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玩魔法
字体: 16 + -

第十三章 荒庙中的马队

    苏晓突然意识到,自己又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给忽略了,就是盐这种东西在大明朝还是个稀罕玩意,尤其是老李头手中的这种上品官盐,虽说和现代食盐相比还是要粗糙不少,但也比那些百姓食用的粗盐要精细万分了。

    “这盐,是屯军府库中的官盐吧?”。

    被一语道破了玄机,李铁同脸色铁青,“你这娃娃,好是聪明”。

    “我猜,这玩意是铁同叔从屯军的府库中,偷出来的吧?”,老李头一个屯军伙夫,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上品官盐,又因为他是个伙夫,所以肯定能接触到官盐,顺手牵羊想必应该不难。

    “偷...偷,这可万万不是”,李铁同被苏晓一句话揭了老底,慌了神儿,解释一句是一定的,“这东西是我捡来的呀”。

    苏晓暗暗笑道:你说的我能信?

    “千真万确嘞,头年鞑子进攻屯营的粮库,那库官总旗只顾着自己逃命,丢下粮库和俺们一众弟兄不管,这精盐不被我拿了,也会便宜了鞑子”。

    “鞑子功营,不克敌作战,却只顾着自己逃命,成何体统,你们乃是屯军,理应有守土之责”,苏晓说的义愤填膺,吓傻了李铁同,三观这么正,也差点惊到了自己。

    “守得谁家的土,这辽东万亩良田,不都被那些官老爷给占了去,我们这些屯军军士,说是军户,还不都变成了军头们的佃户”,李铁同说的恨恨咬牙,好似心中有道不尽的委屈。

    他说的一点没错,明朝中后期,屯军制已经大为走样,本是国家分于军户的田地,却全都被瓜分成了军官的私田,屯军军士大多沦为了官老爷们的佃农和佣工。

    “那也不能临阵脱逃,中饱私囊呀”,这话说的就少了些底气。

    “咦,这娃娃说的轻巧,那当官的老爷都跑了,留下我们这些大头兵去送死,谁是个傻子嘞”,老李头说到气头上,好像捡到了什么理所当然的公理,吊起嗓子,高声喝道:“再说了,你可知道这官盐是做什的?是那军头老爷从关内私贩来的,互市的时候倒卖给鞑子,银钱多着嘞”。

    老李头说的倒也是这辽东边关的潜规则,这里经常聚集着大量商人,与鞑子互市做生意,不论是女真人还是蒙古人,像布匹,瓷器,茶叶,这些东西鞑子都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食盐,紧俏的时候,价格通常会比关内贵上几倍,好赚的很。

    所以,当官的自然不能落下这等赚钱的买卖,屯军军官参与互市交易,甚至倒卖朝廷明令禁止的物资,在辽东边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哎,苏晓只得一声长叹,辽东都司的军政如此荒废,怪不得再过不了十几年,就会被鞑子搅和的鸡犬不宁,丧土失地,我大明汉家三百里锦绣江山,就是这么被一点点得糟蹋干净的。

    “来来来,管它鞑子还是老爷,咱们爷们先享享口福嘞”,老李头往鱼汤里撒下一把精盐,那汤汁的味道果然变得大为不同。苏晓尝上一口,暗自叫好,原来这汤水里缺少的味道,就是这白花花的盐粒子呀。

    一顿饱餐,几杯温酒,心满意足。

    李铁同摸了摸油汪汪的嘴唇,沧海桑田的脸上突然添了几道皱纹,瞬时变得严肃起来,“娃娃,这两桶精盐,送于你了”。

    这是唱的那一出,苏晓顿时愣住,没反应过来呀。

    “我李某人是个粗人,识不得几个字,但做人的道理却是懂得,受人恩惠,必当相报,今日你乃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这官盐倒是值些银钱,全当报答救命之恩了”。

    “嗨,不必了,这都不是事”,苏晓轻描淡写得回道。

    “咦,救命的大恩大德,岂能不报”,老李头说的含情脉脉,看得苏晓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其实倒不是想驳了李铁同的盛情,实在是那两桶官盐提不起苏晓的兴趣,官盐虽然稀罕,但也仅是调味料而已,不当什么大用。

    “铁同叔,这盐你还是留好了吧,我口淡,吃不下这么好的精盐”。

    “哎呀,我说娃娃嘞,谁让你吃它了,这么好的上品官盐,吃下肚子岂不是造孽呀”。

    “盐不用来吃,还能用来干嘛?”,苏晓听得新鲜,反问道。

    “卖呀,卖给鞑子,这种品相的盐,少说也能买到七八钱银子一斤,这两桶官盐怕是能卖到十多两银钱”。

    “卖?”,苏晓心说别逗了,这大明律里明文规定,私人不能贩卖食盐,抓到了可是要吃官司的,尤其是这种官盐,更是吃不了兜着走的罪过。

    “去互市上卖,那里官府管的松,这边关的商人,军官,全都在互市上与鞑子做生意,虽说朝廷不让卖盐,但私下卖给鞑子,谁还能去告你,难不成去蒙古人那里对峙”。

    “互市?”,苏晓眼前一亮,心眼儿动了动,“可是,我听说朝廷这两年停了互市”。

    “哼哼”,老李头坏笑,明显是在说,娃娃太傻太天真,“互市停了,这不还有鬼市呢嘛”。

    “鬼市?”。

    “鬼市是这宁阳商会背着官府,私自办的互市,买卖照样做,只是见不得光,所以才叫个鬼市”,李铁同说到了兴头上,交了老底:“你是我的恩人,我便不瞒你,这次我回村子,便是想去鬼市把这食盐给卖了,哎,可我那李七兄弟实在不争气,没找到商会的引人不说,还乱带路,让我俩在边关上走了瞎路,才会撞上鞑子,差点他娘的把小命赔进去”。

    苏晓听了,心眼儿是真活分了,如果说真能卖了食盐,那给方婆看病的钱岂不就有了,“这鬼市该怎么找?”。

    “这也不难,去宁阳镇,据说城中的客栈都有商会的引人,只要买了商票,便能去鬼市交易”。

    宁阳镇中的客栈,自己正要去百宴楼找里长的侄子,岂不是近水楼台。

    老李头看出苏晓动了心,便将竹筒塞进了他的怀里,“买了官盐,便能发笔小财,可在城中做些小买***四处唱曲来的舒坦”。

    “那就多谢铁同叔了,我若能卖了官盐,拿些银钱给村中的乡亲看病,剩下的再想法子还给你”,苏晓也不再客气了,方婆确实急等着用钱,再推诿下去便有些虚假了。

    辽东入秋后,气温便如坐上了下山车,如果再赶上一场秋雨,那真是寒气入骨,今夜不巧,外面便飘起了阵阵小雨。

    凄风寒雨,小庙中好不阴冷。

    李铁同想去多砍些木柴,把篝火烧的旺一些,二人还要在这破庙中挨上一晚呢。

    柴火刚填进去,火光就把李铁同的脸映照成了铜红色,但那张脸却是闪过一抹慌乱的神色,“有马队”,老李头趴在地上,附耳侧听,越听脸色越难看。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里距离边境不远,难道又是蒙古人,不对,鞑子皆是骑兵,很少夜间行动。

    山门已经被叩开,几团火把在门外影影绰绰得晃动着,嘈杂的声音在死寂的夜幕中显得格外刺耳,人马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