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当球长
字体: 16 + -

第四章 侦察敌情

    工人等级的划分和火电站的运行,为兵工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没过多久,兵工厂就生产出了合格的火枪和6磅炮,同时3磅炮也开始了量产工作,初期每月产量就达到了10台。

    火枪和6磅炮产出的当天就进行了试验,最终火枪和6磅炮的试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火枪采用的是圆锥子弹,这种子弹火帽与弹壳、弹头合为一体,弹壳为铜壳,弹体小于枪管口径,因此装填比较容易,士兵可用各种姿势迅速装填。圆锥子弹有一个中空的弹底,发射时它可以自动膨胀,与枪管紧密闭合,使子弹具有较大的初速。因为枪管具有膛线,因此子弹精度极高,200米处的目标命中率很高,400米处的目标命中率仍很可观,超过400米则命中率急剧降低。该火枪有效射程600米,在600米处仍能击穿5厘米厚木板。试验时因为射手并不熟练,每分钟射速只有2-3发,而后世历史上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射速可以做到6-7发。

    见到这样的试验数据,在场的人除了李明都很吃惊,要知道目前明军用的鸟铳射程只有100米左右,射速也只有每分钟1-2发,这种火枪完全可以吊打明军鸟铳。

    火枪的数据很喜人,6磅炮的数据同样很喜人。经过试验,6磅炮的有效射程为1500米,威力也很大,能轻松将10厘米厚的木板打成碎渣。

    不过这样的火炮虽然威力很大,但仍不能说能吊打明军火炮,毕竟领先的并不多,况且明军还有更大口径的火炮,而兵工厂因为工人经验的原因暂时无法生产。

    试验过后,李明要求兵工厂尽快量产火枪和6磅炮,且必须在一个月内开始装备队伍,一时间兵工厂又进入了紧张的量产研制工作中。

    在兵工厂加紧量产火枪和火炮时,李明则开始对军队进行第一次改革。

    之前根据地有一个营320人,除了电台通讯兵,其他士兵并未划分兵种,全是刀枪兵,既能挥刀,又能刺枪。

    因为兵工厂生产的火器威力足够大,完全满足了纯热兵器军队的要求,因此李明直接取消了纯粹的冷兵器兵种,全部改成火器兵种。

    经过军部几人商量后,1-5连被定为火枪连,全连装备火枪,战时每人携带50枚子弹;6连被定为炮连,装备10门3磅炮,5门6磅炮,战时每门炮配备20次发药。

    在后勤方面,暂未单独建设后勤部队,只是给6个连装备了30辆手拉车,保证战时能够一次性携带10个基数的弹药和10天的物资。

    在医疗方面,李明从医院招了3名实习医生、5名医学生和5名护士组成了一个医疗队。医疗队只有在战时才会随队出发,平时都是在医院学习。

    兵工厂众人经过半个月日日夜夜的忙碌,最终按时完成了量产工作。初期每月能生产100把火枪和5门6磅炮,后期工人熟练后产量大约能到初期的3倍。

    在火器尚未开始列装时,路和泰就已经开始带领队伍进行火器技能训练。

    根据李明的提供的资料,火枪兵射击着重训练两种基本作战方式,即散兵方式和队列方式。散兵方式适合从林作战、游击战和小规模作战,队列方式适合平地正面作战和大兵团作战。

    兵工厂生产的首款火枪,采用的仍然是前装方式,这非常考验士兵装弹的熟练成度。因此火枪兵训练初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装弹训练,直到熟练后才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除了远程射击,火枪兵近战的拼刺刀技术是也是训练的重点。虽然李明要求尽量在远处消灭敌人,但没人能保证不被敌人近身,因此刺刀技术仍然不能放弃。刺刀技术采用后世历史上华国成熟的技术作为教材进行教学训练,即“三防一刺”刺枪术。

    根据火枪的数据,军部制定了作战时尽量在400米以内射击的要求,并要求200米处固定靶的命中率大于80%,400米处固定靶的命中率大于20%。

    因为火枪的产量不高,并不能立即装备全军,因此路和泰决定采用轮流射击的训练方法,如此训练进度才勉强达到李明的要求。

    相比火枪兵的训练进度勉强还算合格,炮兵的训练进度就差远了。目前李明手下的士兵中并没有高材生,都是些连常用字也认不全的人,更不用说数学水平了,简直惨不忍睹,好些人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算错。

    鉴于这种情况,李明只能先从炮兵中抽取了数学水平最高的两人,然后专门对两人进行教学,让其能够尽快掌握炮击要点。最后作战时由两人计算炮击角度和火药用量,并指挥其他的炮兵进行射击。

    如此,有了炮兵指挥后,炮兵勉强可以射击目标了。但两个炮兵指挥也不过是比其他人数学好一些,尚无实战经验,因此也不能准确的计算出相关数据,只能通过几次试射来确定最终数据。

    虽然火枪兵和炮兵的训练并不如李明意,但是这些经过一个半月训练的火枪兵和炮兵,已经算是这个时空专业的火枪兵和炮兵了。

    整个火器训练过程直到4月下旬才结束,期间花费了大量火药,损失了20多支火枪,让军部的几人大为心痛。

    在士兵们进行火器训练时,李明已经根据山民的消息,将第一个攻击目标定为了六十里外的青云寨。

    根据得到的消息,青云寨盘踞有一伙山贼。该伙山贼经常劫掠附近的山民村寨,不光抢夺物资,还糟蹋妇女,杀害山民。根据地年前收编的李家沟就曾有山民遭受过青云寨山贼的侵害。

    去年根据地收编李家沟的时候,就有人向李明请求出兵,消灭这群山贼。当时的李明,在得知这个消息时很愤怒,但是李明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在没有足够的实力碾压敌人时,就匆匆发起进攻,是对自己人的不负责。当时李明仔细向山民询问过青云山的情况,得知那里地形险要,只有一条很陡的路上山,几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得知青云寨情况的李明清楚,单靠根据地的这些刀枪兵是很难攻下青云寨的,相反自身还有很大可能遭受巨大伤亡。

    李明清楚自已作为领导,不能义气行事,不能为了救人就让自已的手下遭受莫大损失。

    李明当时拒绝了李家沟山民立即出兵的请求,但也说明了今年开春后就算没人请求,他也一定会出兵。如此李家沟众人才心甘情愿地融入根据地。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李明扩军时,李家沟众人报名是最积极的。

    如今,军队大部换装完成,正是出兵的好时机,因此李明就将出兵日期定在了5月的第一天。

    为了保证出兵的顺利,必要的情报很重要。李明向众多山民打听到青云寨的一些消息后,很是无语。问甲,甲说青云贼有200人,各个武力非凡;问乙,乙说青云贼只有100人,人人很凶残;问丙,丙说青云贼人数超过500人,各各很能打;再问丁,丁又是一个不同的答案。

    如此各人的信息都不是完全相同,有很多冲突的地方,基本都是道听途说,无法直接采纳。

    得到这样的结果,李明都不知道说什么了,最后不得不从后世买了几架神器--无人机。

    为了更好的侦查,李明买的是定制版的无人机。这款无人机配备了大容量电池,远距离的传讯装置,带红外的高分辨率相机以及动力强大的马达。最后,无人机的采购价格高达10万一架,这还是看李明一次性采购了二十架的缘故。

    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明带人去往青云山一公里外的一个小山头,然后放出了无人机开始进行侦查。

    无人机飞的很高,有四五百米,从地面上望上去只能看到一个小点,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

    一旁的路和泰等人看到这么个神器,又一次震惊了,两眼瞪的硕大,这么个铁圪塔居然能飞上天,而且还飞得那么高。

    “你们注意看我怎么操作,认真点,以后这个东西就交给你们操作了,别轻易摔了,这可是价值十万两银子一架的东西。”李明故意夸大了无人机的价格,就怕这些人以后不珍惜,像阿三一样天天摔飞机。

    果然众人听了李明的话,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接着仔细想想觉得这个价格也正常,毕竟不光能飞上天,还能观察情况。

    在李明的操作下,无人机飞快的到达了青云山上空。

    “这青云山果然陡峭!”李明从无人机遥控器看到青云山的情况,很是感叹。

    通过无人机传过来的视频,李明发现青云山除了东面稍微缓一点,其他几面都很陡,坡度基本在60度以上。

    青云山山顶是一大片平地,很平缓,平地四周有一木制寨墙,高约5米。寨内大大小小建有几十间屋子。寨墙的东面是寨门,寨门处没有房屋,除了一个高高的木制塔楼,其余是一片空地,想来是为了便于防守做出的安排。

    此时正值晌午,许多山贼在屋外,有的在练武艺,有的围成一圈在谈天,还有的躺在地上晒太阳。李明粗略估算了一下,屋外的这些人大概有三十人,按屋内、屋外各一半计算,估计有六十人。

    然后李明仔细观看了上山的道路,发现山贼的防守果然严密,从山口到山寨门口这一段路,共有3个防守点,都正好布置在山路狭窄处,每个防守点均安排了十个人。

    看到这么严密的防守,李明暗自庆幸去年没有莽撞的出兵,不然别说话惨胜,能不能取得胜利也不一定。

    李明观察了半天时间,中间无人机的电池也更换了三次,最终比较详细地得到了青云寨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