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333章 调查实录

    邹君明此次出行,是为了摸清此次旱灾对百姓生活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官方当然也会有数据,他能够拿得到,但是这种数据是冷冰冰的,没有丝毫温度,而且极不可信。要想获知实情,按照莫思凡的说法便是: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只有经过实地调查,才能得知这个社会的真相。

    因此,邹君明毅然决定深入乡下,走到田间地头去,了解这次受灾的实际情况。他从研究院出发,一路南下,走过甘泉县,富县,一直到洛川县,访问了一百多个乡村,跟贫农、富农甚至地主都谈过话,对此次灾情有了最全面的了解。所到之处,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这还只是在陕北,在旱情更严重的关中大平原,人烟稠密得多,情况只会更加严重。而从他了解到的官府赈灾情况来看,还只是流于表面,在大城市或县城里面设个粥厂之类的,只是让城市中的流民免于饿死罢了。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连这样的表面文章都没有做,完全是让百姓们自生自灭。可是要知道旱灾爆发,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乡村,没有水,怎么种得出庄稼?

    在这几个月里,邹君明见到了太多的苦难,如果不是官府的强力封锁,说不定逃荒的人群就会淤塞于道,乡村里面就会十室九空了。

    而他同样看得很清楚,对于这种遍及全省的大旱灾,光凭莫思凡的力量是无法赈济到位的。全省人口足有五六百万,就算只要救助一小半人口,那也有一两百万,哪里是一个普通人救得过来的?

    先前研究院贮备了大量粮食和物资,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明年有可能爆发的大地震。却不料今年旱情如此严重,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计划得再好,老天爷要玩你,那也就只能受着。

    他知道莫思凡已经派出了许多人到乡村里去分发粮食,也确实救助了不少的人。但是对于广袤的三秦大地而言,这种救助只能是杯水车薪,还有无数地方是照顾不到的。

    而且这种救助也严重消耗着研究院里的储备,以至于入不敷出,存量日渐减少。但是不救更不行。大地震是很危险,但是在旱灾中饿死人更危险。还没等地震爆发呢,人就饿死得差不多了,那地震也没什么好救的。

    这就是他们所面临的困局。莫思凡的困扰就是他邹君明的困扰,两人同心同德,都只是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更多的人。但是现实残酷无情,往往让人兴起无力之感。

    他打量着何老汉家所住的窑洞,这个窑洞又矮又小,屋里昏暗无比,陈设极为简陋,乃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像这种窑洞根本就无法抵御地震的侵袭,一震就会倒塌。当然了,真要是像莫兄弟所说的那种强烈的大地震,哪怕是马富仁家那种坚固的窑洞,倒起来也跟豆腐渣差不多。

    “老人家有没有听过一个传言,就是说这几年会有一次大地震发生啥的?”

    何老汉道:“咱们这里地震并不稀奇,你看见我家窑洞上面那道裂缝没有?就是几年前的一次地震造成的。当时窑洞差点就塌了,好在老天爷保佑,总算是撑过来了。”

    “这一次地震有些不同,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强好几倍。我怕你家这个窑洞经不起这次地震了。”

    “你说的那个村子里也传过,简直是说得神乎其神,不过大伙儿并没有把那个传言当真。该怎样过日子还是照旧过呗。再说传了好几年,也没见地震真的发生,大伙儿谁还信这个?”

    “要是我说地震一定会发生呢?”

    “那也没用。乡亲们不会听你的。反正日子也过不下去了,饿死和地震死有什么区别?”

    邹君明默然。这一路过来,他听得最多的就是听天由命。乡亲们经历过的灾害太多了,几乎已经麻木了。他们根本没法理解这个所谓的特大地震到底有多大,再说了,活在这个乱世,朝不能保夕,他们对明年才会发生的地震并不关心。

    世上最令人沮丧的事情莫过如此。当你自以为带着使命去拯救世人的时候,世人却根本不在乎你的拯救。说得再多也没有用。

    此刻何家媳妇正坐在院子里纳鞋底,一边听着公公和陌生人在谈话。村里来了陌生人,她当然也觉得很好奇,也想听听外面的光景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听邹君明的说法,这次受灾面积极广,也就是说,就算是逃荒都没地方可逃。跑到一个同样受灾的地方去,那跟呆在家乡有什么区别?

    何小宝躲在她身边。他有些怕生人,但又很好奇,所以就时不时的探头出来看看邹君明。邹君明见了,就招了招手,想让他过来。但小孩子胆小,哪里肯过来?

    邹君明见他极瘦,便问道:“这孩子怕是饿坏了吧?怎么瘦成这样?”

    何老汉道:“从他出生起,就没过个好日子,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哪里壮得起来?”

    邹君明吩咐邹鱼儿解下包袱,从里面拿出几个烙饼,冲着何小宝说道:“过来,叔叔给你好吃的。”

    何小宝见到烙饼,登时眼睛一亮,下意识的咽了下口水。但他并没有过来,而是怯生生的看了看自己母亲。

    何家媳妇知道邹君明是个有身份的人,就点了点头道:“你去拿吧。记得谢谢这位叔叔。”

    何小宝这才过来,接过烙饼,认认真真的说道:“谢谢叔叔!”

    邹君明摸了摸他的头,笑了笑。这孩子家教甚好,如果不是生在这个赤贫之家,悉心培养的话,说不定会有出息。真是可惜了。

    孩子拿着烙饼,也没忙着吃,而是先分了一个给爷爷。何老汉道:“小宝自己吃。爷爷不饿。”

    何小宝扑闪着大眼睛,说道:“爷爷经常分粥给我吃,这是还给爷爷的。”

    何老汉忍不住老怀安慰。孙儿懂事,知道知恩图报,这是好事。他接过烙饼,笑道:“好的。爷爷就拿一个。”接过来后却并不吃,而是偷偷的纳入怀里。断粮的日子还长着呢,这个烙饼可以先留着,过几天再拿给小宝吃。

    何小宝又拿了一个给母亲,他母亲同样收了起来。却骗他说自己已经吃下去了,烙饼真香、真甜。何小宝这才抓着剩下的烙饼吃了起来,他这辈子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对有钱人家来说,烙饼寻常至极,但是在他的眼里,这是无上的美味。

    邹君明看着他们一家你谦我让,心中感慨至极。这一家子很贫穷,但志不穷。他们的高尚情操,比那些饱食终日却无比贪婪的人要好得多。

    他心中忽然一动,问道:“孩子叫什么名字?”

    “就叫何小宝。”何家媳妇回答道。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让他念书,将来让他有出息?”

    “唉,这位相公,咱家饭都吃不上,哪有条件念书?再说村子里也没有一个学堂。”

    “只要你们愿意,孩子交给我,我来教他念书写字。”

    何家媳妇吃了一惊,这个提议出乎意料,孩子能有机会念书光然是好事,但是邹君明终究是个陌生人,就这样交给他,也不可能会放心。

    见她犹豫不决,邹鱼儿倒不乐意了,说道:“我家少爷乃是进士登科过的,学问高深得很,还曾经替圣上办过好几年的差。怎么你还信不过似的?要知道我家少爷要是想收徒弟,那学生得挤破脑袋才能进得来。”

    邹君明连忙制止他道:“可别乱说,人家母子舍不得分离乃是人之常情。我是见这孩子甚是聪明,家教又好,忍不住就这么一提,实在是有些冒昧。”

    何家媳妇也不懂甚么是进士登科,只是邹鱼儿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好厉害的样子。再说了,孩子留在家里,只怕迟早要被饿死。如今有人肯收留他,反倒是救了他一条性命。至于出息什么的,反而不敢想得太多。

    心里面这样想,忍不住就有些心动。只不过这等大事,理应得等自家男人回来拿主意,她一个妇道人家,是做不得这个主的。

    邹君明明白这个道理,也并不强求。他是真想帮帮这家人,他没有能力拯救千家万户,但改变一个小孩子的命运还是做得到的。

    接下来他又问了问村子里的其他情况,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出来已经几个月了,走遍了延安府的各个乡村,了解到了真实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地,都会详尽的记录下来。后来他将这段经历辑录成书,名字就叫做《陕北乡村调查实录》。由于他真实的还原了陕北乡村面貌,又正好是处于关中大地震的前夕,所以后世研究关中大地震的史料时,这本书就成了必须研读的珍贵教材。

    只不过令后世史学家百思不解的是,实录中充满了对一年后的大地震的预测,在几百年后预测地震依旧是个世纪难题的背景下,他是凭什么准确预测到关中大地震的?

    对此史学家们自然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