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精兵谁最强
字体: 16 + -

第三十六回 往泰山郭嘉筹谋

    上回说到,田辰正因贾诩的‘好心’之计,陷入两难之中,只好求教于郭嘉。可谁料想,郭大祭酒居然也有些抓瞎。

    不过,鬼才终究是鬼才。能够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当中,被大书特书的人,怎么可能轻易的就被这等小小的困局所打败呢。

    过了一会,郭嘉忽然没有任何征兆的哈哈笑了起来,直让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唯独贾诩,似笑非笑的轻轻点了点头。

    田辰可没有郭嘉那么好的心情,急切的道,“哎呀呀,奉孝兄,莫在笑了。若有良策,还请快快教我!”

    郭嘉好不容易收敛了笑意,这才意气风发的傲然道,“此事看似困难,实则易尔。”说罢,装x似的甩了甩袍袖,这才朗声道,“天子下旨,着主公任镇东将军。镇东将军,主青、兖、徐三州征伐之事。这泰山郡属兖州管辖,自然也是主公可插手之地。不管泰山贼是否犯境青州,主公都可对其动作。吾有一计,可令泰山贼不战自溃。”

    田辰闻言大喜,忙问具体操作。

    郭嘉洒然一笑道,“主公如今有三千‘横军’精骑,可令人诈称吕布之兵,先行赶往泰山施压,令其与吕布之间产生矛盾。再而,以青州之名,招其来投,则可得十万大军,数十万百姓。”

    田辰琢磨了一下道,“奉孝所言太过简单了,那泰山臧霸与吕布早已结盟,如何会听我们摆布啊?况且,以青州此时的实力,又怎么吃下数十万百姓啊?”

    郭嘉玩世不恭的道,“臧霸一伙,是不得已才投靠吕布的。但是在吕布与曹操争兖州之时,却自在观望,并未能给予吕布足够的帮助。吕布今举兵东向徐州,以陶谦那半死不活的样子,怎么可能抵挡并州狼骑之锋。徐州易主,就在旦夕之间。到那时,其定会再与曹操争锋。依吕布心胸狭窄的性格,怎么可能放任臧霸,与泰山之地威胁其后方。我们如今,不过是帮助臧霸,让其早早认清形势而已。况且,这家伙同一众手下,分而吞并昌豨余部,若无我方帮忙,他能办的到吗?试问,遇到‘吕布’的兵威弹压,这臧霸会继续与吕布盟好吗?”

    田辰细细品味郭嘉的话,心中叹服不已。你/大爷还是你/大爷,鬼才之谋,果然不同凡响。

    然而此时,太史慈却忽然道,“诚如军师所言,为何那臧霸不会投靠曹操?毕竟名义上,泰山郡还属兖州管辖,而曹操恰恰就是兖州牧。更何况,其实力之大,远超青州。臧霸应该不会舍小取大,投奔我方吧?”

    众人听罢,对太史慈皆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勇冠三军的大将,居然还很有政治头脑。

    田辰想起了历史上臧霸投靠曹操后的境遇,呵呵一笑道,“吾看未必。”待众人的注意力回到自己这里,田辰接着道,“首先,臧霸与曹操久有摩擦。当年曹操整编青州兵时,本欲将泰山贼一同收了,可当时势力最大的昌豨,却先降后叛,使得曹操给了钱粮,却未得兵勇,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其次,与吕布争兖州之时,泰山贼明目张胆的支持吕布,令曹操不得不分兵警戒。而我等击杀昌豨后,余部并未四散而逃,反之却投奔了其他贼首,足可见这泰山贼众非常团结。曹操还没有完全消化掉青州兵,现在让他去收编泰山贼,实难两全。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说到这,田辰加重了语气道,“黄巾之乱时,青州黄巾同泰山贼(泰山贼,多为本地的乡兵、团练,就是为了抵御黄巾贼而自发形成的军事集团,这个大家可以参考正史,绝非笔者虚言)可谓势不两立,况且如今青州兵,属曹操心腹夏侯惇统领,地位超然于其他各部。泰山贼若投奔曹操,能得到这样的看重吗?被过去的黄巾贼压自己一头,能服气吗?曹操实力比我们强,地盘比我们大,所以不会太过重视他们。因此,吾觉得,奉孝此谋,当可一试。”

    直到田辰分析完了,众人这才缓过神来。特别是贾诩老毒物,他没想到这个新鲜出炉的齐侯,居然还真是个人物。对于事件的分析,条理清晰,入木三分。不觉让贾诩刮目相看,心念一动。

    太史慈听完田辰的话,拱手对田辰道,“末将实在佩服主公的眼光,是末将不知深浅了。”

    田辰摆了摆手道,“子义大哥何出此言?讨论、讨论,本就该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预知不同的后果,观点不同,但可以互相了解,彼此熟悉啊。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咱们的齐侯一不留神,居然把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的明言说出来了。

    然而,就是这句话,却让众人皆对田辰的心胸之大,敬佩莫名了。

    郭嘉感叹道,“古往今来,恐怕主公是第一个说出这种话的人了吧。”

    田辰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道,“畅所欲言,百家争鸣。本就是稷下学宫的行事作风,吾也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郭嘉呵呵一笑道,“计划已定,关键是谁去执行?”

    太史慈当仁不让的道,“请主公把此任务交予末将,必得全功。”

    田辰没说话,郭嘉却摇了摇头道,“子义将军可不能去。上回诛杀昌豨,你已经被其余部认准了,只要出现,必定露馅。所以,得换个人。”

    田辰点头道,“奉孝所言有理,而且,冒充吕布的并州狼骑,咱们有人有马,但却没有熟悉并州风土人情和口音的人带队啊?”

    这时,从未作声的一个人却忽然主动道,“若是齐侯信得过在下,某愿勉力一试。”

    众皆望去,发现竟然是郭淮他爹,郭蕴。

    田辰眼睛一亮,大喜道,“哎呀呀,居然忘了郭大人了。大人曾经在雁门任太守,正属并州之地。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好好好!那就请郭大人辛苦一趟吧?一应军马,皆归郭大人调遣。”

    郭蕴的自告奋勇,也是有原因的。父亲郭全,为了保住自己和幼子,厚着脸皮请田辰收留。自己若是坦然接受,就显得太过不近人情了。现在,有这么个机会,能够报答田辰,郭蕴自然当仁不让的出头了。

    不过,郭蕴却没有料到,自己就这么一说,田辰居然答应了。

    要知道,此番的事情可是对田辰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步棋。在郭蕴看来,田辰即便同意自己去,也会派心腹之人为主,自己为辅。可没想到,人家居然让自己做主。单单这份毫不猜疑的心胸,就足够让郭蕴感动了。

    郭蕴退后两步,朝田辰郑重施礼道,“齐侯如此坦荡豁达,世所罕见。若是不嫌在下浅薄,某愿追随齐侯成就一番事业!”

    田辰连忙上前扶住郭蕴道,“郭大人乃前辈,令尊又贵列九卿。如今大人能来辅佐于我,正是雪中送炭之举,吾高兴还来不及呢。某已接任青州牧,这齐郡太守一职正好空缺。郭公若是愿意,就请任职于此,不知可否?”

    郭蕴这次可是真激动了。齐郡,乃是田辰的根本。如今田辰居然没有丝毫犹豫的给了自己这个外人,这种用人之法,前所未闻。

    于是乎,郭蕴拱手应诺,口称“主公”。

    众皆大喜道贺。

    唯有一人,此时却暗自感叹。在众人安静下来后,朝田辰道,“齐侯若是信得过,老夫愿与郭大人同往。也好有个照应。”

    田辰一看,居然是贾诩,但转念就明白了。

    太史慈因为暴露了,所以不能去。这样一来,横军的统帅权暂归郭蕴。但是这些刚刚从西凉铁骑转变过来的家伙,可都是骄兵悍将。郭蕴一介文人,恐怕无法弹压的住。而贾诩在西凉军中威望甚高,若是同去,应该能稳定军心。况且,以贾诩的智慧,恐怕这计谋的实施,会更加的完美。

    但关键是,田辰敢不敢用。

    贾诩的话,其实也在试探田辰,看他会不会同对待郭蕴一样,对待自己。可他不知道的是,郭蕴的情况,与他大为不同。

    首先,人家郭蕴是自来投奔的,而且还有个幼子在军中。虽然明面上不算是人质,可实际上太原郭氏就这么一根独苗,怎么会不投鼠忌器啊?再说了,郭蕴和郭嘉还兄弟相称,这层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

    可贾诩呢?美其名曰去稷下书院研习典籍,实际上是被逼降的。况且,他的这个名声实在是~~~太~大~了。

    田辰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只是一愣神,然后就呵呵一笑道,“贾大夫能同去,自然最好。不过,先生不是要去齐郡研读典籍吗?如此劳心费力,让晚辈心中不安啊?”

    贾诩还是那么‘人畜无害’的笑着道,“老夫确实要去,但若无尺寸之功,恐怕不好厚着脸皮去齐郡啊。所以,呵呵,还望齐侯准允。”

    田辰笑着道,“那就请贾大夫辛苦一趟吧。等回齐郡之时,吾必定大摆宴席,为公接风洗尘。”

    言罢,朝着贾诩拱手施礼,贾诩则微微侧身避过。

    正在众人商议的时候,有军兵来报,言后方一支队伍正在快速逼近,不知是敌是友。

    田辰马上命令各军戒备,列阵相迎。

    谁料想,待那支队伍离近之后,忽然有一骑单独前出,直奔田辰战阵而来。

    等看清来人面目,田辰大喜过望。

    原来,居然是河东徐晃、徐公明!

    只见徐晃策马来到田辰面前,下马拱手道,“徐晃苦追两天,终于见到齐侯了。”

    田辰赶忙扶住徐晃道,大笑道,“公明此来,正如拨云见日啊。”

    徐晃闻言,非常感动,道,“明公容禀,因陛下只是封赏齐侯为青州牧,而忘记安排田楷去处。故而下旨,命田楷返回朝廷,另行安置。因杨奉无容人之量,更无人臣之本,所以末将自请此行,顺便带麾下八百‘斧钺’投靠明公,还望齐侯收留!”

    田辰大喜道,“吾得公明,乃天赐也。”即刻提徐晃为偏将军,独领三千兵马,编入青州势力。

    徐晃喜而拜田辰,众皆称善。

    于是,田辰令郭蕴为主,徐晃为副,贾诩辅佐,三人一起,同率横军前往泰山。这样一来,田辰对于此番施计,那就更加放心了。

    计划已定,众人不再多留。

    徐晃、郭蕴与贾诩率领三千‘横军’皆一人三马,共计万骑,浩浩荡荡的朝着泰山郡疾驰而去,光这份声势,就足以让人侧目。

    而田辰则和太史慈、纪灵、郭嘉等一起,率领余下的近千人,往青州出发。

    三日后,看着前方出现的济南城,田辰心潮澎湃,情绪大好,脑海中一句话猛然脱口而出!

    “我田博远,来了!”

    此正是:郭嘉妙计谋泰山,精兵强将谁可堪?先有郭蕴自奋勇,后来徐晃亦向前。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