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276章 书房谈兵

    除了拜访拉拢那些中下层官员以外,有些朝廷重臣也是莫思凡的拜访对象。只不过要拜访这些人就难多了,没有人引荐的话,有钱都不见得好使。经过努力,莫思凡得以拜访了聂豹。

    聂豹是邹君明的老师,现任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是名副其实的位高权重。只不过这些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他高兴了,可以给你重权,不高兴时,片言只语就可以将你免职。仅仅过了数年,聂豹就因为顶撞皇帝被迫离职,回家养老。

    有邹君明的引荐,莫思凡顺利的见到聂豹。这是一位年已六十多岁的老人,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在多个地方辗转任职,每到一处都政绩卓著,备受人们的称赞。他的仕途极为坎坷,曾多次被朝廷免职,更是被诬陷进过锦衣卫的诏狱,但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都以平常心来对待,从不气馁,也从未妥协。无论做官还是为民,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人生哲学,那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

    莫思凡前来拜见聂豹,不是想寻求他的支持,更不是想钻营谋利。这样一位看透世情的老者,名利声望对他来说确实如同浮云,所谓遗浊世而独立,不外如是。他只是以一种尊敬的态度谒见长辈,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所以他坦坦荡荡,空着手就去了兵部尚书府。

    帖子递进去之后,聂豹马上就接见了他,门房将他带到书房,禀报之后,就让他单独进去。

    印入莫思凡眼帘的是一个清瘦的老人,满脸书卷之气。作为兵部尚书,书房内自然有很多本兵书,聂豹此刻就拿着一本,正在仔细的研读。看见莫思凡进来,他只是抬了抬手,笑了笑道:“待我将这一章看完,且先坐。”

    莫思凡微微一笑道:“大人请便。”

    聂豹看书很仔细,碰见重要的段落,还会吟哦几句,细心品读推敲,浑然像是忘了有莫思凡这么个客人。莫思凡正襟危坐,并不出声,更没有东张西望。

    良久,聂豹将兵书放下,忽然问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

    莫思凡怔了怔,心道莫非是在考我?只是来不及多想,便应声道:“但凡战争,第一考虑的便是后勤,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精锐的军队,不吃饱饭,就没力气打仗,也就谈不上战斗力。所以充足的粮草军饷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粮草之类的不成问题,现在你遇上了敌军,该怎么办?”

    “摸清对方的虚实。学生是个商人,生意场上有句话,叫做信息就是财富。你比对手知道得多,知道得早,在商战时就占尽先机,对手则步步都被你算计。战争也是如此,优势永远掌握在知己知彼者手中。”

    “如果你的实力弱于对手呢?”

    “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实力的强弱永远是相对的,也许己方整体较弱,但完全有机会制造出局部强势,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围而歼之。假如实在差得太远,那就不要硬拼,远而遁之才是上策。永远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尽量多杀伤敌人,保存自己。能够远程杀敌的不要近战,能够坑杀敌人的就不要傻乎乎的跟敌人对着干。打仗靠的是脑子,而不是蛮力。”

    “说得好。如今浙江沿海倭寇四起,如果让你来剿寇,会怎么做?”

    “剿抚并重。一味剿寇,不知安抚,寇越剿越多,民不聊生,不得不被迫为寇。若一味安抚,贼寇以为朝廷软弱可欺,就会变本加厉提出许多要求,所以不剿不行。剿抚并重,此为治标之策。”

    “哦,如此奇谋,居然还只是治标。那治本之策又将如何?”

    “学生不敢说。”

    “此处没有外人,你但说无妨。”

    “学生刚才只说贼寇,而非以倭寇称呼,其中缘由,大人应该明白。”

    “你是说贼寇中汉人居多,倭人很少?”

    “是有这个意思。自大明立国开始,倭人就为祸海疆,然而此前一百多年,这种祸乱都在可控之中,断没有如今这般猛烈。为何倭寇会愈演愈烈,当中缘故,跟大明收紧海禁政策有莫大关系。如今沿海一带,海商众多,大家就是靠着跟海外贸易吃饭,朝廷一禁了之,让这么多人怎么生活?断其财路,如杀人父母,所以海商们就加入倭寇,以至于酿成现在这种汉人比倭人还多的局面。一个海禁之策,引发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这就说明它是个恶政,然而在如今的朝堂上,谁敢妄议海禁之策?海禁之策不废除,倭寇作乱的根源就难以禁绝。”

    “唉,没想到贤侄还有这般真知灼见,愧杀一众朝廷重臣也。老夫早年也曾经有过这些念头,但是不能深想,因为祖宗成法是不可被改变的。这么多年来,动过这个念头的人应该很多,可是有谁敢真正的宣之于口?所以倭寇生生不息,永难根治,真是可叹。”

    “学生一介布衣,所以口无遮拦,倒不是真有什么见识。”

    “贤侄过谦。前几日君明来访,谈到你布置下的黄泥岗反伏击,果真是精彩。贤侄是否读过兵书?为何如此精通兵法?”

    “学生只是略知皮毛,于兵法二字,差得甚远。让大人见笑了。”

    “无妨。老夫原本也是读书人,对于派兵打仗也是不懂,但是鞑靼人打过来了,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然后在一场场战斗中总结经验,这才慢慢的走了过来。我觉得贤侄比老夫当年强得多,假以时日,成就定然不在老夫之下。”

    “承蒙大人夸奖,学生愧不敢当。”

    “不,你很好。年轻人有这般见识极为少见,如果我让你到兵部来做事,来做我的幕僚,你愿不愿意?”

    莫思凡怔了怔,这个提议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当今兵部尚书相邀,怎么说都是一个大荣耀,换做其他任何人,恐怕都要感激涕零然后答应了。然而以莫思凡的智慧,又岂是一个幕僚能满足的?聂豹到底是不清楚他的底细,才会提出这看似荒唐的建议来。他沉吟了一下,才说道:“很抱歉,学生志在经商,无意从政或从军。”

    聂豹倒也没有勉强,只是说道:“那就可惜了。听君明说你在做生意,可还顺利?”

    “借大人的吉言,非常顺利。学生的店铺如今遍及大明,大江南北都有生意。”

    “哦?做得这么大?看来老夫还是小瞧贤侄了。”

    “生意倒是小事。学生闲来无事,就让人琢磨出几样趁手的兵器,想向大人推介一二。”

    “你这是向老夫推销生意来了?”

    “学生不敢。只是因为大人如今掌管兵部,对大明目前的军力状况肯定比所有人都清楚。以大人观之,咱明军的刀剑军械质量如何?”

    “不甚满意。”

    “大人这是往轻了说,实际上应该是极差。特别是对上倭刀之后,更是差距明显。按理说我大明矿产丰富,金属冶炼技术长期领先,武器制造历史悠久,不应该造不出好兵器。然而事实上却是倭寇凭着一把倭刀,纵横无敌。无数大明将士的刀剑一碰上去就断成两截。在这种情况下,还怎么能保持军士们的士气?怎么能让他们不丢下断了的兵器转身就逃?差距就在那里,不重视这些差距,则永远被动挨打。所以学生的夙愿就是能替大明打造出好兵器,不说远超倭刀,至少也得旗鼓相当才行。”

    “你真的能够打造兵器?”

    “西凌县如今办了个官营铁厂,就是为了方便打造兵器而设立。以学生的炼铁技术,普天下找不出比西凌铁厂更好的钢来。用这样的钢来打造兵器,自然是锋利异常。”

    他这番话说得极度自信,让人不得不选择相信。聂豹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战例中,倭刀的优异表现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只是苦于仿造不出来。如今莫思凡却说他能打造出比倭刀更好的刀剑,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想了想,便问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贤侄有没有带一把刀或剑来。让老夫看一下就明白。”

    “回禀大人,刀剑没带,但是有一把小匕首,是同样的钢材制作的。大人试过之后就知其锋利程度。”

    说罢,他从怀里摸出一支短小的匕首,呈给聂豹。聂豹抽出匕首看了看,只见其长不过数寸,通体黝黑,外表并不起眼,但是匕首尖在桌子上划过时,登时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迹。他从墙上取下自己的宝剑,用力斩下,只听得一声脆响,匕首完好无损,材质果然十分优异。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果然是把好刀。”

    一把小小的匕首也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见微知著,聂豹选择相信莫思凡。因为他信任自己的弟子邹君明,前几天邹君明特意来过一趟,言谈间对莫思凡极为推崇,特别是将从南昌到京城的过程复述了一遍,立即引起了聂豹的浓厚兴趣。

    这也是他立即接见莫思凡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