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逐鹿系统
字体: 16 + -

第48章 欲火重燃

    李茂贞归凤翔,静难节度使李继徽随驾归,孙德昭从之。

    天复三年,胤奏请根除宦官祸害,悉罢诸司使,罢诸道监军。

    朱全忠以兵驱宦官第五可范等数百人于内侍省尽杀之,冤号之声响彻内外。

    出使监军在外者,诏所在收捕诛杀,止留黄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备宫廷洒扫。

    时宦官尽死,唯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湮及退休居西川之严遵美受李克用、刘仁恭。

    韩全诲所献宫女宋柔等十一人及僧、道等二十余人虽非宦官,亦送京兆杖杀。

    与孙德昭同称“三使相”之李彦弼、孙承诲因随驾昭宗临凤翔同时被诛。

    孙德昭百感交集,不知事从梁帝究竟对错与否。

    而后梁帝先后诛杀蒋玄晖、氏叔琮、王重师,逼反刘知俊也令孙德昭心生惧意。

    且刘捍领京兆府事期间骄横跋扈,被李茂贞处死后竟被梁帝追赠太傅,更使孙德昭心惧不已。

    孙德昭与刘知俊旧识,刘知俊擒刘捍送邠州,劝说孙德昭同反。

    思量再三,孙德昭决意附岐,于是同王健交割长安后便只身前往邠州,与李茂贞同归凤翔。

    此时保塞军之延州、丹州为高万兴所据,原丹州将领王行思谋划动乱,驱逐梁置刺史宋知诲,李茂贞即以王行思守丹州,而梁署高万兴据延州。

    梁署保大节度使牛存节尚未到任刘知俊便已封锁潼关,李茂贞趁机命李继徽迅速出兵,夺鄜、坊二州。

    及至孙德昭入凤翔,李茂贞甚厚之,授以保大军节度留后,加检校司空。

    至此保大、保塞二镇除延州外俱复归李茂贞。

    张君练自押送刘捍至邠州后,盖因承诺刘知俊受其号令,不日便以本部两千人奔同州。

    刘知俊命其守同州,分兵进驻蒲津。

    李茂贞命刘知俊守潼关,刘知俊遣其弟刘知浣入凤翔,被授以牙军都将,随侍左右。

    距离朱温围困凤翔已经过去了数年时间,凤翔府如今已然逐渐恢复生机。

    但因为李茂贞不断用兵,整个岐地都表现出一种疲软的姿态。

    李茂贞重武的缘故,几乎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用作了军费开支,地主家已经没有余粮了。

    如今的李茂贞,原本已经只剩下保境安民,誓死抵抗梁贼朱温的念头。

    刘知俊的突然归附又让他重新点燃了他心中那团争雄天下的熊熊焰火。

    走在凤翔府的大街上,看着往来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李茂贞陷入了两难之地。

    若是就此打住,据地坚守,或许暂时能够让岐地的百姓安居乐业,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可是,李茂贞不甘心啊,特么的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为的是什么?

    李茂贞不止一次扪心自问,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奋斗?

    难受。

    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就好像自己的前半生,行事作风全凭喜好。

    对自己有利便不遗余力、不折手段。

    对自己不利就立即弃之如糟粕,毫不吝惜。

    原以为只要拿住了唐昭宗便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没想到朱温这老贼不按套路出牌,压根不管你这套,愣是连带着小皇帝也一块儿围在凤翔一年多时间,凤翔府内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小皇帝都特么饿瘦了啊。

    唐朝末年和东汉末年虽然都进入了四分五裂、群雄并起的战乱时期,但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都是上层精英人士,通俗的讲,那都是一群有文化有知识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四有青年。

    细数东汉末年各大阵营,也就董卓那厮没什么文化,所以董卓崛起没多久就被摁下去了。

    董卓之后,割据称雄的都是些什么人?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刘备、孙坚,这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要么是官僚门阀,要么是地主门阀,都是有底蕴的,起码的伦理纲常还是需要遵循的。

    那些没底蕴的草根,像什么李典、李通、许褚、典韦、臧霸、文聘这些人虽然也能自成一派,但最终要么被排挤诛杀,要么便只能依附上面呢些门阀世家。

    唐末五代就不一样了,唐末五代崛起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宦官势力当属第一。

    从唐玄宗时期高开始,宦官高力士便是李林甫、杨国忠这些权臣争相巴结的对象。

    高力士还算是忠心耿耿,可从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开始,宦官太监们手中的权柄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制衡,他们开始变得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从唐穆宗开始,到唐昭宗结束,有七个皇帝是由宦官太监拥立。

    “宦官们自恃拥立大功,自称为‘定策国老’,这些被他们拥立的皇帝,反倒成了他们的‘门生天子’”。

    什么田令孜、杨复光、张承业、韩全诲,一个个都在唐末历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

    直到后来朱温从凤翔将唐昭宗李晔迎回长安,除黄衣弱冠者三十人,其余宦官尽数诛杀,左右大唐王朝的宦官势力才终于宣告破灭。

    宦官之外,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便已经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而黄巢之乱更是直接导致唐王朝的迅速衰弱,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再服从朝廷命令。

    李昌符、王重荣、秦宗权、朱全忠、高骈等人纷纷割据,朝廷所能制者不过数十州之地。

    各地藩镇“自擅兵赋、迭相吞噬”,导致藩镇更迭,此起彼伏。

    朱温篡唐称帝时,老牌藩镇势力便只剩下了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蜀帝王建、吴王杨渥等藩镇能与之一较高下。

    而这些藩镇势力的奠基人大多没什么文化,也不是什么门阀子弟。

    他们要么是兵油子,要么就是起义军出身,要么就是私盐贩子,总之没有一个人在年幼时是受过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

    所以李茂贞敢对唐昭宗大呼小叫,朱温敢围凤翔长达一年多,王建、杨行密更是据守一地,对唐廷毫不理会。

    现在的李茂贞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从前的自己是何等的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最近几年被朱温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地盘不断收缩。

    要不是刘知俊突然归附,只怕是静难军也要落入朱温之手。

    已经偃旗息鼓的李茂贞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了刘知俊固守潼关,朱温对他的威胁便迅速减弱,只要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他觉得凭他的能力,一定能够东山再起。

    相对其他藩镇,李茂贞现在最大的弱点便是无人可用、地盘太小。

    没有能够镇得住场的大将,军队战斗力便会大打折扣。

    地盘太小则产出有限,难以维持大量军队开支。

    欲望之火一旦被重新点燃便再难将其熄灭,刘知俊与杨师厚酣战之际,李茂贞已经在凤翔谋划,图取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