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崩塌
字体: 16 + -

第三十章 腹背受敌

    楚国灭宋后的数日,除了一封战报呈递到了楚王案前,一封封密信也自宋国而出,向着诸侯列国的王殿而去,其实早在楚军陈兵泾水河畔的那一刻,诸侯列国安插在宋国的碟子、眼线便开始将宋国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回各自国中,只不过,照最后的结果来看,诸侯列国的反应好似还是慢了一分。

    晋国王殿朝堂之上,正值朝会,却是一片鸦雀无声,文武朝臣都低垂着脑袋,不发一言,就在刚刚安插在宋国的碟子发来了一封密报,而晋国公刚刚接过,不过看过一眼之后,竟然便勃然大怒,直接将密报扔到了满朝文武的脚下,一干臣子虽然不解晋国公为何突然动怒,也不敢当下便跪下请罪,也便只能低眉垂首,等着晋国公发泄完怒火之后在作解释。

    晋国公面色阴沉,眼帘低垂,注视着朝堂之上的每一位大臣,如同一只欲择人而噬的猛虎一般,足足过了一刻钟的时间,晋国公才终于收回了目光,冲着站在身侧的内侍说道:“给寡人将那张密报捡起来,念!让他们好好听听。”声音之中仍旧含着怒气一般。

    內侍闻言赶紧迈着小碎步子,走下台阶将那封密信捡起,信上的文字不多,只有寥寥几句而已,但就是这么数句话语,让晋国公动怒如此,“楚将宋毅已经率领楚兵攻入宋国都城之中,生俘宋王,宋国朝臣系数降于楚国,宋国起义之军的领袖游鳞于前日,与楚将宋毅会面于宋国都城,疑似将所占据的半数宋土也都尽数拱手送与楚国。”

    內侍的声音高亮,密信中的内容真真切切的传入了朝堂上每一位臣子的耳中,但却仍旧是一言不发,脑袋也都压的更低了一些,能够站在此地的,先不说在官场之上混迹了多久,起码都不是庸人,若是此刻还不知道晋国公为何发怒,那也便在此地站不了多久了。

    “都听清楚了吧,当日你们是如何与寡人说的?想必也都还没有忘记吧,观察形势,伺机而动?这就是你们给寡人等来的形势、时机?”晋国公将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每一个字眼之中好似都含着怒气一般,而晋国公也的确是气到了极点。

    先不提楚国伐宋一事,来讲之前的淮南,当日消息传到晋国,晋国公便让朝堂之上的众臣商议,晋国应该在此事之中处于何种位置,而当时一干臣子都以为,此刻燕北已有动作,欲与楚争淮,而晋国与淮南并无接壤,甚至可以说是相距甚远,若是出手夺之,未必能够争得过燕北或是楚国,若是出兵助淮南守住其国,即便是可以功成,那多出淮南这么一个盟友亦或是附庸,与晋国利处有限,况且相距如此之远,以后生出反复,也是未可知之事,而晋国与楚国有盟约在前,与燕北却是必有一战,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这些许的利益而将楚国推开,便宜燕北。

    如此之言,到是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的恰当透彻,所以对于这番言论,晋国公也是心中认可,所以在楚国伐淮一事中,晋国自始自终都是处于一个中立的观望态度,既无对楚国的相助之举,也没有理会淮南送来的求援书,任由燕北与西楚与争夺淮南之地,而楚国在燕北出兵不及的情况下便尽数夺得淮南之地,也算是楚国凭其气力,吃下了这块肉,晋国自然无什么想法。

    但是同样的情形放于宋国却就大不相同了,其实自大夏建立以来,偏居西南一角的西楚便是雄踞一方的大国强国,但之所以中原各国未曾想过要对其限制打压,便是因为楚国被泾水渭水两流困于西南,不得而出,看似危险,实则却并无威胁,可若是楚国自泾水东出,便已经要将触手触碰到中原各国了,宋国孱弱,想要挡住楚国铁蹄自然是痴人说梦,所以若是任由楚国攻伐宋国,宋国必亡。

    若是宋国也成为楚地,那么楚国顺利东出之后,定然会全部暴露其野心,蛰伏了数百年的猛虎,一朝下山,又怎会甘心只吞食些许血肉便能罢休,又有哪一国能够抵挡这下山的猛虎,郑国?蜀国?卫国?中山?亦或是鲁国?纵观剩下的中原六国,恐怕除了晋国之外,无一国能是楚国的敌手,可先不提其他,郑国、鲁国以及中山,乃是晋国志在必得之土,岂容他人指染?

    所以楚国意欲东出,晋国虽为楚之盟友可却必须要抑制打压,将楚国牢牢锁在西南一角,只有笼中的猛虎,才能与之交,与之盟,猛虎若是想要跃出牢笼,那便只能将之捕杀,所以晋国公在刚一收到楚国陈兵泾水之畔的线报时,第一时间的想法便是出兵宋国,助其将西楚当在泾水之西。

    可是晋国公在朝堂之上提出此举的时候,朝堂之上的群臣反应却是不一,有人认为此刻西楚不过是陈兵泾水,还未真正发兵,若此时便急着出兵宋国,宋国非但不会感激,还会以为晋国欲夺其国,那时不仅与楚国撕毁盟约,还使得宋国亦是心中生怨,并非良策。

    还有人觉得,即便是此刻出兵,帮宋国将西楚军队拒之门外,到时撤军,宋国也仍旧是宋国,不若等到楚国移师宋境,宋国垂危之际,晋国再发兵相助,击退楚国之后,还可以顺手将宋国变为晋国之宋国,岂不是一举两得,还有一些,也认为不应该此刻出兵,不过理由却是,晋国作为强国大国,主动出兵未免有失身份,如若出兵自然是要等到宋国来求才是。

    朝堂之臣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而还不等他们争论出一个结果来,宋国那便便又传来了消息,宋王大肆搜捕淮人,欲以此法来解宋国之危,晋国公在接到此封情报之后,在朝堂之上对宋王破口大骂,此番作死的举动,真的是嫌亡国时间太慢一般,可宋王执意要作死,晋国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朝堂之上尽快商议对策,方可抑制楚之东出。

    可宋国形式真的可谓是瞬息万变,不过几日的功夫,便又传来了五万淮人死于泾水河畔,当日楚军横渡泾水,踏上宋境,而紧接着,宋国百姓竟然纷纷举起义旗,并且发展极为迅速,各地纷纷响应,攻城略地,已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如今的宋国可真的是危如累卵,存亡只在旦夕之间了。

    这下可真是火烧屁股了,晋国公当日便在朝堂之上言明,今日必须要拿出一个章法来,这一逼之下,倒还真的拿出了一个可行之法出来,既然宋国百姓已经聚起了义旗,那么相助宋王,不若相助这只义军,暗中与其取得联系,输送物资军备,助其抗击楚国,然后在其中挑选出一个听话的人来,扶植其登临宋王之位,如此宋国不还是晋国之宋国。

    对于此提议,晋国公亦是认为可行,就要命人即刻出兵相助义军,可提出此策的大臣,却有出言反对,说贸然出兵,恐怕惹人心疑,若是弄巧成拙反倒不美,还是先派人与义军方面接触,双方立定盟约,在派兵也不迟,反正纵使楚国强盛,可依着宋国这般三方割据的混乱局面,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攻占宋土,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可到了今日,晋国公接到的非但不是与义军接触之结果,反而是楚国已经尽收宋地这样的话,这如何能让晋国公不心中恼火,这近月时间以来的谋划商议,不成了一个笑话,可笑满朝臣工还自认为计策绝妙,胜券在握,真是一帮废物。

    “尔等怎么不说话了,当日在朝堂之上,你们不是争论的很是热闹吗,结果争论出了什么?你们的计策就是坐看楚国灭掉宋国东出?你们可真是寡人的好臣子!如今天下列国,先不论那些弱小之国,只看与我晋国并列之国,南越侵吞陈国,楚国更是占据淮宋两国之地,这二国日后必然是越发强盛,还有辽东、燕北、以及背后的草原金帐,借助地利,兵强马壮,而且这几国哪一个对中原之地不是虎视眈眈,你们来告诉寡人,就照此局面,晋国日后该如何自立,如何自处?莫非我晋国有一日也要沦为阶下之囚?”

    晋国公这一番话真可谓说的是痛心疾首,不过却都是现实,如今晋国的形式当真是不容乐观,晋国地处天下之中,与多国皆有国土接壤之处,中山国,涉及到了与燕北之争,鲁国,又涉及到了与辽东之争,当然还有背后的鞑靼人亦是不知道何时便会南侵,原本唯一稳妥的郑国,如今在楚国灭宋之后,恐怕晋国与楚国也是要争上一争。

    原本与楚结盟是为了共同抑制燕北,可以减轻晋国独面两大强国的压力,可现在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倒是养虎为患,楚国也成为了敌手之一,天下强国有五,再加上鞑靼的金帐,便是六国,可如今晋国一国便要独面四国,晋国如何能够在如此境地之中支撑的下去,稍有不慎,便要亡国啊。

    “君上先不要动怒,臣有一言,君上请先听之。”就在群臣都不敢言声之时,公孙长敬却是向前一步站出,直接说道。

    看到公孙长敬,晋国公的脸面的确是缓和了几分,到并非是他心中的怒气真的消减了多少,而是对于公孙长敬因这事而动怒,他心中也是有些发虚,因为早在他提出此事的第一日,公孙长敬便提出了自己的谏言,即刻助宋,但却不要直接出动晋国之兵,而且勒令与宋国相邻的郑国出兵助宋,晋国在背后出力,无论是军备物资,甚至是让晋国之兵乔装成郑国军伍都可,总之是要打着郑国的名号去做。

    如此一来,即可将楚国拒之泾水以西,日后楚国追究晋国不收盟约,还可以将这事一股脑的推到郑国的身上,即便是楚国心知肚明,也在明面上挑不出任何毛病来,即便是撕毁盟约,也要逼着楚国自己先去撕毁,而且说不定还可以给郑国强加一个攻伐晋之盟国的罪名,也学楚国南越一般,直接出兵将其灭了,变作晋土,日后拒楚也更加的方便。

    这一举措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万全之策了,只可惜晋国公却并未采用,反而采用了什么相助义军的蠢笨办法,所以对于其他臣工,可以说是他们误了晋国,可对于公孙长敬,错却在晋国公,虽然身为一国国君,自然不可能在此时认错,但对于公孙长敬的态度,自然也是与其他臣子不同。

    “先生有何话要说,寡人愿闻其详。”

    “此番楚国东出,遏制不及的确是我晋国的失策,不过这其中也是楚国动作实在太快,谁能想到楚国仅仅一月的时间,便能尽收宋国之地,而我晋国距离宋国本来就远,就算是碟子们当日便打探到消息,快马加鞭送来,也要两三日的时间了,放在一月时间里,这两三日说不定就可以决定大局了,况且那义军既然肯将半数宋土悉数送给楚国,那多半之前两边便有纠葛联系,不然半数国土何人能够做到如此痛快,所以此番我们算是无心算有心,这一招输的也并不冤枉。”

    公孙长敬这一番话,倒是替朝中的其他臣子开脱,晋国公听完之后,脸面也的确又是好了三分,而朝堂之上的那些臣子心中也是对于公孙长敬大为感激,毕竟若是换成其他人,在此种情况之下,不踩他们一脚就算不错了,如何还能像这般仗义执言。

    不过公孙长敬站出自然不是只为了替他们开脱,那也太刻意了一些,而且晋国公现在想听的是晋国此刻局面的应对之策,而这也正是公孙长敬接下来真正想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