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域无疆
字体: 16 + -

第五十三章 奔赴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陈汤终于来到朔方大营,见到了父亲。

    面对已经成人的儿子,陈中百感交集。七年前,陈中受到太学同学、荆州刺史欧阳松的牵连,被发配到朔方军中效力。这些年,自己一直兢兢业业,踏实办事,也立了一些军功。他向朝廷申请了多次,想回乡探亲,朝廷一直不予同意。最近,陈中听说自己的老师贡禹受到天子重用,自己的同学富平侯张勃也被委以重任,他似乎看到了出头的希望。他托人给张勃带话,希望张勃给汉宣帝美言几句,将自己调回中原。张勃来信劝他稍安勿躁。

    陈中没想到儿子陈汤能够不畏艰险,来到朔方。陈中带儿子陈汤到自己卧室,给陈汤加了一个床铺。父子俩当夜未眠,陈汤将家中的事情悉数道来。当听说陈汤母亲受辱自杀,儿子怒杀龙天翼这一段时,陈中气得从床上坐起,恨不得连夜杀回陈庄。

    陈汤说:“按我的想法我要血洗龙家,为母亲报仇!只是大哥总是怕事,一直拦着我,不让我和龙家发生冲突。我是临走之前,找准机会,才将龙天翼干掉!”

    陈中没有想到,年纪轻轻的儿子有如此的血性。他一方面为儿子感到骄傲,一方面又为他感到担心。陈中问道:“你以后有何打算呢?”

    陈汤说:“我杀了龙天翼,他们肯定不肯罢休。我现在想避避风头,然后到长安。有机会的话,我要去西域发展!”

    “你现在是两手攥空拳,到长安如何生存呢?”

    “儿子听说长安城繁华似锦,是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的地方。我就不相信还多了我一个人?”

    “朝廷现在需要大量人才,正是用人之际。只是需要有人举荐才有可能被录用。我现在还是戴罪之身,原来的同僚和同学好多人恐怕避之不及。不过,我有一个十分投缘的同窗,听说最近被朝廷启用,他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陈汤听了父亲的这一番话,心里燃起了希望。他说:“那就请父亲赶紧写一封信,我到长安去见见这位世伯。”

    陈中道:“你现在去肯定不妥。先在我这里待一段时间吧!我写信给你大哥,看看家里那边的情况如何再定夺。”

    陈汤在朔方一待就是半年多。来年春暖花开时节,大哥陈权的家书终于寄到。大哥在信中说,龙天翼没有死,陈汤那一剑没有刺到要害处,后来被抢救活了。只是陈权将家里的土地、牲畜变卖了大半,赔偿给了龙家,并向官府作了打点。龙家因为理亏,也没有再追究。官府也就不了了之。

    陈汤听到这一消息,并没有开心。他抽出宝剑,一剑砍在炕上的炕桌上,恨恨地说:“此子不灭,何以为人?!”

    父亲陈中劝道:“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眼下你得求取功名,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为自己报仇

    !你那种一人一剑,快意恩仇的方式,是一种很愚蠢的办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搞不好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

    陈汤问道:“父亲有何高明的办法教陈汤?”

    陈中说:“我不希望你舍弃自己性命去报这个仇!你应该长安,找寻上升之阶,日后挂印封侯,借助朝廷赋予的权力,你可以对危害乡里的龙天翼、王天翼、李天翼们予以公开惩处。那样不是痛快得多?!”

    陈汤倒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他听说龙天翼没死,第一时间就是想着尽快潜回陈庄,对龙天翼实施第二次刺杀。他甚至想到了找自己的堂兄陈衡帮忙。父亲的一席话,使他茅塞顿开。

    陈汤说:“父亲,立功封侯最快捷的方式有哪些?”

    陈中说:“自武帝始,有两种途径封侯最快。一是为将为帅,驰骋疆场,建立军功;二是出使异域,开疆辟土。”

    陈汤说:“为将为帅,咱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脉呀!出使异域,儿子我早有此志,也是不得其门而入呀!”

    陈中说:“为父听说朝廷为了加强西域都护府的人才建设,陛下每年都会下诏面向全国征召有志之士。你到了长安,注意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陈汤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到长安报名。

    陈中继续说:“西域都护府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一路上,有戈壁、沙漠、高山、大湖等,人世间所有的艰难,在这条路上都能够体验。那里的民情风俗和我们中原完全不一样。语言、饮食、衣着、习俗等,无一相同。朝廷规定,一旦应招,至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回家。我听说在西域戍边的士卒,很多都是刑徒之人,难以管束。很多人到了西域,不知所踪,连骸骨都没有留下。没有坚强意志,活下来都难,更别说建功封侯!”

    陈汤说:“儿子接受父亲的教诲!现在我不敢说我以后一定会建功封侯。但是,父亲让儿子读书习剑,学会了本领,不能就这样不去展示吧?好比雄鹰长大了,空留一双翅膀,不上蓝天,难道就在蓬蒿间混日子吗?”

    陈中拍着陈汤的肩膀,欣慰地笑道:“阿哥!你有这番志气,为父为你骄傲!陈家出人头地的重担就在你的肩头上!父亲相信你!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肯定没有回报!加油!”

    第三天,陈汤怀揣着父亲写给富平侯张勃的信笺,踏上了奔赴长安的征途。

    没有了躲避官府追捕的压力,陈汤骑着黑马,一路上走得很轻松。他晓行夜宿,顺着官道,来到了黄河岸边的风陵渡口。

    风陵渡,位于河东郡内。是黄河以北十几个郡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此地既是货物集散地,又是人流汇集处。市井繁华,人员庞杂。陈汤来到渡口时,正是午饭时节。他见离渡口不远的岸上飘着一

    个酒幌,正好腹中饥渴,于是信步朝酒店走去。

    酒店是一溜土坯平房。当街两口大锅,煮着羊肉和羊杂,热气腾腾。紧挨大锅,有两个一人多高的炉子,这是专门烤制麦饼的地方。古时候的麦饼制作比较粗糙。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粉。麦饼制作工序分三步:首先将麦粒用石锥舂烂;发酵一个晚上;最后用手捏成型,贴在炉壁上烤熟。

    这是一家专门卖水盆羊肉和水盆羊杂的小店。小店生意不错。每一张桌子上都是吃得满头大汗的食客。

    陈汤将马拴在栓马柱上,又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店小二腾出了一张案几,招呼陈汤坐下。陈汤点了一碗水盆羊杂和两个麦饼。小二问:“公子不来一壶酒?我们家的酒,味道很不错。您难道没听过往的客人说,‘到了风陵渡,必喝刘玉兔’吗?!”

    陈汤笑道:“刘玉兔是你老板吧?”

    “是啊!刘玉兔酿的酒,黄河两岸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呀?”店小二骄傲地说。

    陈汤笑道:“看来,我要不喝上一壶,风陵渡那就是白来了!”

    店小二说:“那是!您来一壶?小壶还是大壶?”

    陈汤豪爽地说:“好!那就来一小壶!”

    不一会,一大海碗羊杂就端到陈汤面前。陈汤见到这个陶碗,不由开颜一笑。店小二又将放在一个草编小筐里的两个麦饼放在陈汤面前。

    店小二见陈汤看着大碗发笑。好奇地问:“公子为啥发笑啊?”

    陈汤说:“我可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饭碗呀!”

    店小二说:“这是我们本地一怪。碗比头大!”

    店小二又上了酒,招呼其他人去了。

    陈汤喝了一盅酒,点点头,心里说:“这个小二没有吹牛!酒的味道绵甜醇厚,很有劲!”

    陈汤又给自己斟了一盅酒。这时,店小二带着一个客人来到陈汤桌边,说:“公子,不好意思,今天店里客人多。这位客人和您拼一桌吧?”

    店小二嘴里的话似乎是在商量,其实是安排。没等陈汤回答。店小二就对客人说:“客官,委屈您啦!您就跟这个公子拼一桌吧!您想吃点啥?”

    客人粗声大嗓地说:“一大碗羊杂,四个麦饼,一大壶酒!”

    客人将包袱放在脚边,又取下头上的斗笠,扣在包袱上。

    陈汤扫了一眼客人。只见其人蒜头鼻子,厚嘴唇,满脸胡子,皮肤黝黑,粗眉细眼。陈汤再次抬头,见对面的客人正盯着自己。他礼貌地点点头。

    客人问道:“公子这是要去哪里?”

    陈汤说:“长安!”

    客人说:“我也是去长安!听你的口音不是关中人?”

    陈汤老实地回答说:“不是!我是兖州人!”

    “兖州还是幽州?”

    “兖州!”

    “到长安公干?还是访友?”这位客人还蛮健谈。

    陈汤不想深谈,故意转移话题说

    :“这家酒很不错!”

    这时,店小二将客人要的食物上到桌上。客人自斟了一盅,对陈汤说:“喝起!”

    陈汤举杯示意。

    客人一仰脖子,将一大盅酒直接灌进了喉咙。客人用大手将粘在胡子上的余酒抹了一下,端起大碗,咕嘟嘟喝了三大口羊汤,说道:“痛快!”

    客人又倒了一盅酒,对陈汤说:“公子,来,走一个!”

    陈汤响应着举起酒盅。

    客人又喝了一大盅。他拿起筷子,在碗里搅了一大筷子羊杂,塞到嘴里开始大嚼。

    酒过三巡。客人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他说:“公子,我叫杨大!家住长安昌明坊。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今天坐在一个桌子上就是缘分!公子,你贵姓呀?”

    陈汤礼貌地说:“我叫陈汤,字子公!”

    “嗯,陈汤!我们这就算认识了!一会,我们一起结伴而行吧,路上有个说话的人,也少点寂寞。”

    陈汤不置可否。杨大却兴奋地自顾自给陈汤介绍长安市井里的情况,介绍自己家里的成员。这是个直性子的人,他认准陈汤和他有缘,在心里已经把陈汤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俩人差不多同时吃完,杨达喊来店小二结账。

    店小二说:“公子的是二十五个五铢钱。这位客人的是二十八个五铢钱!”

    杨大瞪起眼睛,一把抓住店小二的脖领子,骂道:“小畜生!你讹我?!上月我从这里过,才要我二十五个钱!怎么现在就要二十八个钱了?”

    店小二连忙解释道:“客人,不要发火!现在的羊肉涨价了!”

    陈汤从钱袋来掏出一串钱,将杨大的钱一起付了。

    杨大很不好意思,连忙在包袱里找钱,要还给陈汤。

    陈汤说:“杨大哥,你不是说不远千里来相会嘛!就让我请你一回嘛!”

    杨大住了手,说:“那好!一会过渡,必须由我来付船钱!”

    来人一起过了渡口。杨大问:“陈公子在长安有没有亲戚朋友啊?”

    陈汤说:“有一个没见过面的世伯,不知道人家在不在家。我也不知道他们家住在哪个街坊!”

    杨大说:“没事!没事!我们家就我和老娘两个人。到了长安,你先住我家!等找到你的世伯你再走不迟!”

    陈汤说:“大哥真是好人!我真想下马拜谢大哥!”

    杨大哈哈大笑道:“认识就是缘分!我也不知道为啥,见到你就想认识你!你说这不是缘分那是啥?”

    第二天,俩人骑马并肩站在一处塬上。杨大指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城市轮廓说:“兄弟!快看!那就是长安城!”

    陈汤抬眼望去,只见远处炊烟袅袅,建筑群密集。

    陈汤兴奋地喊道:“长安!我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