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当球长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兵工厂

    在医院施工的过程中,兵工厂的建设也同时展开。

    目前营地军兵仍然使用刀枪等冷兵器,虽然说不管是材料还是工艺,都非常精良,但相对此时空已经大范围使用的火器来说,仍然是落后的装备。

    李明在营寨的众人中选来选去,最后选择了一班的马令羽作为兵工厂的厂长。

    马令羽,匠户出身,虽然曾经从事的是刀枪的打造,但对于火器的制造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李明任命他为兵工厂的厂长。不过为了将马令羽从一班中请出来,还费了李明很大的劲。

    马令羽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思想有了重大改变。过去经历的苦难,使得推翻明廷变成了他的一种信念。在得知李明让他去兵工厂主持武器的生产,他死活不同意来当厂长,因为他想亲手去推翻明廷。

    最后李明只能一次次开导他,让他理解未来士兵们所用的武器都是从他手中制造出来的,相当于他从始至终参加了推翻明廷的战斗。

    经过与李明一次次的谈话,马令羽明白,作为匠户出身的他,是整个营地众人中最合适的兵工厂厂长人选。同时,马令羽也明白,一旦他当了兵工厂的厂长,他将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战斗了。

    最终,马令羽还是同意了李明的要求。因为他明白,只有早日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武器,战友们才能早日推翻明廷。

    大明万历四十五,西元1617年,此时的世界上热兵器正在逐步替代冷兵器,欧洲各国和大明均已装备了大量火器。

    在火枪方面,欧洲各国已经正式将火枪作为步兵武器,燧发枪也已经出现。此时的明军也同样重视火器,火枪(明军称之为鸟铳)也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比起同时期欧洲的火枪并没有落后多少。

    明军每名鸟铳手配备2个火药罐,1个装发射药,1个装引火药,并携带铅弹300发。明军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其成分也基本达到了黑火药的最佳配比。明军在战术上通常采用三排轮放法,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

    15、16世纪欧洲各国主要装备的是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直到17世纪起,欧洲各国的火枪才全面超越当时的清廷。

    在火炮方面,此时欧洲各国已经领先大明,但明军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佛朗机铸炮厂购买火器和引进技术进行仿制。因此明军的火炮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的水平,但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种类也很多,有平射炮、曲射炮、臼炮等。

    李明从后世的网络上查到这些资料时,自已也吓了一跳,没想到明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火器,且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李明将曲阳这个军户出身的汉子叫了过来,仔细问询了明军的情况,最后得到的结果也确实如此。

    面对这种情形,李明清楚,未来与明军作战时,必须配备大量的火器。虽然明军因自身原因,装备的火器质量普遍不合格,兵员的训练也不足,火器部队的战斗力及其低下,但对于没有远程武器的军队来说仍是相当致命的。

    要建一家工厂,首先要解决动力的问题。目前可供李明选择的动力主要有蒸汽动力和电力。蒸汽机在后世的历史上曾大规模的运用过,但到了现代已经基本被电动机取代了。这是因为蒸汽机的局限太大,不管是动力传输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比不上电动机。

    最终李明也选择了电力作为兵工厂的动力,之所以选择电力是因为电力比较稳定,使用方便,且配件也容易购买,而蒸汽机在后世已经很少见了,相关配件不容易买到。

    虽然李明选择了电力,但李明也没有打算放弃对蒸汽机的研究。虽然蒸汽机在后世使用范围不大,但一些重要领域仍然离不蒸汽机,如大型轮船和火力发电厂使用的蒸汽轮机。

    选定了电力,就要解决电力的问题。目前营寨主要采用柴油发电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短期用用还好,长期用就有点吃不消了。

    李明前段时间从裴家寨寨主那得知了一个露天煤矿的消息,经过初步勘探后得知是一个小煤矿,煤炭储量不大,估计不超过1000万吨。李明考虑到营地周围不方便建造大型水库,而刚好发现了一个小煤矿,因此最终决定在营地附近建一个火力发电厂。

    本来李明只打算建一个1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不过在向几个火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厂家询问后得知,1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太小,大都没有生产。最后找来找去,才找到一家可以工厂可以生产,但李明用需求量少,生产几台的费用很高,与他们量产型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价格相差不大。

    最终李明仔细想了想,觉得未来营地的用电量必然会大增,于是选择了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并一口气购买了四台。李明计划分两期建设火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先安装两台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则根据未来情况做决定。

    因为暂时无法生产无烟火药,李明在思量许久后,还是决定生产前装燧发线膛枪。于是,在查询了数款前装燧发线膛枪的资料后,李明最终选择了1861斯尔费德型步枪的图纸进行生产。

    1861斯尔费德型步枪是花旗国内战中,北方使用最为广泛的步枪,其口径为0.58,使用圆锥子弹,子弹出速为每秒950英尺。该枪全长58.5英寸,全重9.25磅,另配有一个长21英寸的刺刀。

    李明选择这款步枪,是因为它是一款使用广泛的步枪,且经历过战争的考验,问题也比较少。况且这款步枪李明也没打算用多久,等到在此时空建立了初级的化工体系后,就会换装后装线膛枪。

    为了生产步枪,李明向后世集团旗下的机械厂下达了大量工业机床的订单,其主要包括车床、铣床、钻床、镗床等各型设备。这些机床在现代属于低精度设备,但拿到大明就是稳稳的黑科技。

    在决定了火枪的选择后,李明就开始考虑火炮的选择。火炮在后世又被称之为战争之神,是因为它能够极大影响战争的胜败。特别到了近现代,火炮的发展翻天覆地,威力大增,并成为了战斗力的核心。

    因为火炮种类繁多,功能也各不同,而前期的兵工厂又面临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李明先期只计划生产臼炮。

    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的火炮,其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因此多被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

    李明在后世的网上找到了两种臼炮的图纸,一种3磅炮,口径为74mm,炮管长0.65米,射程365米;另一种6磅炮,口径为90mm,炮管长1.65米,射程1372米。

    两种火炮均计划采用后世生产的合金钢作为原材料。因为工艺和材料相比原版得到了提升,李明估计采用合金钢后的火炮性能必然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

    火炮的车架李明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了现代的材料,因此也更轻便、结实,同时组装简单,在难以行进的地段可以快速拆开搬运。车架先期委托后世的机械厂进行生产,等未来时机成熟后再放到此时空组装或生产。

    火炮李明计划采用钢模铸造的方式生产。铸造在后世仍然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生产方式,且工艺和设备也相对比较简单,拿到明代来工人就能很快学会。

    钢制模具李明计划在后世进行生产,等到兵工厂有能力生产后再放到此时空进行生产。如此省去了模具制造,生产过程更为简洁。因此李明估计,工厂建成后应该很快就能生产出火炮,而且会比火枪早很多时间生产出来。

    火炮铸造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就属熔炉了,李明计划将后世的机械厂内用了几年的4台1.5吨的中频电炉淘汰过来。这样做一方面省去了设备的调试,直接将设备拿过来组装一下就可以用了,另一方面后世机械厂也可以更换新型设备,提升生产工艺水平。

    为了快速培训工人,李明让后世的机械厂整理了各种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资料,并且录制了相应的教学视频。兵工厂的工人都是从山民和流民中选出来的,除了兵工厂的厂长马令羽出身于匠户,其他都没有做工经验,因此学习进度并不快。

    火枪和火炮都使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木炭这种原料李明就计划直接在此时空进行制取,硝石、硫磺则在现代购买。硝石和硫磺在现代都属于普通化工原料,购买比较很容易,因此没费多以心思,李明就很容易地买到了100吨硝石和30吨硫磺。

    自从李明再次回到营地,营地内是一天比一天繁忙,各种工程项目是接二连三的开始进行。因此人手也一天天紧张起来,虽然一方面重新开始了山民的招收,另一方面山外的流民也在陆续送进山,但仍然不能缓解压力。对此种情况,李明也拿不出办法,只能减缓各工程的进度。

    也因此,兵工厂的建设进度并不快。虽然只是简单的两间厂房,但仍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建好,而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更是用了三个月才完全弄好,再加上工人没有一点操作经验,试制了近一个月也没有合格的成品出来。直到过年前一天,也就是1618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廿八,兵工厂的第一件产品--3磅炮,才被正式生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