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卷珠帘
字体: 16 + -

第三十六章 伐奉之辩(二)

    二皇子李安没有说话,一直保持着沉默,他关注着狐兰亭的神情,看着李千焕的一举一动,他感觉他似乎发现了父皇正真的想法。父皇想要伐奉,亦或者不仅仅是奉华,父皇还想灭去悍辽宛清,他的目的是整个天下。他要做天下的帝王而不是,靖康的王上。

    李安忍不住大口喘息,喉结一时间忍不住颤抖,有些恐惧,又有些兴奋。有这样一个不安分的父亲,是不是好事他不知道,但他很期待,亦或者他想,他想让这不安分的父亲成就那不世之功,然后再交给自己。在他心中从未将太子当成过对手,在他看来李智除了比他年长几岁,无丝毫可取之处。

    末代皇帝尧夙烽为什么施暴政、曾奴役、冒天下之大不违,也要修建抚月楼?因为他想长生。那为什么他想长生呢?

    再朝堂所有人,都看着跪地不起的刘启年时,没人注意李安的嘴角微微翘了起来。李安缓缓提起衣角,走到刘启年身旁,脸上没有表情,却透着说不出的坚毅,缓缓跪下,李安朗声说道:“儿臣以为,父皇当追寻古圣之尧帝,承接古圣之太平!”

    全场即刘启年跪地不起,再一次鸦雀无声,二皇子李安说寻古圣之尧帝,这个尧帝当然不是那个断送大尧几百年山河的尧夙烽,而是大尧初代帝王,也就是大尧的开国皇帝尧天启。

    远古部落之前,是什么时代没人知道,历史也不可考察。但其后的历史却是很清晰,要问哪朝那代是最和平的光阴?任何一个读过书的人,都可以告诉你,是通尧一年到通尧四百四十三年。

    那段时间没有有丝毫战争,没有过多徭役,甚至没有山贼草寇。那段时间天下太平,那段时间天下姓尧,那段时间那个姓尧的混蛋,还没有继位。

    整个大殿寂静无声到了极点,刘启年缓缓抬起头,凝视着身侧的李安,所有朝臣都凝视着李安,此时李安跪在地上。有些好笑的是,他的目的似乎和刘启年一样,耍赖皮,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

    兵甲军主陆梁刀,今年六十七岁接近七十,洁白胡须已然长到了胸前,从靖唐立国到现在留了近三十于载不曾剪过。老将曾言,不出征不减须。有好事着曾问老将,这是为什么,老将说胡子太长挥刀杀敌,不够爽利。

    陆梁刀悠悠叹了口气,“并非我等,有意忤逆王上。老夫一生只会带兵,只会打仗,有仗打老夫很开心,只是让老夫跟谁打呢?谁又有能力打这一仗。老夫没这个能力,太尉没这个能力,狐先生有这个能力,但狐先生不能去,狐先生要护家。”

    寂静无声,落针可闻,无风吹过,却感森森寒气。李千焕看着老将陆梁刀良久,又下意识的看向狐兰亭,一切又重归原点,缺少真正有能力统兵那个人。想到这李千焕不由的露出一丝恼怒,目光直直的落在齐点睛身上。

    齐点睛此时正喋喋不休的,与陈东江瞎侃,侃完天侃地,侃完前人侃今人。陈东江感觉很尴尬,却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也不明白这么严肃的场合,齐点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竟似视而无睹一般。

    一抹寒光掠过,齐点睛脊背发凉,缓缓转身望着李千焕愤怒的目光,嘴角不由露出尴尬笑。缓缓整理衣裳,齐点睛缓慢的走出队列,对着李千焕躬身拾礼,又缓缓转过身子,面向满朝文武。

    “刚刚诸位同僚,提出可很多问题,我现在一一为大家解答。有人说奉华近些年,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其实不然,奉华内里早已腐朽不堪。奉华当年是依靠四大家族才得以发展壮大,现在四大家族便如水蛭一般牢牢的稀释着奉华的血液,让奉华无法真正强大起来,即使有我师兄那里,短时间也无法做到肃清,我们必须赶在奉华肃清之前出兵。”

    齐点睛神色肃穆,目光冷冽,打量周围众人,盯着他们的表情,继续道:“还有人说此时兴兵乃是不义之举,说到这里我就感觉感很有意思,当年在若水之滨截杀丰汤就是义吗?当年我们对友军丰汤,提起屠刀就是大义吗?”

    刘启年听着齐点睛声音,缓缓站起身,目中露出沉重复杂之色,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辩驳。二皇子也同时站起身,与之不同的是他眼中尽是兴奋,看着齐点睛的脸,竟似看到那座比靖唐王座,还要高的王座。

    齐点睛淡淡一笑,继续道:“刚刚无聊,我仔细观察了整个大殿,我发现整个大殿都刻着金龙。我大致数了几次,但次次数的个数都不一样,一会七十六、一会八十四、一会八十九。我看过相关书籍记载,整个大殿一共九十九金龙,为什么是九十九?”

    齐点睛目光骤然凝滞,死死盯着满朝文武,良久缓缓转身看着李千焕,朗声说道:“因为就差一点,终成正果!”说到这,齐点睛缓缓提起袖口,伸手从袖中取出一本书册递向李千焕。

    李千焕面容骤然肃穆,猛然站起身,“齐爱卿,此是何物?”

    齐点睛脸上没有表情流露,头低的更重,手中书册举得更高,“此乃两年前,臣自己写就的伐奉全盘战术。”

    李千焕闻言,脸上露出兴奋之色,转头看着李琦。李琦连忙点头,加紧脚步走向齐点睛,从他手中接过奏折,又急步走了回来。

    李千焕伸手接过奏折,慢慢坐下神色严肃的看着。

    气氛再次沉凝下来,所有朝臣齐齐望李千焕,留意着他的表情变化。程之瑾望着齐点睛神色复杂,现在的他,已经没再找齐点睛麻烦的意思。今天朝堂,他也没有多说一句话,甚至都没有迎合太子,因为除了二皇子,他也看到了李千焕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他一早就知道,自己这位王上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寂静无声后,李千焕慢慢抬起头,直直凝视着堂下满朝文武,眼眸中散发着摄人的精光,和很多年没有的意气风发。

    有些没经历过阀尧时代的李千涣,以为他们英明神武的王上生气了。有些真正经历那段岁月的官员,目中都露出一丝追忆。

    “伐奉所有事宜皆交于齐爱卿打理,其他诸位官员配合!“

    李千焕再次站起身,望着殿上所有朝臣,朗声道:“散朝!”

    李千焕突然站起身说出的这两个字,让群臣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但仅仅只是片刻,众臣便明白了王上的意思。那就是这件事,再也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众臣退去,李千焕回到静寂的养神殿。殿中没有任何声响,李千焕面色沉重,李琦默默无语,在没有其他的仆役奴从,侍奉左右。

    低头看着龙书案上齐点睛的奏折,李千焕目光闪烁着熊熊火焰。不是气急的怒火,而是兴奋到极处喜悦的火焰。

    李琦静静看着李千焕,沉默良久低声说道:“王上这是选择相信了?”

    李千焕目光微移看看着李琦,考虑着他为什么要这么问。良久,自嘲一笑,缓缓摇头。

    “齐点睛这本奏折,几乎涵盖了他所有计划,包括与宛清和谈,共伐奉华、共防悍辽、打造兵甲偷袭粮草、袭杀奉华主要官员将领、收买胁迫江湖宗门。甚至齐点睛奏折上名言表示,奉华四大世家中竟然一家,可以为他所用。这样的一本奏折,我无法拒绝,更不应该拒绝。”

    李琦闻言目光没有变化,“王上,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李千焕目光慢慢低垂,神色有些阴沉,“我确实很奇怪,很忌惮,他这股几近可以颠覆奉华的势力。”

    李琦略微沉默,缓声说道:“早朝之时,齐点睛送来一名女人!”

    李千焕闻言一怔,“女人,齐点睛送个女人,给我干嘛?”

    李琦继续道:“这个女人说她可以掌控烛龙。”

    李千焕目光骤然凝实,漆黑的眼眸闪烁着难以言明的惊骇,“烛龙...烛龙不就是齐点睛手下的谍子吗?”虽然还没有见过,但李千焕几乎可以肯定,足可以与野狐亭比肩。

    李琦神色疑惑,缓缓点头,说道:“王上,明白齐点睛的意思吗?”

    李千焕茫然失神,目光呆滞,想不明白,齐点睛究竟想要做什么。

    李琦脸上是同样的凝重,皱纹紧紧绷着,目中闪烁寒光,“他这是自缚双手!”

    李千焕感受到李琦身上熟悉的寒意,缓缓抬起头,凝视李琦脸上紧绷的皱纹,嘴角缓缓露出笑意,“没错,他这是自缚双手,也是阳谋,让朕无法拒绝的阳谋。”

    李琦脸上寒光收敛,眉梢微微皱起,说道,“这么做对他有好处?”

    “好处...”

    李千焕缓缓站起身,目中露出一抹经过长期压制,终得释放的笑容,“在一片朝堂之间,齐点睛若想与兰亭分庭抗礼,便必须得到我的支持。”

    “支持...”

    李琦眉梢皱的更重,这是他很久以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遇到想不明白的事,他的眉梢就会皱的极重,脸上的皱纹就会紧紧蹦在一起,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狰狞之感。

    “让那名女子入驻庭若宫,册封惠妃。”

    李千焕由衷轻笑了一声,高大健硕的身躯,不自觉挺得笔直,“今天心情好,要多打几趟拳,少读几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