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师传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节:去留决定(三)

    公元一九六年,兖州牧曹操迎接当今皇帝陛下入主许县。

    许县府邸,会议大厅。

    偌大的会议大厅并不是想像的那般奢侈豪华,宽敞明亮是它的第一印象,简洁大方是它的主要格调。大厅的正前方有一张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少年,少年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青年人,青年人肤色白皙,面无胡须。少年的眼皮子底下还站有两排人,他们穿戴汉服,赤脚,一脸的恭恭敬敬。这个地方像是会议大厅却又不像,因为站在这里的人很多,而且都是规规矩矩的,咋眼看去简直是一处小朝廷。

    陈登站在一处角落里,随同众人齐齐地鞠躬低头。

    徐州的使者陈登虽然并不是第一批来到许县的使者,不过幸好他没有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曹操迎接皇帝陛下早已不是甚么传闻,待他迎接这一位尊贵的天子,并为他打理好一切后,皇帝陛下便决定加封曹操的官职,以表他对自己的效忠。

    陈登轻轻地抬起头,便见会议大厅的正前方端坐一个人,那个少年。他大约弱冠的年龄,一袭皇袍,头戴皇冠,面目稍显稚嫩,然而双眼却透出一丝沧桑。他的肤色有些苍白,可是他的神色却十分高兴,他的脸蛋有些红润,看上去分外精神。陈登默默地注视那个少年,心想:哦,那便是皇帝,那便是他们的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讳名刘协,字伯和,又字合。他原是汉灵帝第三子,初封陈留王。公元一八九年,汉灵帝驾崩,刘协的兄长刘辩继位,即后来的汉少帝。当时的朝廷发生一场动乱,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京,认为少帝刘辩之才不如陈留王刘协,于是废少帝另立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丞相,残害生灵。天下大乱,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然而未果。公元一九零年,董卓下令毒死少帝,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新任皇帝陛下刘协便开始了囚禁生涯,即便董卓死后,他也没有得到解救,而是继续被董卓的旧部“挟天子而专政”。

    如今一切都得到回报,皇帝陛下趁着董卓的旧部在司隶州火拼,于是带领朝中大臣立即南下,想要远离战乱,适时兖州牧曹操伸出援助之手,前来救驾。

    不是没有想过曹操此人会像董卓他们那般软禁他,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他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尽管与历代皇帝的待遇差之千里,然而此时他却心满意足。年轻的天子现在正襟危坐,环俯众人,众人俯首称臣,那一情景仿佛皇权重归。

    会议大厅鸦雀无声,聚集许多大臣,他们俯首,听着前方有一个尖细的声音徐徐宣诏。前段大部分是赞扬曹操的,从他的出生到他的长大,从他最初的官运到他现在身为兖州牧还能一心想要效忠于大汉,众人其实听得有些麻木,却还是露出一副副感恩自豪的模样,他们总算熬到末尾,只听那尖细的声音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兖州牧曹操护驾有功,特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钦赐!谢恩!”那个“恩”字拖得老长。

    “谢陛下!”一个铿锵有力的回复荡漾在众人的耳边,却是曹操上前受命。陈登眨了眨眼,细瞧那曹操,只见那人肤色黝黑,一身汉服,其貌不扬:他的个头不高,却很有气势;他的面容并不俊朗,却十分端庄。他在众位大臣的面前,正式加官进职,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这一刻,来自各州的使者都睁大了眼睛,似乎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尽管不是所有人知晓未来曹操会发生甚么重大的变化,但是他们隐约感到了不安。

    陈登眯了眯眼睛,悄悄地环顾众人的脸色,只见皇帝陛下那一派的众位大臣面色激动,而兖州牧曹操那一派的武将谋士却是面无表情,再瞧瞧各州的使者,或是眼含羡慕,或是微露不屑,或是低头瞧不见神色,或是一脸的平静。

    怕是他们都后悔了罢?陈登玩味地打量他们,试图从中得出一些讯息:早闻司隶州一州民不聊生,皇帝陛下趁机南下。袁绍代表冀州,曹操代表兖州,冀州和兖州这两块势力曾经分别向皇帝陛下抛出救驾的讯息,可惜被后者抢先一步。

    这只是一场加封而已,加封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影响力却足够得大。使者们纷纷跪拜,拱手地道:“陛下英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少年的嗓音虽有些青涩,但极为低沉。

    这一加封的情景算是过去,皇帝陛下退朝,众人渐渐散去。

    这一时刻,所有使者都恨不得快马加鞭地赶回去,通知自家的主公:兖州牧曹操果真迎接皇帝陛下,他在政治上似乎比所有诸侯更加具有优势!

    或许,以后要加派人手,密切注意这座许县才是。

    热热闹闹的加封总算平息了过去,使者们回到自己的临时居处,几欲都要痛定思痛,为以后自家的主公而打算。似乎所有的使者都决定:天一亮,立即动身返回,一定要早些见到主公,向他们禀明此事……这实在令人妒忌!曹操出身宦官,却比他们任何出身高贵的诸侯还要气派!

    夜幕降临。

    深夜,许县府邸。

    曹操的居处前站有两个文士,一个在来回地踱步,另一个则躲在阴影里。

    荀彧有些犯愁。他在门外来回地走动,时不时透过窗户的缝隙往里瞧了瞧,只看屋内的一角床榻上躺着一名人,那人背对他,似乎正在熟睡。荀彧叹了叹气,抬头看向门口站守的两名奴仆,低声道:

    “主公还没起来么?”

    “回禀荀先生,老爷还在睡着呢。”

    荀彧皱了皱眉头,轻声道:“可知主公现在如何?他何时会醒?”

    “这……小人可不知道!”一名奴仆摇了摇头,“老爷睡到现在未醒也正常。”

    荀彧道:“那你们好好守着,待主公醒来,再遣人来通知。”

    两名奴仆相互看了看,齐齐点了点头。

    荀彧轻声一叹,正要离开,却见门被打开。

    “是荀先生么?”一个婢女上前说,“老爷有请!老爷他起身了。”

    荀彧挑了挑眉头,转头对那阴影处的人道:“你先呆在这里侯着。”

    那人轻笑了一声,却向前走了一小步,似乎颇为玩世不恭,不想听从荀彧的建议。

    荀彧只觉头痛,提醒道:“你可别走开!上次你闹许县城门的事可没跟你计较呢,再若放肆无理,可真的没法帮你了。”

    “文若尽管放心,学生不会乱来的。”那人哈哈一笑。

    荀彧点了点头,转身进屋。少顷,他走出来,站到那人的面前,拱手道:“主公有请,郭先生请进。”他的态度出奇地尊敬,仿佛换了人似的。

    “有劳,学生这便过去。”从阴影处走出来的人赫然是一名儒生,一名青年的儒生。

    那儒生二十多岁的年纪,面庞相当得年轻,一袭青丝衣衫,头戴青冠,身材消瘦,嘴角含笑,一双眼眸神采飞扬,他在拱手,赫然是——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