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臣
字体: 16 + -

第313章 楚十三

    雪白青年自春明门而出,沿着官马大道一路向东南,一手攥着缰绳,一手在马背上展开一道黄绢布图,身子歪歪扭扭,沿着图上一条比女子发丝粗长不了多少的墨线,一路向上,定格在一片群山上。

    有座青山着墨极重,浸透黄绢布背,几乎染成一个墨点。

    林枫深深吐了口气,勒紧缰绳,策马走到路旁停下,从马背包裹里拽出一袋水,仰天灌了几口,然后掂了掂,又放进包裹,掏出一张干饼慢慢啃。

    啃得很慢,嚼的也很慢,目光注视着来时的路,心里又在想着另外的事。

    出城前,他准备了两件事,一是在京城街巷坊间,散布郑州儒士陈老之死,又怕浒头太守陈功德冷寂数十年,安安分分做教书匠,早已无人问津,斟酌之后又特意在郑州儒士之前,加了‘征召之人’四字,将金銮殿之事,稍稍透露些许。

    征召一事,本就百年不遇,遑论事关天子,对于百姓而言,事情虽则距离够远,却足够引人注目。

    第二件便是出城,自林府门前起,至出城十余里,近两个时辰,马背上的青年片刻不歇,马蹄声落如雨点,一路高歌猛进,更彻头彻尾换上了雪白澜衫,从头到脚一丝不落,异常醒目。

    所过之处,有人得见,哪怕匆匆一眼,必然也记忆深刻。

    这等暴露行踪的做派,目的有三,除了陈氏门生该当白衣白袖、奠基陈老的礼节外,二是告知留在京城的汉子,事已至此,当初你既不离开亦不回府,宁可流离失所,那么日后如何,是与我同路而行、追赶于我,还是不闻不问高高挂起,情当我林枫背信弃义、不足与谋,

    可自行决定。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更重要的,是给京城传递了一个消息。

    以三换三、不得擅离京城的林家十九,出城了!

    大摇大摆,无所顾忌,不曾受到阻拦。

    显然宫闱之中,对此默许其成。

    至于这则消息是否重要,对于某些人、某些事,是否牵动气机,引出某些无端变故,进而使得纷乱不堪的京城,进一步波诡云谲,受到牵连,这些林枫不在意,也懒得在意。

    京城本就是一滩浑水,好坏难辨,徐萧两家因陈老身亡,表露出殷勤地哀悼和关心,实则更多地是对林枫本人的善意,和对后辈子弟徐素、萧悔二人的担忧。

    二人一个身为新晋家门的独苗,而今家门势大、如日中天,一旦生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变故,后继无人,不啻于灭顶之灾。

    这是徐家无法承受、也承受不了的灾祸。

    另一个是范阳萧家仅有的继承人中,最为妥帖、最为适宜之人,冷淡是冷淡了些,但十分稳妥谨慎,同门中一有徐素同根同源,守望相助,夺得徐家作臂膀,二则林枫所在林家,日后如何,一眼分明,且林枫与宋家、方家、云家、清乐公主府、晋王府,以及鲜有人知的,‘幼卧龙’身后身后那个山水不显,却无人胆敢小觑轻视的孙家,各自交好,形成一道连他自己都并未注意到的‘纽带’。

    这块‘纽带’日后如何发展,会形成怎样可怖的光景,说不好,也不敢说好。唯一能肯定的是,除了楚姓家门之外,世上无有一家、一人,能够做到这种地步,掌控这份大海般磅礴的权利与威严。

    楚平婴不会允许、也不可能允许出现这等变故。

    林枫是个例外。

    楚平婴对他的态度,不单单是容忍那么简单。他趟过了太多不可逾越的雷池,走过很多讳莫如深,跟趟水一样轻松!

    楚平婴想从他身上拿回的,只会更多。

    萧家不单单不愿见到一具尸体,那条‘纽带’,萧家可以不参与,却不能没有参与的权利。

    萧千瑜一定会做些什么,他会照着最坏的打算做。徐家亦不会坐以待毙。

    除此之外,魏王与太子两兄弟,一个掌控十二角楼牌坊,一个持有柳月馆,默默积攒这些年,羽翼遍布天下,针锋相对,从无停歇。这段时日突然平静下来,江河不犯,静像一潭死水,谁也搅不出风浪。

    东宫爪牙有意无意与兵部、以及远在边疆的领军将领,有所接触,每月月初月中,太子邀文臣武将东宫一聚,三文七武、不知所谋。

    魏王羽翼对吏部极为偏爱,这个本就被魏王党羽倾占三成以上、掌管天下钱粮的六部之首,看似花团锦簇、光鲜亮丽,实则处境是烈火烹油、危在旦夕。随一干应召清流入仕,吏部缺位再补,致使民生大部面目全非,大有择木而栖、成为魏王府花园的架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他日挥军北上,吏部之重,连同其掌控者话语权随之水涨船高,有多大分量,可以想象。

    那个‘杀父弑兄’的女子,幽居行宫,并不着眼与大局,反而滴水穿石,一点一滴策动各方手中的‘小棋子’、一些甚至不入清流的微末小官,一件一件掐断尚在青萍之末的‘大风’,意欲何为?

    眼睁睁看着魏王蚕丝吏部而无动于衷,又是为何?

    清流领袖刘太傅,多年不曾有所动作,既不看好太子亦不认准魏王,做足忠义,他在等什么?

    听潮阁中,杜岕一句‘杜姓一门何等显贵之家’,落于人耳,与杜石毅不甚对付的老家伙们,私下如何运筹?才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而瓜分权势?

    他林枫出城而去,那些想要他死却碍于‘大势’,不得不择时而待的人们,会如何选择?

    半路劫杀还是放他一马?若是后者,后续手段又是怎样?是否如楚平婴一般,图谋更多东西?

    对林枫而言,说大不大的天子脚下,煌煌城池百万百姓,看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

    啃了一半干饼的青年,囫囵将余下塞进嘴里,又灌了几口水,仰天叹了口气,感觉雨丝还在飘着,还很冷。

    林枫将食物咽下,翻身上马,忽然瞥见前方兀的出现几匹飞驰烈马,马上之人一开始如几粒黑豆,几乎微不可查,随着马蹄哒哒快速接近,很快清晰起来。

    林枫眯了眯眼,不曾看到几人的脸,只有几块蒙面布巾。

    道路两旁树林中,夏日繁茂秀荫的落叶林,曾引得文人雅士踏春赏景、诗词歌赋,好不风流。此刻树叶凋零殆尽,只余下几片残叶,孤零零被雨拍打、随风摇晃,有些凄美。

    树林远处,窸窸窣窣冒出人影,在几棵树中间扯开绊马绳索,一道一道密如蛛网,封死林间小道,如蜘蛛捕猎,守株待兔。

    树上仅剩几片残叶,孤零零飘落。

    青年笑了,心想这么凄美的景色,孤芳自赏,怎么无人来看呢?生命终结的诗句,鲜艳绝美,,岂不名垂千古?

    笑意盈盈的青年,左手勒住缰绳,右手猛然握紧狭剑。

    .............

    头戴斗笠、腰配木柄木鞘长木剑的男子,一边拍打木剑剑鞘,一边走过半座城,哼着小曲,拐进一家酒肆。

    酒肆很小,冷冷清清,并无一个客人,有位少年店伙计正勤勤恳恳打扫屋子,打水擦桌,时不时呵口气,拿素洁袖口使劲抹抹,本就纤尘不染的桌凳,愈加洁净亮堂,衬的酒肆都有些光彩。

    店伙计抱着凳子乐呵呵傻笑。好像对于这位京城中的卖酒少年而言,能够收拾这间屋子,让它这么一直干净下去,是天底下最大的幸福。

    柜台那边,有位伏案酣睡的老者,既是账房先生又是酒肆掌柜,邋里邋遢,与素洁酒肆格格不入,睡态有几分可爱。

    男子挑了一个最偏僻的位置坐下,刚刚走过中间嘛,坐还是要坐边上的,省事儿。

    木剑砰的拍在桌上。

    酣睡老者乍然惊坐在地上,嘴角挂着口水,一脸拎不清的模样,回神后默默爬上柜台后看向男子,轻咳几声,直起腰,背驼的不成样子。

    “咋地,有客上门?”老者擦擦口水,嘿嘿直笑。

    认认真真擦拭桌腿的少年店伙计,放下抹布,屁颠屁颠跑到男子身边,“客官要喝酒?”

    男子问道:“有什么酒?”

    少年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小店卖的酒少,就一种,酒香是不咋地的,味道更不咋地,也无有下酒菜,生意才一直不好。”

    汉子也挠挠头,“这样啊,先来一壶尝尝味。”

    “好嘞,客观等着!”少年店小二心花怒放,步子快的像踩在风上。打了一壶,拎了一只小酒杯,满满倒上一杯放在汉子面前,酒色浑浊,一丝酒香也无,少年有点为自家的酿酒脸红。

    汉子呵呵直笑,饶是走过名山大川、看过人间百态的他,对这样清澈的少年,同样所见不多。

    淤泥水塘开芙蕖,蛇蝎京畿存少年!

    汉子心情大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微苦,仅仅如此,并无酒味,细嗅才能发觉其中的一点酒气。

    说是水更合适。

    汉子斗笠下的老脸,多年风吹日晒变得黝黑粗糙,活像庄稼汉,可一杯下肚居然立刻春风满面,隐隐透着红润。

    他大喝一声好酒,接过酒壶自斟自酌,煞是痛快。

    “人这一辈子,就得豪气醉他两回,他乡遇故知该醉,家乡遇故人,更该!”汉子哈哈大笑。

    少年店小二眼中闪过疑惑,望向掌柜。后者已经走出柜台,挥挥手,示意少年搬几坛酒过来,然后径直坐到男子对面。

    老人脊背,愈发佝偻了。

    老人抚摸那柄长木剑,“何时开始练剑了?”

    汉子喝了一口酒,答道:“有点对不起你的,那些个圣贤文章、诗书典籍,你教的很好、非常好,可惜没敌得过另一个人的一句话,十几年前,全还给你了,至今只记得这侍郎酒。然后....就开始练剑了!”

    汉子举着酒杯微微摇晃,晃动杯中液体。

    若非在这位老人面前,他口中出来的‘圣贤文章、诗书典籍’八个字,前面是要加上个‘狗屁’的。

    “你酿酒的本事,和当年一样差劲。”汉子啧啧嘴。

    老人并不反驳。

    侍郎酒侍郎酒,老侍郎酿造之酒,谓之曰‘侍郎酒’。既是侍郎,该会读书治国平天下,怎会酿酒?

    然后夸了老人一句,“看人还是挺准的。”

    老人咧嘴而笑。

    曾身居大楚某部侍郎高位的老者,一辈子只看过两人,一位是面前男子,曾经的弟子,评价是‘读书不如练剑,朝堂不如江湖’,另一位就是那憋着满脸涨红,正抱着一大酒瓮小跑过来的少年。

    老人给他的评价是,‘心安’。

    所以少年名为心安,李心安。

    少年放下酒瓮,擦擦汗水,又去抱另一瓮。

    “这小子是你关门弟子了吧?挺好,眉清目秀的,读起书来肯定比我有出息。”汉子满脸真诚,是想夸他的,最后却自己然后哑然失笑,道:“我读书,是天底下顶没出息的人了,夸人的话听着像骂人。”

    汉子喝了一口闷酒。

    少年又搬酒回来,瞧两人似是旧时,摸了一把小凳子坐到墙角去了,还不忘找了本书来读。

    汉子啧啧夸他说,以后说不定真是个有出息的。这话怎么听都是夸人。

    “应当叫你什么?楚恒?”老人说不清心绪,试探喊了一声。

    汉子并未答言,反问道:“您还是当年的景王少师么?”

    老人陷入沉思,不敢说话。十六年前景王楚恒尚在、老侍郎尚在,他的的确确身为景王少师,问心无愧,但现在.....

    再一看这位昔日景王,谁能料到眼前的落魄汉子,风尘仆仆衣衫不整,俨如流民,竟是当今陛下第三子,死了十六年的景王殿下!

    老人点点头,挺起胸膛,肯定道:“一直都是。”

    没料到是这个结果,汉子登时一愣,释然笑道:“脑壳疼,小觑你这个当师父的了!”旋即汉子抹抹嘴,啧啧道:“楚恒这两个字,太难听,跟狗屎一样,早扔了,姓倒是还凑合....楚十三,我叫楚十三。”

    十三。

    老人眉目深沉。

    他想到另一个数。

    心知肚明的楚姓汉子,本就对老人心怀敬重,更因那句‘一直都是’,对老人多了几分惋惜与崇敬,解释了几句,“跟林十九的十九,不是一回事儿。他那个十九,我听起来就脑瓜疼,不单单是一个人、一座城的事儿了,大到天边。咱没这这档子麻烦。”

    汉子想喝酒,被老人拦住了,“那是怎么回事儿?”

    汉子苦笑,得嘞,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那边,”楚十三无奈,指着东方某地,陷入回忆道:“有个叫黄老九的家伙,独臂负剑匣,孤身闯荡江湖三十年,喝过天下顶好的酒,睡过天下顶好的女人,匣中装着天底下最快的剑,要找最值得打架的对手打一架。找了一辈子,未有一人值得他抽剑出匣,他还要继续找下去,跟你一样死板。那边,”

    转而指向北边,“行伍里藏着名为郑二、甘为下等兵卒的人。他有多厉害,唔....说不好,没啥值得说道的战绩,听着可能不咋地,实际上是很厉害很厉害的,跟黄老九半斤八两就是了。”

    最后,汉子竖起大拇指指着自己,腆着脸道:“至于我,跟两人都打过,都输了。所以我觉得,我比这两人加起来还要厉害,而且厉害不止一点,至少.....是两点。”

    扶正斗笠的汉子,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