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隋帝杨广
字体: 16 + -

第三十六章 肃清(上)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私人的谍报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邦谍”,秦有“廷尉”(黑冰台虚构,但是廷尉基层确实有特务组织,但是查不着资料),汉有“大谁何”以及“绣衣使者”,唐有“丽竞门”和“内卫”,五代有“武德司”“侍卫司狱”,宋朝有“皇城司”“走马承受”,明朝的这种衙门因为各种影视剧的缘故,较为现代人所熟知,那就是“东厂”“西厂”“锦衣卫”,清朝的“粘杆处”。

    说起内外侯官,不得不说起北魏,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开国初的前几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官员反腐的问题,魏献文帝严诏,官员收受一只羊一斛酒就可以判死刑,参与的人都按从犯处理。

    按理说,这样的重刑,官员们应该心有畏惧。哎呦喂!偏不,谁能想到贪墨之风愈演愈烈,这一点可以参考明初朱元璋和朱棣时期。

    这些官员是狼人,比狠人还要狠一点,命!没了,还有来世!钱!这辈子挣不着,下辈子也难说。去特么的来世,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之前,你要敢这么给别人说,他会先让你去自己的来世看看。

    后来继位的魏孝文帝一看,觉得这样不行呐,于是开动了聪明的小脑袋,用了一个很高明的办法,高薪养廉!但随着高薪养廉这道政策而来的是比献文帝时期更严峻的刑法:贪赃枉法,无论多少,收受礼品超过一匹,就地正法!

    于是,相应的诞生了一个内监察机构“白鹭”,因为“白鹭”官大多数属于内朝侯官曹,所以被通称为“侯官”。

    侯官机构是脱离正常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外之地“,直接听命于皇帝。并且侯官机构的组成人员以“国人”为主,也就是说,能进入侯官机构的,必须是鲜卑族“自己人”。

    杨坚可是正儿八经的纯血汉人,自然不会像孝文帝那样整出这些幺蛾子。

    后来侯官权力被削夺殆尽,变成了巡查街道,维护治安的“片儿警”。

    直至杨坚北周为相时,才又组建起来,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用了。

    第二天,杨坚就拿到了杨广的这道奏折,看着折子内容,眼中闪过一丝愧疚,随即脸上狞笑了起来。

    这一天的京城注定要上演一场血雨腥风!

    大理寺少卿杨约正在头疼着皇帝交给他的晋王遇刺一案时,门外慌里慌张的跑进来一个官员,向杨约禀报道:“杨少卿,沛国公郑译府中奴婢举报,沛国公府中有铠甲和兵器,并且与郧国公密谋刺杀晋王,兹事体大,下官不敢擅自做主,请少卿决断。”

    杨约听完瞳孔猛的一缩,心里丝毫没有喜意,这二人可是烫手山芋,那郑译在杨坚称帝过程中立下何等功劳。当时刘昉和郑译任皇室侍从官,矫诏杨坚辅政,时人形容“刘昉牵前,郑译推后”。可以说没有郑译,杨坚称帝的困难会呈几何增加,不过郑译遭到杨坚贬斥,这郑译莫不是心怀怨恨?

    可就算有这种动机,杨约也是不敢妄动,因为郧国公王谊可是至尊的亲家,不仅如此,还是至尊故交同学,与杨坚关系十分亲密,当初地方上司马消难叛乱时,可是王谊率军平息叛乱的。

    以这二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建立的功劳,这让杨约顿时紧张了起来,起身说道:“将那奴婢先收押,我这就去拜见至尊!”杨约说完之后,径直走了出去。

    杨约来到皇宫向杨坚禀报完后,杨坚面沉如水,吩咐道:“此案由你亲自审理,若二人真的刺杀晋王,决不可姑息!”

    “至尊,那兰陵公主……”杨约小心翼翼的说道,这兰陵公主是杨坚和独孤皇后最喜爱的小女儿,因为王谊的功劳,杨坚将兰陵公主杨阿五下嫁与王谊之子王奉孝。

    “兰陵年纪尚幼,更何况晋王是他的兄长。”杨坚眼中闪着莫名的寒光,杨约是一个聪明人,不然也不会坐到大理寺少卿的位置,立即就明白了杨坚的意思,这件事兰陵公主是干干净净的。

    至于其他人,有了至尊的“绝不姑息”一语,杨约已经明白该怎么做了。回到大理寺之后,便立即审讯了这个奴婢。

    杨约看着这个奴婢,冷声问道:“你是如何得知沛国公府有铠甲和兵器的?”

    那奴婢咬着嘴唇说道:“奴婢前几日无意中发现,沛国公在城东有一处宅子,让奴婢往宅子中送些日常用具,奴婢到了之后,发现宅子内一个人都没有,于是就想将用具放在房内。谁料想,房内尽是盔甲兵器,当时奴婢不敢声张,将那些日常用具只得放在院子里。”

    “那沛国公和郧国公如何密谋刺杀晋王,你可知郧国公不在京城!”杨约背手等着他拿出证据将这个案件敲定,一个奴婢若无十足的把握会闲的来告发有这样身份的二人吗?

    这个奴婢颤颤巍巍的拿出来了一封书信递给了杨约,杨约接过,拆开一看,里面的内容的确郧国公给沛国公说刺杀失败,立马将书信给旁边的小吏,吩咐他查看笔迹是否与沛国公笔迹一致,并且查证沛国公是否在城东有一处宅子。转身向那奴婢问道:“你是怎么拿到这封书信的?”

    “从沛国公书房偷来的。”奴婢回答道。“如此机密的书信,沛国公竟然放于书房之中?”杨约有些不可思议。

    “非也,当日沛国公看完书信,不知为何,急急忙忙的出去了,奴婢才能偷出来。”这个奴婢刚刚说完,先前查看笔迹的小吏走了进来,汇报道:“少卿,笔迹与郧国公一致。”

    杨约双手有些无力的垂下,说道:“宅子呢?”小吏回道:“确实有这么一个宅子,不过是沛国公许久之前所购,已经数年无人居住了。”

    杨约复又紧紧的纂起拳头:“下令,将这二人府中所有人全部下狱,郧国公即刻收押进京,同时查封城东宅子是否有盔甲兵器。”小吏应诺,而后问道:“少卿,以何罪捉拿?”

    “谋反!”杨约的声音传来,让小吏身体一颤。

    郧国公府中,正是一片其乐融融的场景,郧国公王谊在岐州任总管,而王奉孝体弱所以并没有带着他去,自然兰陵公主也陪着她的夫君留了下来。二人相敬如宾,兰陵年纪幼小,王奉孝十分爱护,对于兰陵来说,正生活在无忧无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