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温情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送礼的技巧

    “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

    明珠不可暗投,…………..”

    李承乾嬉笑着接过书办送来的小丝袋,都是数年前高阳、豫章等妹妹还小,备下装哄她们开心的糖果用剩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不解的看着太子殿下,兴致勃勃兴奋地在十粒珠子中选来选去,放在一起比较大小,一粒粒拿起来在手里转动寻找瑕疵。

    经过一番挑拣十粒珠子被他排成了队。

    嘴里念念有词;“一颗,两颗。”

    一个小袋子装一颗,装好两颗系上了扎口的丝绳,就要揣进怀里,又皱眉思索片刻,又取个小丝袋装了粒珠子,心满意足揣进怀里。

    “房相,高句丽送的礼物不能私吞,上缴内府。”

    李承乾一面说一面整好胸前的衣襟抬起了头。

    对面,两双带着气愤疑惑的眼睛直盯着自己胸前。

    “哦!”下意识的惊叫一声,双手环抱挡在前胸。

    手指触到坚实的胸大肌,骤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前凸后翘妙龄少女,对面紫袍玉带的两位更不是暗巷夜遇的色狼。

    尴尬的放下遮胸的手,瞧瞧两位大人,再看看自己太平公主的前胸。

    恍然大悟,“哦,哦!”手脚麻利的又装了两颗珠子,一手一只装了珠子的丝袋,促狭的眨着眼;“给,二位也一人拿一颗!”

    长孙无忌嘴角不受控制的抽动,实在是气过头了,打断腿已经不足以平息怒火,打!连一双手也统统打断,身为富有四海的储君,嘴里说着收归内府,当着臣子的面竟然豪不顾忌脸面,自己贪赃还妄图……..

    另一边,房玄龄也甚是疑惑,鹅卵大的走盘珠价比千金,说来罕见,到了他们这个层次的权贵也不是少见。

    高句丽送的十颗走盘珠十颗珠子大小光泽相同,这就实属难得,珍贵处可非比一颗颗单独珠子,合在一起就不是万金的价值,而是数倍。

    太子殿下完全可以背着自己和长孙无忌全部收走,这当着二人大张旗鼓行蝇营狗苟之事,可不像是太子平日所为。

    嗯!房玄龄嗅出阴谋的味道。

    …….…..

    “快,给国舅公倒水。”

    瞅着舅舅嘴角抽抽着往耳根咧,知道这会把舅舅气的够呛。

    喝了两口水,长孙无忌大声的喘着气。

    瞧着舅舅涨红脸色渐渐变白,眸子里射出恨铁不成钢的目光,心说,我又不是真傻的成了块顽铁,气成这样值得吗?

    李承乾叹口气,耸肩摊手,一脸无奈,委屈的说道;

    “舅父你就不该生气!

    想想看这珠子是谁送的?

    高句丽人的大对卢为救儿子渊盖苏文送的重礼!

    房相能真的收了吗?肯定不能呀!

    房相给高句丽人退回去?人都给赦免了,没送出点财货事却办成了,您说高句丽人会不会起疑心?!

    全部上缴内府,也不行,凑齐这样十粒走盘珠该有多难,您应该也明白,明明送给了房相却出现在皇家内府,依然会引起高句丽人的疑心。”

    听了解释,长孙无忌目光稍显柔和,说话时依旧带着不满情绪,“那也不能这样随意私分,监国储君和朝臣分贿赂,成何体统!成和体统!?”

    “嘚!”李承乾拍着膝头,偏头看着眼皮低垂思索着的房玄龄。

    “先说好了,房相你可要先记孤一个好处!”

    房玄龄睁眼含笑问道;“殿下的好处?呵呵,房乔咋觉得是帮殿下背了口黑锅。”

    李承乾嘴里啧啧着,“啧啧,房相这光想吃鱼不愿湿鞋,可就过分了。”

    瞅着被二人一问一答,有些迷惑的长孙无忌,“我将整个事情,前因后果,说说,舅父和房相听听还有什么疏漏。

    扣押高句丽使臣渊盖苏文,起因是魏王吴王回京,听说高句丽使节高建仁连续数日伙同大唐勋贵子弟中的败类堵在丽池坊女市大门外,言语恣狂行为轻佻,猥亵骚扰进出女市的客人。

    有心惩戒,高建仁等人只是在女市外言语失当,算不上是个正当理由。

    故此,就设计引诱高建仁触犯母后禁令。”

    说到这里,李承乾含笑看着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嘿嘿一笑。

    “嘿嘿!房相和舅舅应该私下了解过,房俊和李泰一定是给得我刚才说得一番解释,对吗?”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目光一碰,眼睛亮了起来,呲着牙古怪的一笑,摇着头轻哼一声“哼!”。

    另一边,房玄龄也是一脸苦笑。

    知道心思缜密著称的舅舅和房相,知道被一直当做顽童的小辈蒙骗,此时心情着实不好,李承乾笑的愈发开心。

    “李恪李泰等人随着李、颜二位夫子以及皇爷爷、李靖大将军学习了三年多,年龄渐长,心思早就不在长安城纨绔子弟里称王称霸。

    呵呵!一群小家伙想要的可是域外开疆拓土的功业。

    心很大呀!

    可惜脑子不够使,净干要大人擦屁股的破事。”

    比起李恪李泰等人,也只大了半岁到两岁的李承乾说起弟弟们,一副老成持重表情,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却不觉好笑,反倒连连点头。

    “是呀!这事吴王魏王莽撞了。”房玄龄轻声说道。

    长孙无忌嗤笑道;“一个个都以为翅膀硬了,谁知道是搞出乱子惹的祸越来越大。”

    李承乾接着说;“这真正的起因清楚了,就要看看整件事情有没有利可图。

    能抓住高句丽小辫子,是个好事!

    可是高建仁当场摔死了,即便他不死,以他在高句丽国内身份地位也形同鸡肋。

    真正有价值的是高句丽年轻一代最优秀的人才,大对卢继承人---渊盖苏文。”

    顺手拿起案上的圣旨,笑意促狭;“不容易呀,连父皇都请动,这才绕着圈找好理由把渊盖苏文永久监禁。

    大的目的达到了,顺带手拿点好处就是锦上添花。

    呵呵!少了魏征的路子,高句丽人就要启动在大唐的关系,找新路子挽救渊盖苏文,有些一直沉在深水里隐藏不露,高句丽有着利益瓜葛的势力就会被迫自己跳出来,帮着找门路送礼打点人情关系。

    呵呵!房相,这可是个长期财源。”

    房玄龄一脸苦涩,连连摆手!

    李承乾收起嬉戏表情,一脸肃然,“房相应该当仁不让!演戏演全套,既然收押了渊盖苏文,要让高句丽人不起疑心,这礼不但要收,还要讨要重礼。”

    长孙无忌插嘴笑言;“对!要收,不收白不收。”

    屋内的气氛一时变得活泼轻松。

    “可是收了礼还要让人家明白您房相是真的出了力,这文章就得在这礼物上花心思。

    收礼的房相一定要雁过拔毛,要请舅父通融,少不得要给舅父些好处,孤监国,这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关口,最后就是请母后在父皇耳边吹吹风,言轻意重,拿大头天经地义。

    如此一来,送礼的安心,收礼的舒心,皆大欢喜一场。

    往后路子熟了,房相收礼不吃独食能办事的名声彰显,高句丽送礼也不用送到咱们不知道的某些人手里,肥了朝廷蛀虫。

    隔三差五收点孝敬,呵呵!难道说孤这可不是是送给房相的好事!”

    “哈哈!”

    “哈哈哈!哈哈……….”

    事情一经说透,生性谨慎的老谋子房玄龄带头哈哈大笑起来。

    趁着君臣间气氛融洽,长孙无忌眼珠一转,笑着说道;

    “殿下可不能厚此薄彼,直送房相一人好处,细说起来你这可算是胳膊肘往外拐,有好事忘了自家人。”

    其实三人都明白,高句丽人会找上房玄龄却绝不会在长孙无忌那花心思,虽然二人都是陛下扶龙功臣,细分起来还是有根本区别。即便不提房夫人崔家嫡女的亲情关系,房玄龄也是出身山东的郡望门第,而后族的长孙家可是关陇门阀的领头羊,与山东世家分属两个利益集团。

    难得舅舅放下身段和自己开起了玩笑,李承乾配合着大家的情绪,皱着眉思索片刻,象是突然想起,一脸的惊喜,乐呵呵说道;“房相家里收入少,送房相财路正好。

    舅舅您也不缺钱,就送您千年万载好名声,您觉得如何?”

    “千年万载好名声?!”长孙无忌眼睛放光。

    “舅父你还记得我西域一行发现西域荒漠化会逐渐加速的事吗?”

    “记得,殿下关于人类毁林烧山过度开垦土地招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话,我和房相听后,已经分派人手实地调查。”

    说起政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立刻就一脸的严肃。

    绿洲消失,黄沙埋葬了多少楼兰古城,后世为治沙,挽救恶化的生态环境投入无数的人力物力,此生有幸看到了清澈的渭河水,西域一路珍珠般相连的操场绿舟。李承乾油然升起一种责任感,要为后世留下山清水秀大好河山的责任感。

    “舅父,此事查或不查,结论不会改变。

    玉门关外只求占领而不治理,终归是一年年沙进人退,日益荒凉。

    要守住大唐西面的门户,朝廷不住往里投入粮草人力绝不是长久之计。

    人口,足以支撑起西部的人口,还要能够安居乐业,占据西域人口绝对多数的庞大唐人常住人口,才是解决西域草牧民族更迭不断,祸乱不休的根本办法。

    迁移唐人,于当地各民族融合,慢,也是绝对有效的办法。

    现在做,也许十年也显不出成效,可是千年以后,生活在西域的人们一定会记得,是谁开启。”

    长孙无忌微微点着头,万世功业啊!真的是万世功业。

    即便身死骨消,福泽一方也会被生活在那片天地的后人记着。

    外甥说要送自己一份好名声,确实没错。

    “只是迁移人口,阻止沙漠蔓延绝不是件小事,又该从何入手。”

    李承乾也是早已有了答案。

    清朝左宗棠领兵收复西域时用过的法子,大军负树而行西出玉门,一路行进一路遍植树木。

    “保水土只有种树一个法子。

    舅父可以整理数据,论证西域种树和保护关中繁华的关联,具名上书父皇,西出大唐边关的商旅,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树苗。

    每个商队携带树苗的数量不多,可是日积月累就是个庞大的数字,驻守西北的将军牧民官也要将种树列入政绩军功考核之内。

    长此以往,绿洲扩大,城市变的适宜居住,再配合减免赋税的政策,自然吸引国内没有土地的流民迁移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