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郎君
字体: 16 + -

第四十三章 楼船

    天色渐黑,大运河的河面很平静。

    一条楼船破开水浪,一直向前行驶着。

    楼船的船舷甲板上,一位衣着华贵的年轻男子正负手而立,他的双眸一直望着前面的河面,怔怔出神。

    过了没多久,有一位年过五旬的的老者从后面走了过来。

    老者留着长长的胡须,头上戴着丝质幞头,身上穿着灰色圆领窄袖袍衫,衣着也是不俗,他抬头望见那年轻男子站在船头,便放轻脚步,迎了上去。

    “郡王,已经到了山阳县了,若是不出意外,明日便可到扬州境内了……”

    年轻男子听到身后的声音响起,回过神,望着老者微微笑了笑,点点头道:“小王记得,南朝宋人曾经说过‘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不知这扬州有何独特之处,与长安、洛阳相比,又当如何?”

    年过半百的男子抚须笑了起来:“扬州乃是淮南道的首府,又是南北漕运的水上交通枢纽,可谓占尽了地利,南来北往的客商多云集于此地,加之其手工业发达,朝廷如今所需的金器、银器、青铜镜也大多产自扬州,所以这里多富商巨贾,倒也繁华昌盛。只是……呵呵,自然还是远远比不上长安洛阳的。”

    年轻男子听后,挑了挑眉,随后又将目光投向江面。

    这位年轻男子虽然只有二十岁左右,不过却是气度不凡,姿容研美,来历自然也是不小,便是当今的汝阳郡王李琎,皇族第一美男子。

    而他的父亲,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让太子,如今的宁王李宪,当今陛下的兄长。

    他父亲宁王是个闲散王爷,终日沉醉于丝竹之乐,倚红偎翠,或许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的性子也与宁王有些相似,淡泊名利,不怎么过问政事,只是喜好雅乐与饮酒。

    所以坊间皆说,汝阳郡王李琎是个诗酒风流的逍遥郡王。

    方才与他说话的老者,来历自然也是不凡,出身河东裴氏,乃是如今的京兆尹,江淮转运使裴耀卿,一般人皆尊称他为裴公。

    至于他们为何要来扬州,事情还要从半个多月前讲起。

    那个时候,关中地区久雨成灾,导致长安等地发生了饥荒,陛下便将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召入宫中,询问赈灾之策。

    裴耀卿在御前向陛下建议疏通漕运,征调江淮粮赋,来充实关中地区,以此解决长安当下面临的困境。

    陛下听后,对他大为赞赏,随后便封他为江淮转运使,专门负责处理此事。

    李琎此番随着裴耀卿前去扬州,一来是陛下让他外出历练历练,二来是他本身也想去看看繁华热闹的扬州到底是何模样。

    也不知过了多久,江面上浪花的拍打声不断传来,李琎回过神,侧过头望了裴耀卿一眼,微笑着说道:“裴公与父王乃是多年好友,小王临行前曾听父王提起过,陛下召裴公进宫之前,裴公便腹有良策,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宁王过誉了……”

    裴耀卿轻轻笑了笑,随后正色道:“此次关中雨灾,百姓的庄稼全被淹死了,米价随之暴涨,便连陛下都准备移驾东都洛阳,以减轻长安的负担……但是,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裴公说的,小王也知道一些。”

    李琎点点头,思量片刻,说道:“听说在贞观,永徽年间,用于百官俸禄支出的粮食还不太多,每年通过水路漕运从关东运来一二十万石粮食,便足以普遍供给,为何到了如今盛世太平年间,长安的储备存粮便远远不够了?”

    裴耀卿听李琎说起这些,有些惊讶地望了他一眼,随后才回道:“还不是因为如今朝廷的开销越来越大,即便从关东运送比以往多几倍的粮食,也是不够供应的。”

    “所以裴公才向陛下进言,从江淮征调粮食?”

    “没错。”

    裴耀卿点了点头,说道:“从江淮征调粮食,随后通过漕运,由大运河先送至东都洛阳,随后再从洛阳将米转水路送到长安,如此一来,若是关中有了几年的储备存粮,便不用再怕旱涝之类的天灾了。”

    江淮乃是鱼米之乡,从江淮征调粮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从江淮走水路运到关中地区,水路复杂,行程较远,过程中自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汝阳郡王李琎从中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眉头微微蹙起:“裴公,从扬州到洛阳,行程之远,又要经黄河转运,时间必定有些长,会不会在其中发生隐藏,偷盗官粮的情况?”

    裴耀卿微微愣了愣,随后目光中带着赞赏地望了望他:“郡王说的这些,陛下当初也曾问过老臣。”

    “嗯?”李琎有些好奇,忙问道:“裴公如何与陛下说的?”

    裴耀卿抚须轻笑,两眼微微睁着,泛出两点亮光:“老臣与陛下进言,请求在黄河河口设置粮仓,让江淮的运粮船来到河口便卸下大米离开,随后官府再雇船分别从黄河,洛水运进关中,另外在沿途的地方,还可以多设置一些粮仓。”

    李琎沉吟了片刻,有些了然道:“小王曾听说,江淮的人不熟悉黄河的水运,经常会在路上滞留,导致运粮时间过长,其间也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裴公方才说的,沿途设置粮仓,倒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说到此处,李琎顿了一下,抬头望望裴耀卿:“……如此一来,倒也可以减少私盗官粮的情况发生了。”

    裴耀卿不置可否地笑了起来:“平素听闻郡王寄情山水,诗酒风流,想不到对漕运政事也有独到见解,实在令老夫刮目相看了。”

    李琎微微一怔,随后急忙摆手笑笑,打了个哈哈,说道:“裴公说笑了,这些皆是小王从别处听来的,高谈阔论罢了,此番随裴公来扬州,仅仅是游玩罢了。”

    李琎随后扯开话题,与裴耀卿寒暄了几句,便转身走回了楼船之中。

    裴耀卿此时倒没有急着走回去,而是望着李琎的背影,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随后将头转向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