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天地之运河武工队
字体: 16 + -

第9章 回乡(四)

    第9章回乡(四)

    “运昌!是运昌回来了吗?”一个苍老的老妇的声音从门外传过来。

    苏运昌立即站了起来,紧跑两步到了门口处,便看到了一位将近六十岁的老妪,她戴着一个蓝色有些发白的头巾,却也掩不住那一头黑白相间的发髻;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的纹路,虽然肤色早就失去了光泽,但是那双深陷的眼睛,依然深邃明亮。

    她伛偻着背,后面还背着一个由树枝扎成的柴禾捆,见到苏运昌的时候,便不知不觉地松开了抓在手里的草绳,那柴禾捆掉在地上,发出“啪”的一声响来。

    苏运昌看了老妇片刻,忽然眼中便涌出了泪水来,扑倒在了老妇的面前,颤声叫着:“娘!”一把已然抱住了老妇。

    苏大娘的双眼中也满是泪花,紧紧的抱着苏运昌,喜极而泣:“小昌!真得是我的小昌呀!”笑得合不拢嘴来,泪水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一脸。

    苏小三在后面跑进来,看到这个情景,连忙又跑到了外面去。倒是杨金花正在堂屋烧着水,见此情景不由得笑道:“看你们娘儿两个,这是怎么着了?抱在一起哭个啥?到屋里坐去!”

    苏运昌这才反应过来,牵着苏大娘的手,走进了屋子的里面。

    北方的农村居家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三间正房,正中的一间开着大门,称为堂屋,这里也是做饭的地方。一进门的右侧是一个烧火的大灶,这个灶有一个烟道通过里屋的土炕,直上房顶的烟囱,排出屋外。也正是因为有烟火过境,所以晚上烧得炕滚热着,尽管外面数九寒冬,炕头也是暖和异常的。只是到了后半夜里,灶火熄灭之后,温度降下来,才会觉出冷来。

    如今,杨金花便是在这样的大灶上烧着水,水已经烧开了来,她用一个陶制的壶盛上了水,又从左边的屋子里找出一些茶叶来,放到壶里,便招呼着外面正在与两个孩子说笑的李虎和苏小三一起进屋喝茶。

    苏大娘拉着小儿子的手,一直就不愿意放开来,仔细地打量着他相貌,比对着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有多少的变化,便是话都忘记说了。

    “娘呀,你这么拉着弟弟,总是要让他坐下来的吧?”苏运丰在边上提醒着道。

    苏大娘这才想了起来,松开了苏运昌的手,让他坐到炕头上,对他问长问短。苏运昌自然是有问必有答,恨不能把这四年里,对母亲的思念一股脑地全都捧在手心里,让母亲看到。

    只是,这对母子并没有谈上多久,苏运昌的二叔苏二铁和三叔苏三铁也都过来相见,他们住得很近,也是从小看着苏运昌长大的长辈。

    苏二铁正是苏小三的父亲,他们也是从苏小三的嘴里知道了苏运昌回来的。

    苏运丰道:“正好二弟今天回来,二叔、三叔就

    不要走了,我今天出去卖鱼,还有几条鱼没有卖掉,便一起留下来吃顿饭,喝一点儿酒,庆贺庆贺!”

    苏二铁和苏三铁客气了一番,也便没有推却,留了下来。

    苏运丰忙叫杨金花做饭,苏大娘也在边上相帮。他又让柱头到村头李家酒坊去打了两斤酒回来,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之上,一边喝着水,一边等着杨金花和苏大娘忙活着炖鱼作饭。

    农村里的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在上午九十点钟左右,一顿是在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当然,这两顿饭的时间也并不固定,有的时候,因为活比较多,也可能忙到傍黑的时候,还顾不得做饭吃饭,那就会捱到夜里,对于家境不好的人家来说,或者干脆就省了。

    苏二铁的话最多,不时地问着苏运昌在外面的情况,听着苏运昌讲完了他在天津那边的事情之后,道:“运昌呀,你也是知道的,我一直在给别人赶马车,去年九月的时候,有个雇主要往遵化去,那天晚上歇在了蓟县的夏庄子,半夜里正赶上打仗,老共把东洋人的炮楼给端了,当时我躲在大车店里不敢出来,就看到火把之下,有一个特别年青的老共的军官,怎么瞅怎么都像你。当时胆小,没敢出去问。等到天亮之后,我问大车店的老板娘,才知道那是八路军的盘山游击队,那个年青的军官是他们的一个什么什么委来着,我当时就在想,那个人应该不会是你吧?”

    听着苏二铁的话,苏运昌与李虎不由得对视了一眼,去年九月,他们的确是在蓟县那边端了鬼子的一个炮楼,当然这样的事情他是不能承认的。

    “二叔,你真会开玩笑,我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去跟东洋人作对呢?”苏运昌道:“去年九月的时候,我应该在山东的济南那边,跑着烟叶呢!”

    “真得不是你?”苏二铁又问了一句。

    “二叔可不要瞎说呀!”苏运昌装作十分害怕的样子,警告着他道:“这可是要掉头的事情!我怎么敢做呢?”

    “是呀!”苏二铁也道:“就是因为这件事太大,我一直埋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直到今天看到了你,便又想了起来,这里也没有外人,所以问了出来。”

    虽然苏运昌一口否认,但是苏运丰却一直盯着自己的弟弟,好像是看出了什么似的。

    边上的苏小三十分奇怪地问道:“爹呀,你怎么知道那个像昌.哥的人,是个官呢?”

    苏二铁笑着:“这有什么难的?当官的人手里拿着的都是手枪,只有当兵的,拿的才是步枪!”

    “原来是这样呀!”

    却也在这个时候,柱头从外面跑了过来,一进门便嚷嚷着:“刚才,我看到李叔叔身上有把枪,他也是个当官的人吧?”

    却原来,柱头一直躲在门外面偷听着大人们讲话。

    所有的

    人,把目光都投向了坐在苏运昌身边的李虎。

    李虎尴尬万分,刚才他上茅房,在系裤子的时候,把枪从腰里露了出来,正被对他好奇不已、一直跟在他身后的柱头看到了。当时他随口编了个瞎话,以为把这个小孩子骗过去了,哪知道,这个鬼精的孩子,还是把他的这个秘密讲了出来。

    李虎只得把枪拿了出来,放到了炕头的小桌子上。

    这是一把巩县兵工厂造的驳壳枪,因为当年这种手枪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都是用木盒子装着的,故而民间又都称之为盒子枪。这种手枪可以连发,有全自动的功能,故而也被称为快慢机,或者自来得。又因为这种手枪在连发的时候,就像轻机枪一样,能够发出“哒哒哒”的连串声响,故而,还被叫作匣子炮;这种枪原本是配十发弹匣的,但是到了中华之后,国人将之改成了配二十发的弹匣,以尽量减少更换弹匣的频次,所以,又有二十响的叫法。

    看到这把枪的时候,所有的人脸色都不由得一变,尤其是苏运丰,他已然叫了起来:“你……你怎么会有手枪呢?你……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