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隋帝杨广
字体: 16 + -

第七十八章 建议

    萧妍,一个双卡双待妞,为杨广夺嫡出力不少,还为杨广孕育三子一女。

    但此刻这个周岁十六初为人妇的小女孩,看着仍在熟睡中的杨广,心中复杂。许是离的太近,萧妍吐出的热气让杨广的睫毛微微动了动,萧妍立马屏住呼吸,有点不知所措。门外传来的脚步声让萧妍如同惊弓之鸟一般躲进被窝中,复又从被子中探了出来,假装熟睡。而门外也响起了声音:“殿下?殿下?该进宫了。”

    按例今天杨广应该携萧妍进宫,待二人穿戴完毕,侍人又端上早膳。杨广举箸便吃,而萧妍一时间却不知道如何下箸,有些不可思议的望向了杨广。杨广自顾自的吃着,完全不理会萧妍,萧妍无奈,皱着眉头将粗食放入口中慢慢嚼着。

    杨广吃的很快,将手中箸放下之后,站起身来,扭头向萧妍说道:“进宫罢!”萧妍只得放下了还没有吃完的蒸食,走到杨广身边,替杨广理了理衣物。准备完毕后,二人便向宫中走去。

    二圣看着走路有些瘸拐的萧妍,相视一笑。杨广恭敬的垂手而立,独孤皇后含笑说道:“本来你父皇是要来的,但是事务繁忙,路途遥远,你二人大婚之日有些急迫。所以你父皇派了一位使者,来给你们道贺。”

    萧妍细声道:“多谢阿家关心,这使者是何人?”独孤皇后的笑容又增加了几分,说道:“乃你的养父张轲。”独孤皇后说着,走道萧妍身边,看着这个有些激动的少女,拉起她的手,柔声说道:“跟我一起去见见罢。”萧妍不住的点头,跟着独孤皇后而去。

    这时殿中响起了杨坚的声音:“阿摐,你在河北道做的不错。这段时间以来,你和太子都有长进,阿耶十分欣慰。”从杨广开始阐述政见,递上奏折的时候开始,杨坚便对杨广刮目相开,更何况如今又率军击败突厥。

    自从杨勇上次向杨坚建议将流民不往边境迁移之后,杨坚便任命苏威兼任了太子少保,又让高熲的第三子高表仁与杨勇女人定下婚期。杨坚的这两个命令对于关陇贵族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高熲,一个彻彻底底的关东士族,坚定的拥护皇权之人。苏威,和高熲相似,亦是杨坚的心腹。

    如今杨坚让东宫与二人交好结亲,这对于关陇贵族,像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样。杨坚接着说道:“朕有意撤去江陵总管一职,将所驻兵马一律撤回,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杨广说道:“父皇撤去江陵总管,与隋与梁具有好处,陈朝动乱,西梁不过百里之地。虽然位置较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父皇此举,必然让西梁上下一体归心。”杨坚点头说道:“先朝实行灭佛,朕便消除这道政令,以求天下信佛之人归心。阿摐能体察朕之用心,看来大有长进。”

    杨广谦虚的说道:“一切皆是父皇英明神武,儿臣有这番作为,少不了父皇教导和幕僚辅佐。”杨坚欣慰的含笑道:“阿摐,你麾下幕僚大多为关东士族,你记住了,可用,但不可尽用。就连那王韶,你都得如此,知道了吗?”

    王韶?那么正直的一个大臣,在杨广的记忆里王韶几乎就没有任何的贪墨违纪,虽然杨广有些不明白,但还是恭敬的应了下来。杨坚似笑非笑的说道:“如今天下,看似大隋鼎盛,但朝局亦是不稳。且不说高熲杨素等人,就连创国老臣,都让朕不省心,前段时日竟然刺杀你,让朕着实恼怒。”

    杨广这才听明白了,这些人永远不是为了大隋而活,而是为了家族。杨坚虽然只是杀了两个老臣,但是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那是两个站在臣子顶端的人,和杀二十个底层官员带来的动荡不可同日而语。

    杨广建议道:“父皇,儿臣想如今朝臣选举过于随意,良莠不齐。孩儿想出一法,为设科取士。”

    “设科取士?”杨坚有些不明所以,但他深知,隋朝目前所用不过就是州郡察举,这种制度被世家门阀所垄断,让杨坚一直有些不满。

    杨广思索了一会,说道:“父皇明鉴,自魏晋以来,豪门士族日益壮大,以九品中正制来选取官员,导致上品无寒士。如今父皇虽然废除九品制,选用察举制,但依旧朝中寒门士子寥寥。”

    “而我朝世家门阀中虽然不乏人才,但天下人才如过江之鲫,何其多也?但奈何,终其一生,都坐不上高位。就如同父皇前日册封灵武郡公的那位焚城县令,蹉跎数十年,终究慷慨赴死,才名传天下。若我朝依旧如此,政权被这些人垄断,使得野有遗才,那寒门士子岂不永无出头之日?”

    杨坚听着面色逐渐严肃起来,杨广所说正是他这个皇帝最为忧虑的一点。尽管当年他也是门阀出身,并且由此登上皇位,但是登基之后,想法却与当初截然相反。对于这些世家门阀极为忌惮,就连高熲都不放心,升苏威以分高熲之权,开国老臣更是杀了两个。但是这些世家门阀根深蒂固,并非那么容易就能铲除,如今的杨坚也只能默默的等等机会。

    让杨坚没有想到的是,杨广如此年纪,竟然也能明白这一点,心中颇为高兴。但却是有点怀疑杨广是否能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叹了口气说道:“阿摐能看清,亦是难得。但这世家门阀盘根错节,若打压,或许还能有些作用。若是朕动的刀子狠了,大隋岂不是遍地狼烟,而且也无人治国……”

    杨广自然明白这个弊端,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说道:“父皇,孩儿曾在河北道下了一道政令,曰:万物维新。在回京前夕,有一工匠向孩儿提交了一个维新物件,旬日之间可出书百本。但制作稍显费力,朝廷可下令,收民间书籍,每献书一卷,可赏绢布半匹,书则一月后返还。如此一来,朝廷可有书百万,亦可自己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