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卷珠帘
字体: 16 + -

第三十五章 伐奉之辩(一)

    江玉东带着齐点睛,向左侧走去,左侧迎面站着两位年轻人,年龄都不大、相貌俊逸、器宇不凡、目若朗星。

    齐点睛看着两人穿着,确认两人身份,两人的都穿着金黄色龙袍,只是绣龙数量不一样,一件六条、一件三条,多的是太子李智,少的就是二皇子李安。

    齐点睛依长幼次序谦卑见礼,先给太子躬身一揖。太子满脸温柔笑意,眼眸中却闪过一抹寒光,想来是知道十八锦绣折去七人,皆拜此人所赐。

    二皇子也同样温柔慈和,对于齐点睛没有的仇视的。因为外出巡边,本还在归途的路上,收到昨日下午收到父黄信函,令他与太尉刘启年一定在今日早朝前归来。连夜赶路刚到帝都,便直接穿上了三龙袍,进了这龙首门,不曾与吴钩会面,自然也不知齐点睛的大放厥词。

    见过两位皇子,江玉东紧接着带齐点睛来到右侧,右侧这边的人并不比左侧人少,相比之下显得要健硕粗匡一些,很明显可以看出来都是武官。

    当首一人头戴八珠官冕、身着麒麟纹紫色官服、面色虽然苍老一些、眉目中却似有紫电翻涌、气势逼人到极处。

    江玉东对着此人躬身拾礼,转头齐点睛淡笑,说道:“这位是太尉刘启年刘大人。”

    齐点睛缓缓点头,满脸同样肃穆躬身拾礼,太尉一衔掌王朝兵政大权,乃满朝武官之首。只是齐点睛却是深知他的底细,所以也只是面色恭敬。

    经过刘启年,江玉东给齐点睛介绍后边诸人,一样的紫色官服,只是冕珠数量并不相同。靖唐立国不足百年,近些年也没有过于重大的事件,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也因为当年伐尧,所积攒下的功臣大都已经死去,所以整个靖唐一国,都没有受封的王侯。

    刘启年身后笔直站着六位官员,身高体阔、英武异常,脸上没有过多表情,站在腾龙门前,给人一种与安宁背道而驰睥睨之感。他们便是王朝的六军主将,掌帝国八成,近三十万可战之兵。

    “咚、咚、咚...”三声恢宏悠远钟鼎之声响起,腾龙门缓缓打开。

    文武百官齐齐抬头,仰望宫门、轻整衣衫、肃立两旁,跟着宰相的身后迈过腾龙门。

    紧随狐兰亭身后左侧是太子李智,右侧的皇子李安,再往后是李智再往后是太尉刘启年,李安再往后的御史大夫程之瑾。程之瑾之后在站的就是,所有文官一应官员,刘启年之后跟着的,所有武官一应的官员,包括各部衙门。

    齐点睛没有过多动作,轻整衣裳,静立原地,打量着着从两侧走过的官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陈东江”。

    淡淡一笑,齐点睛强行挤了过去。陈东江眼看着齐点睛过来,先是一怔,随后紧接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被强行占了位置的官员,是一个略显用着的肥胖官员,肥胖官员被人占了位置不由的有些恼怒。发觉是齐点睛,神色不由一僵。虽然离得有些远,但刚刚齐点睛与狐兰亭说话,他还是看见,一时间有些摸不准齐点睛的身份。

    陈东江察觉肥胖中年人的尴尬,轻声解释道:“黄大人,齐大人是我朋友,就先让他站在这吧!”

    肥胖黄大人闻言,表情渐渐缓和,对着陈东江笑了笑缓缓点头。

    踏入盘龙宫,当先入眼的便是金碧辉煌、灯光璀璨。墙壁石柱雕满精致细腻的五爪金龙,给人一种不怒自威、心潮澎湃的感觉。

    遥遥向上望去,李千焕身穿一身黑金龙袍,站在那张所有人梦寐以求的龙椅上俯看众人,满脸和煦笑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李千焕坐在龙椅上,全殿近百文武齐齐伏地跪拜,唯有一人只是躬身,并未行叩拜之礼,这个人便是狐兰亭。

    靖唐立国之初,李千焕论功行赏,最后唯有两人封无可封赏无可赏,那就是贵为宰相的狐兰亭,和位于镇国大将军兼顾太尉的陆羡。两人都是一人之下,无丝毫封赏的可言,最王上便让他两人,享有见君不跪的殊荣。

    李千焕当年曾言:“两位皆是我袍泽兄弟,以后便不用行跪拜之礼。”也是在那之后,陆羡一家莫名被灭,无人问津。

    “诸卿平身!”

    李千焕望着台下众卿,缓缓抬起双手,示意众臣起身。

    众臣再次山呼“谢主隆恩!”缓缓起身肃立两侧,狐兰亭则是坐在一边的紫檀木椅上。

    李千焕望着台下众臣,面色肃穆,身旁李琦,提气喊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太子李智当先踏出一步,对着李千焕躬身拾礼,“父皇儿臣,再次请缨出战四国校武!”

    李千焕闻听此言,目中露出一丝沉凝,这件事情昨日便曾开始讨论,但到最后也没也没讨论出一了理想人选。目光扫过台下其他诸臣,李千焕目光微凝,不知为何昨日还曾争论不休,今日却不见任何人出班进言。

    略微沉默,李千焕展颜一笑,低头看着太子,“皇儿既然主动请战,朕便应承下来,孩儿回去定要加紧研习兵书战策,莫要损我靖唐国威。”

    “多谢父皇,儿臣定不辱没靖唐国威!”

    太子面露喜色,目中闪过一抹精光。微微转头,斜眼看着静立一旁的程之瑾,嘴角缓缓上扬,程之瑾一早就告诉他今日将不会有人妨碍他。

    靖康府尹白翼踏前一步,躬身说道:“臣有本启奏!”

    李千焕淡然一笑,“白爱卿请讲!”

    白翼略微思索,目中闪过一丝阴郁,“青峰山一带山寇横行,经常出洗劫周围百姓,一方百姓民不聊生,臣希望朝廷出兵镇压!”

    李千焕眉梢轻皱,“山寇具体多少人!”

    “算是中等小山寇人数尽三百人,主要是青峰山一带地势险要,这伙山寇颇为熟悉地势,在加之过于狡猾!”

    李千焕继续道:“爱卿有何想法!”

    白翼再次躬身,“臣想请王上派五百精兵,强行镇压!”

    李千焕微微点头,“好,朕准了,从禁军中给你调出五百精锐步兵,由爱卿负责调度。”

    “多谢王上!”白翼俯身行李,退回班列。

    李千焕静默片刻,看着殿下众卿,见没人出列。目光不由的微微眯起,视线扫过殿下众人,却并未找到想找的人。

    略微沉默,李千焕脸上露出一丝肃然,说道:“既然众卿家无事启奏,那朕有些话说。即靖唐立国已有近三十载,民耕、军事、国力,都有了十足的发展。近日有良臣进言,劝说我出兵攻打奉华,可占奉华半国之利。”

    李千焕此言一出,如噤声之剑,全场瞬间没有丝毫声响。所有官员齐齐望着李千焕,神色复杂,有恐惧、有兴奋、有茫然、也有惊慌。

    李千焕留意殿上众臣表情,神色微沉,目光落在狐兰亭身上,嘴角缓缓露出笑意,“众卿家可与左右商量一番,在回复朕!”

    李千焕话音刚落,殿上众臣开始交头接耳。李千焕仔细打量着众臣,寻找着齐点睛,直到发现齐点睛正满脸笑意,与一旁的陈东江说着什么!李千焕眉梢不由的皱了起来。

    “臣有奏折呈上!”因为是突响起,而且因为声音过于洪亮,又因为在众人细语中响起,一时间将竟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引得大殿上恢复寂静。

    李千焕目光骤然凝聚,看着走出班列的刘启年,脸上露出欣慰笑意,“爱卿请讲!”

    刘启年面色郑重,神色肃然,“臣认为,此时兴兵,乃是不智之举,更是不义之军。”

    太子也踏前一步,躬身拾礼,“父皇,儿臣也认为此时不易兴兵伐奉。”

    李千焕闻听两人之言,脸上笑容渐渐收敛,打量着殿上众臣,最后落在刘启年身后的六军统帅身上,说道:“六位上将军以为如何,可愿请战吗?”

    随着李千焕话音刚落,殿上众臣无一不偏移,看向六位丰神玉朗,神武不凡的上将军。如果说李启年是整个军部首领的话,此六人才算是真正的军中抵柱。

    视线中,六人目光如炬,神色郑重,似乎都在做着极艰难分抉择。

    千灭军周武,当先结束抉择,抬头看着李千焕,上前说道:“王上千灭军,全军五万将士愿出战奉华!”

    周武声若洪钟响彻整个大殿,让原本寂静的大殿,在次想起沸沸之声。

    “你一个千灭军副将,如何有资格决定此言。”

    太子再次踏前遥遥望着李千焕,“父皇,奉华一朝盛产铁矿,多年开采,刀枪武器早已磨炼入库加之近两年都是丰收旺季,粮仓也足够充盈。虽说我靖唐比之更为强盛,但若想伐奉,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全身而退。”

    御史中丞花乾慕紧随太子之后,踏前一步说道:“臣也以为,太子所言甚是,三十年前联军之谊犹在,此时兴兵确实是不义之兵。”

    “王上龙须军,也愿出战奉华!”既周武之后,徐龙睛也踏前走出队列。

    李千焕闻听此语即将暴走的情绪,稍稍舒缓了几分,看着肩宽体阔,英武霸气的徐龙睛,真的给一种暴龙之感。”

    “退下!”

    刘启年看着冲出站列的徐龙睛,大喝一声,“你去伐奉,谁来守西陇关,凶辽来犯何人来守,难道让王上临时派一只军队去镇守吗?”

    刘启年怒喝完徐龙睛,缓缓平静心神,轻抚衣襟跪在地上,说道:“王上,臣不知究竟是何人觐见谗言,但此人其心当探,其罪当诛。悍辽、靖康、宛清、奉华,我等四国分战西、北、东、南四方,已然各未犄角,结成一条死扣。这条死扣彼此连着彼此,无论是谁,只要稍有动弹便会大难临头,所以臣请王上,切莫在动伐奉之心执行!”

    慷慨陈词结束,刘启年眼眸隐隐红肿,冕沿上高高挂着的冕珠,牢牢垂落在地上,刘启年头紧贴地面,迟迟不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