝廷就不能满足他们一口饱饭呢?”

    黄三这时小声道:“可不嘛,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但你能给他一口饱饭吃,他们就能以性命相报,山东境内的白莲教为何这几年一直屡剿不尽,还不都是因为朝廷安抚不当,赈灾不利,这才逼得他们入山为贼。”

    白面少年点点头,黄三这话说的在理,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饭,只要满足了劳苦大众的肚囊,他们才不会闲的跟着白莲教们一起造反,此乃千古至理,为何高高在上的朝廷就是想不通呢。

    “唉,将来我若当官,必先以满足麾下子民的肚子为第一目标,不然就算将来青云直上当了首辅又有何用啊,该反的终究会反的。”

    白面少年转身上了马车,神色有些低沉,还有一些落寞。

    黄三一时竟然心有悸动,不免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面白无须的小小少年郎,然后快马加鞭的远离了这群“出言伤人”的难民。

    ……

    书写到此,有必要阐述一下明朝百姓们真正的收支情况了,毕竟在现代电视或小说里的剧情,主角们吃顿饭都是动辄十几两甚至上百两的纹银,荼毒观众太深,让人很难对明朝真正的物价有客观的认知。

    就说现在吧,自山东布政使司连年大旱以来,百姓田产收入日渐微少,民不聊生,三餐不继,基本上大多数百姓连最起码的温饱是都解决不了的。

    不说坐拥良田美妾的地主豪绅,就说平头老百姓,一般像做工的、砍柴的、烧炭的、赶车的、替人跑腿的、码头抗包的等等靠卖一把子力气讨生活的,每日人均收入也就三四个铜钱,也就刚够买几个杂粮窝窝头来填饱肚囊的,若是哪天再遇到个刮风下雨的做不了工,全家都得饿肚子。

    还有一些经营小本生意,其实赚得也不多,像杀猪的、烧菜的、卖早市的、赶夜市的、算命的、替人写状纸的等等,每月累死累活也就赚它个两三贯钱,若是哪家今年再有个婚丧嫁娶的公事,当年就得落下一屁股的饥荒。

    而那些没有任何手艺和营生的庄稼人,日子过得就更加苦逼了,饭桌上常年几乎看不到全是米面的粮食,餐餐都是混合着野菜、野果、五谷杂粮、麸子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来果腹,像红枣、小米和鸡蛋,那都是稀罕物,月子里的婆娘刚生完孩子能吃上几顿,那就已算是了不得的补养品了。

    而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就银丰县这种生活水平,在山东布政司境内居然还被评为了“富县”,在济南府管辖下的4州26县中的排名还遥遥排在了前十,这就让人感到细思极恐了。

    吃野菜,吃麸子,喝菜粥……听祖辈们讲,那都是刚建国经济不景气时才艰苦了几年,可是如今大明可都建国两百余年了,从洪武年到如今的万历年,光皇帝就换了一十三个,百姓的生活水平仍然得不到保障,温饱都尚不能解决,你让百姓们何谈再爱国爱家呢?

    这是一种时代的可悲,也是大明朝在若干年后覆灭的根本原因!

    林寿的穿越是悲剧的。

    他没有来到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也没有赶上一个“四夷俯首”的太平,从他这一世睁开眼睛的第一眼开始,他就得为了普通人的一日三餐来奔波,去满足一个凡人最最普通的追求。

    这里,没有“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帝王梦,这里,也没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神女情。

    这里,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一个与你、与我、与我们大家都一样的平凡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