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玩魔法
字体: 16 + -

第四章 小试牛刀

    清晨的露水厉害的要命,苏晓觉得浑身上下像是被寒气给罩住了,一觉醒来,手脚冰凉,但身上却多了一层棉被,屋中的火盆里虽然没有木柴,但却有燃烧的痕迹。

    “谢了,老三”。

    老三没有回应,看来他的魔法值还没有完全恢复,还在睡呢。

    方婆已经准备齐全,阿土也背起了镰刀工具,苏晓用拔凉的井水泼在脸上,精神顿时一震,吃了几口方婆准备的早餐,虽然还是黄面馍,但也比饿着肚子强。

    今天的任务是收割玉米地,方婆家有三亩薄田,全都种上了玉米,这种嘉靖三十四年欧洲传教士带入大明朝的作物,非常适合在辽东地区种植,大明百姓都叫它“西天麦”。

    进了田地,方婆便有些哭丧着脸,今年的年景不好,雨水不足,玉米的长势很差,玉米棒的个头小,颗粒也小,不知道能不能交的上今年的公粮。

    收割玉米可是件苦差事,尤其还是纯手工,苏晓简直难以想象,如果只有方婆和阿土两个人,该如何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老三,你睡醒没有,发发神威,把这片玉米地全都收割了吧”,仅仅干了不到半个时辰,苏晓就已经累得快要散架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我的魔法不能用来投机取巧,再说,收割玉米这种魔法,压根就没有”。

    “那就变台联合收割机出来也行呀”。

    “没有”,老三丝毫不赏面子,直接拒绝。

    干了整整一个上午,总算割下了大半的田地,看着成堆的玉米棒子,苏晓已经瘫坐在了地上,两眼直冒金星。方婆满心欢喜,不停念叨着感谢苏晓的话,要是没他这个劳力,秋后的公粮怕是要耽误了。

    午饭的时候,方婆神秘兮兮的掏出个粗布包裹,打开后露出三个白面馒头,还有一块干腊肉。阿土见了馒头和肉,顿时惊叫了出来,抓起馒头就要往嘴里塞,方婆怒目呵斥道:“阿土,不得没有规矩,你又忘了,读书人要懂得礼让”。

    阿土掘起小嘴,只得把馒头放了回去,眼珠子却是恋恋不舍得盯着它们。

    “大拐兄弟最是辛苦,多亏了小哥帮忙,多吃些白馍和腊肉,补补身子”。

    苏晓不好意思了,接过方婆递过来的馒头和腊肉,掰下来一大块,塞进了小阿土的嘴里。阿土乖巧的很,连忙起身行礼,看到方婆满意的笑容后,才大口大口得吃了起来。

    下午的劳作更加繁重,除了要收割剩下的玉米地,还要去东拉河挑水,那是整个上牛屯子的生活用水来源,取水对于方婆家来说,比打粮食还要艰难。东拉河的地势比上牛屯子要低,取水要翻下小山坡,挑满了水后,还要再爬回去,非常费力。

    苏晓拎着水桶到达河边的时候,看到不少乡亲在挑水,都是各家各户的壮劳力,从这里挑满一桶的水,再返回屯子,要消耗不少的体力。

    “吃水还不是最难的,浇地才要人的命”,方婆愁眉苦脸得说道,每年到了春播,便要灌溉农田,像方婆家这种没有劳力,又卖不起大牲口的人家,就全要靠天吃饭,如果老天不赏脸,久旱不雨,缺少劳力和畜力的人家便没办法用河水灌溉农田,便会耽误了收成。

    阿土和苏晓拉着满满一车的玉米棒子,方婆瘦弱的肩膀上挑着水,沿着泥泞的村道回到了小院。

    里长手里提着一块狍子肉,站在门前,似乎是静候多时了。

    “吴老段打来了两只野狍子,你家日子过的薄,又来了个壮劳力,赶着打公粮,给阿土补补身子,也让这唱曲的小哥沾点光”。

    方婆连忙道谢,也催着阿土给里长行礼。

    何三深老脸一红,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你们二人不用客道,知县大人特意吩咐过老夫,让我对你娘俩多加照顾”。

    “多谢知县大人的关照,还赏了我们这几亩薄田,不然我们母子戴罪之身,如何在这边关活得下去”。

    两人一番客道,里长正要作别,苏晓拦下他,问道:“村里吃水,浇地,用的什么水?”。

    “那东拉河的河水呀”,里长一愣,惊讶地看着苏晓,搞不明白他为何要打听屯子上的水源。

    “我看东拉河西高东低,河水顺流而下,水流很急,为何不修上一座水车,把水引到村子上来,蓄上河水,方便村民用水,还能灌溉农田”。

    何三深听了两眼一亮,但很快又暗了下去,唉声叹气道:“哎,你个娃娃到是聪明,可这修造水车,引水入村,可是大工程,得要去宁阳镇请来工匠,师傅,还要买上材料,我们上牛屯子那来的那么多银钱”。

    “可让乡亲们自己营造?如何?”。

    “咦,狂言”,里长瞪眼叫道:“你当这修造水车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这些乡野村夫只懂得耕田种地,没那个手艺呀”。

    送走了里长,方婆便开始生火做饭,有了何三深送来的狍子肉,晚上算是能开荤了,来了这大明朝这些时日,除了中午那几块硬得如石块一般的腊肉干,就再没沾过荤腥,可把苏晓给馋坏了。

    新鲜的狍子肉,把柴火填的旺一些,蒸出来的肉又红又亮,飘着香气,溢满了整个茅草屋。苏晓迫不及待得捡了一块,塞进嘴里,味道还算不错,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老三,我要盐,再来点辣椒沫”。

    盐和辣椒,对于大明朝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奢侈品。食盐是朝廷授权盐商,垄断经营的,要收取巨额的盐税,普通百姓的用盐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每个村子里都设有管理盐配的里长,尤其在这辽东的边地,食盐更是个金贵的东西,一般百姓吃盐是很难的。

    而辣椒则更是个稀罕玩意了,嘉靖三十九年才从海上传入中国,流传在南方各地,北方百姓怕是都没见过这种东西。

    “你吃的还挺全”,老三虽然发了句牢骚,但苏晓的手里还是多了一把盐粒和辣椒沫。

    “这是那来的这么好的精盐”,方婆看着苏晓手中的食盐,失声惊呼道。

    “唱戏时大户老爷赏的”。

    阿土似乎对苏晓手中的辣椒更感兴趣,“大拐哥哥,这是什么?”,他看着红彤彤的辣椒问道。

    “这东西叫辣椒,可是好东西,撒在肉上,吃进嘴里,保证你忘不了”。

    吃了一块撒了辣椒和精盐的狍子肉,阿土顿时涨红了脸,吐着舌头到处找水喝,上蹿下跳得在屋子里来回蹦跶。但鼓足胆子,再吃上两三块后,辣味和新鲜狍子肉组合在一起的味道便让小阿土折服了,辣椒与从未体会过此般味道的味蕾,产生的化学反应简直难以言表,这一顿饭吃得三个人欢天喜地,就连老三都禁不住嘀咕道:“这东西真有这么好吃吗?”。

    待到第二天一大早,方婆带着阿土在打玉米粒,然后将玉米粒倒进石磨里,碾成粗玉米面,便能交上今年的公粮了。苏晓打了招呼,啃下方婆准备的黄面馍,便急匆匆得跑到了东拉河的岸边。

    昨天苏晓在这里已经看了好半天,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东拉河的水位有落差,只要能在河边建起一座水车,再搭建引水渠,便能将河水引入到村子中,挖上一口蓄水池,村民就再也不用耗费劳力天天挑水,更重要的是,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能灌溉农田。

    “老三,给我造个水车出来,乡亲们便能吃上水了,到了年份不好的时候,还可用来灌溉农田”。

    “不行”,老三回应。

    “这可是行善积德的事,你总要发发神通了吧”。

    “你这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我可是一根有原则的魔法手杖,不过嘛,你也是为民谋利,但是,要想丰衣足食,你得自己动手”。

    话音刚落,苏晓只觉得眼前一花,竟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本淡黄色的小册子,上面写着几个小字:“小型,简易,农用水车修造指南,作者:老三”。

    我去,一万只草泥马在苏晓的眼前奔腾而过,真是不扶墙,就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