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之重炮帝国
字体: 16 + -

第六十四章 同知古翔麟

    打马进入南平,高羽志得意满。

    裹挟两万乡勇民壮围攻了六天,终于逼走了柳元黄熙胤黄世良三人,南平城正式纳入自己的地盘。

    这里三水交汇后涌入建江,直下福州。

    水路在古代就是高速公路,四条“高速公路”在南平汇聚,加上它位于福建腹地的优越位置,天然就是军事重镇。

    依靠水运,高羽进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调兵并保障后勤,退能依靠三水的江防优势,固若金汤。

    此刻城内已经遍张讨贼檄文,百姓原本还有些害怕,但见入城的兵丁秋毫无犯,反而抓捕了一些趁机抢劫的散兵游勇之后,纷纷走上街头欢迎高家军入城。

    “驱除鞑虏,护我衣冠!”

    “驱除鞑虏,护我衣冠!”

    “……”

    刚开始只是一部分人喊着檄文内容,慢慢的跟着喊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汇聚成齐声大喊。

    高羽时不时挥动马鞭朝人群致意,享受这一刻。

    南平承平日久,不曾遭遇兵乱,加上作为府城,百姓的胆子比较大,真正祸害过他们的就是满清的“剃发令”。城中自官吏开始剃发,逐渐拓展到乡绅士人,限期剃发,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高家军驱逐柳元黄熙胤等清贼,光复汉人衣冠,自然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

    许多人得知高家军入城,立刻把头上的鼠尾巴剪掉,金钱印也剃光,一时间满城到处都是光头。

    高家军官兵如众星捧月,个个昂首挺胸,脸上尽是骄傲,心里比发了饷银还要美。

    这是一种获得认可和欢迎之后产生的精神愉悦,也是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来源,远超物资享受。

    半道,侯小六回报,说州府大牢关押了近两百不肯剃发的义士,高羽立刻赶往大牢,亲手将这些人释放出来,并命人记录名字,要宣传他们的气节,借此拉拢人心。

    “高将军解民倒悬,驱逐仕清之贼,老夫在贼乱之时束手无策,陷民于水火,惭愧至极。”延平府同知古翔麟对高羽一揖到底。

    他很狼狈,柳元此前就对他在巡抚吴之屏面前表现不满,抓住他之后自然重点关照,要不是黄熙胤认为古翔麟还有利用价值,早就被柳元杀了立威了。

    高羽急忙上前将他扶起,道:“古大人何出此言,是柳元黄世良拥兵胁迫,让大人受苦了,往后这延平一府之地还要仰仗大人,大人切莫自轻。”

    高羽这句话并非客套,而是他鲸吞了南平之后,根本没有人才可用,落入到了在大田的时候一样的局面。苏青松和王子鸣虽然有潜力,但还远不足以镇住这整整一府之地。

    所以高羽只能在延平府的高官中选择一位,作为二把手的延平府同知古翔麟,是最佳的人选。首先此人宁可入狱也不剃发,气节方面便经受住了考验,二来他被关押在大牢朝不保夕,自己解救了他,有救命之恩。

    有这两点在,他就算不肯臣服于自己,也不至于背后捅刀子,先应急用着,以后若是发现不妥,再换不迟。

    更重要的是,有了他,自己就可以尝试招降投诚满清的沙县和顺昌,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

    “高将军羞煞老夫也,老夫有罪,已无脸面对延平父老,只求告老还乡,了却残生。”古翔麟摇摇头,竟然转身就要走。

    高羽一时间也分不清楚他是来真的还是在作态,急忙拉住他:“古大人您不能走,延平百姓需要您,现在圣上被戕害,朝廷不复存在,您若是走了,这延平府本将军能交给谁,请您三思。”

    顿了顿,他又语气郑重的加了一句百试不爽的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呀!”

    古翔麟停住脚步,有些犹豫起来。

    这时候周围的义士百姓全都呼喊起来,“大人,延平府不能没有大人呀。”“请大人留下。”“您若走了,百姓们该怎么办?”“……”

    众人挽留,汇聚成一片声浪。

    古翔麟顿时两眼含泪,道:“既如此,那老夫就以罪身暂时留下,将来再立新君,老夫再告罪朝廷。”

    言罢,一鞠到底。

    高羽心头微微一热,明朝末期出现了很多膝盖比面条软,头皮比牛皮痒,脸皮比城墙厚的官员,但也同样出现了很多志士仁人。

    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以至于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成为一大奇观。

    不得不承认,明末自崇祯朝开始虽然很不成器,竟让一伙通古斯野人給夺了江山,但他它却是最有骨气的一个王朝。不光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还有无数臣子杀身成仁,为国尽忠。

    可惜,可叹,亦可悲。

    高羽牵过来一匹马,邀请古翔麟与自己同行,带着放出来的一众大小官员,浩浩荡荡的去往府衙。

    那里的百姓更多,因为很多百姓还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到很多的传言,并不确定,都来去衙等答案。

    许多人一看古翔麟和原来被抓的官员回来,那些剃成金钱鼠尾的官员和兵头都消失不见,顿时大声欢呼。

    曾经熟悉的一切,回来了。

    古翔麟下马走到府衙大门口,先拱手作揖,道:“延平的父老乡亲们,前些日子,叛贼柳元、黄世良窃城投降鞑虏,逼迫满城剃发易服,行人神共愤之举,让大家都受苦了。老夫不能阻止他们,有罪,今幸得延平巡检使司通判高将军帅兵驱逐鞑虏,光复延平,才捡回一条残命,若是寻常,老夫定上奏朝廷请罪,然圣上被戕,新朝未立,老夫厚颜受高将军和诸位父老请托,暂时主持延平政事,待到新君册立,朝廷派来新官,老夫再行请罪。”

    说完,又是一揖到底。

    在场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关心时局变化的文人士子,闻言齐齐鞠躬回礼,一位老者道:“延平出了贼官,也出了古大人这等忠臣义士,古大人理当继续主持延平事务。”

    “对,古大人也受苦了!”

    “古大人,延平需要您!”

    “……”

    人群纷纷附和。

    高羽眉头扬了扬,看来自己有必要着手收集福建官员的背景资料了。古翔麟在延平明显很得人心,这样的人,是自己必须要拉拢的。

    又说了几句,古翔麟拱手对高羽一礼,对众人道:“父老乡亲们,这位便是驱逐清贼和山贼,光复延平两县一府的高将军,请高家军为大家说几句。”

    众人齐齐刷刷看向高羽,“高屠夫”大名自收复大田县开始,在延平就如雷贯耳,杀的山贼人头滚滚,驱赶贼帮就跟赶鸭子似的,是一员猛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高羽的形象应该换一个字,关羽,或者关羽的结拜小弟张飞,跟戏文里装扮的一样,浓眉髯须,铜铃大眼,一眼瞪过去就能把人活活瞪死。

    可现在一看,这哪里是什么虬髯壮汉,就是一个英武的少年郎,腰背挺直,身着鳞甲,斜跨腰刀,称得上丰神俊朗。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若不是古翔麟介绍,众人还以为高羽只是高家军的一员少年偏将。

    高羽走上台,对着外面足有上千人的延平百姓,拱手一抱,大声道:“延平的父老乡亲们,自辽事起,鞑虏荼毒我大明已有数十载,整个北国已血流漂杵,生灵涂炭,而今又占我南都,戕我圣上,荼我汉人衣冠,鞑虏非我族类,必将像蒙元一样继续兴兵南下,其祸远甚于蒙元,我等亦无法逃避,国之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乡亲们,这是汉人的大劫,犹如五胡乱华,本将将效仿冉闵天王诛胡,驱除鞑虏、护闽地不受鞑虏荼毒。

    同时本将告诉诸位父老一个好消息,唐王受天命护佑,已出南都南下,本将在此宣布,将奉唐王为大明正朔,兴兵抗击鞑虏,匡扶社稷,为延续我汉人江山,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番话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围观的人群纷纷颔首。

    就连古翔麟也是眼睛一亮,唐王即将南下?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大明失去中枢,当下最紧急的事情就是再立新君,重建中枢,否则群龙无首,必被清贼叛臣所趁。

    只不过他脑海中也掠过一丝疑惑,唐王是远藩,血脉上是不是远了点,潞王比较合适。

    但他不知道的是,此刻最符合条件的潞王,已经主动投降满清,并且上书清廷:念原藩卫郡蹇遭逆闯之祸,避难杭城,深虑投庇无所.幸际王师南下救民水火,即率众投诚,远迎入境。对清廷给以“曰费”、“房屋”感激不尽,表示要“结草衔环”、“举家焚顶”祝颂清朝统治者“圣寿无疆”。

    是一个膝盖比面条还软的朱家子孙,原以为姿态低到地下室能逃过满清的屠刀,结果自跳火坑,白白丢了性命。

    满清杀起朱家子孙来,是务必斩草除根,绝不手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