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85章 投资荒山

    讲完一些基本知识,莫思凡又给大家讲一些国家概念,重点当然是放在欧洲部分。嘉靖年间,欧洲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从本质上说,大明尚未落后,在经济方面甚至是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如果科学技术能够迎头赶上,必将在大航海时代分得一杯羹。甚至力压西欧小国,成为世界霸主。

    “未来的世界必然是向大海进军的。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关于这一点,大家用不着怀疑。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莫思凡指着模型上那大片的蓝色说道。

    柳秀林道:“是这个道理。但是大明朝廷禁海,别说向大海进军了,连出海贸易都是严格禁止的。”

    “所以海禁是一项愚蠢透顶的政策,朝廷官老爷们既看不透未来趋势,也不知道海洋的重要性,仅仅因为小撮倭寇的袭扰就放弃整个大海,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问题是咱们小老百姓哪里有能力改变朝廷的决策?海禁不改,你就算有通天的本领,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一切都要从观念的改变开始。我今天是想让大家都改变固有的观念,以后还会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些现实,等足够多的人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时,我相信朝廷一定会改变海禁政策的。”

    不得不说,莫思凡的这个理念未免太过理想化,朝廷政策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特别是中原几千年来都是农耕文化,对海洋的认识极其浅薄,整个社会都没有向海洋进军的意识,指望一个老百姓大声呼吁,让朝廷废除海禁政策,想想都不太可能。

    当然大家都没有反驳莫思凡的意见,不管怎么说,出发点是好的。

    这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就此结束,莫思凡至少有一点没有说错,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知识的方式,真的令人大开眼界。

    谢小忠在家里住了几天,就回卫所去了。回程还需数日,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既然是做了军人,就身不由己,这是没办法的事。

    临别之际,莫思凡叮嘱他有空就捎一把晒干的辣椒回来,只要将辣椒子剥离,就可以培育出辣椒树苗来,今后就不愁没有辣椒吃了。谢小忠自然满口答应。

    转眼新年过去,正月十五过后,西凌工坊再度热闹起来,生产继续有序地进行着,车间里热气腾腾,所有人都在忙碌着。金黄的熔融玻璃液倒入保温炉内,然后被浇铸,被蘸取,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然后退火及其他后工序处理,成品则被迅速包装起来,堆到成品仓库里去。

    工坊招收了一批新的年轻工人,入职之初,自然是安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专门有老员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在他们手把手地带动下,新工人成长很快,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成长起来。

    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都已经研制出来,并且很快应用到生产工序中去,所以西凌工坊现在的生产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就以矿石的破碎工序为例,最开始的时候安排了四个人,后来生产规模扩大后,变成了十个,就算这样,劳动强度还是非常大的。但是电动机出来后,破碎机便顺理成章地制造了出来,用机器来破碎,劳动强度降低不说,同样多的劳动力,破碎出来的产量提高了好几倍。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便是效率的提升。

    生产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莫思凡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新事物上面,那就是照明设备的应用。

    这个时代不论权贵还是平民百姓,夜晚照明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钱的权贵可以点蜡烛,蜡烛可大可小,发出来的光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并不明亮。普通一点的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油灯,那油灯用的是植物油或动物油脂,烧起来烟大且不说,还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而且不论是点蜡烛还是油灯,防火都是非常重要的。大明皇宫常备铜缸贮水灭火,但依旧免不了被焚毁的命运,建成之后第二年就被烧了三座宫殿。

    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则根本就没有任何照明手段。除了烧火做饭的柴火,谁舍得花额外的钱添置蜡烛或者油灯?

    莫思凡如今有了电力,自然就有条件去制造电灯之类的照明设备。如果能制成功,电灯比蜡烛或油灯自然是好上百倍。

    他只能从白炽灯泡开始制起,节能灯什么的以后再说。不过即使是白炽灯泡,要制造也是很不容易的。

    白炽灯泡所用的玻璃外壳必须耐热,不能因为灯丝发热而炸裂,这跟工艺品的材质完全不一样。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是使用纯净的石英玻璃。但这必须提高熔炼温度到一千六百度以上,以现有的条件是难以做到的。顶多是在实验室里少量制造出来,工业应用暂时还难以实现。

    玻璃外壳至少还能用实验手段实现,但是制灯泡的关键是在抽真空,如果真空不好,灯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烧断,不具备实用价值。而在抽真空之后,迅速焊接密封也是很重要的技术,否则真空抽出来了,密封不了,同样是做无用功。现在电的应用才刚起步,无论真空也好,同步焊接密封也好,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至于灯丝使用的材料,作为穿越者,莫思凡自然就无须像爱迪生那样试验数千种材料,直接就确定用最成熟好用的钨丝。但这也不是没有问题。

    金属钨容易找到,因为江西钨矿乃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占了全球储量的七成以上。但是在嘉靖年间,人们还不认识这种极其重要的战略金属,任其在大山之中沉睡,如果人们知道这种金属很重要,恐怕会立即抢破头地占为己有的。

    钨矿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钨,通过焦炭加热就可以将其还原成金属钨,这一步并不算难,但是要将大块的钨拉成比头发还细小的钨丝,这个难度可是不一般大。现阶段,连将铁拉成铁丝都困难,别说钨丝了。

    所有这些困难,都是非常现实的,必须加以攻克解决。可以这么说,解决了以上问题,制造灯泡就已经成功了九成。莫思凡将这个任务制成一个课题,交给柳秀林去解决。他可以组织人手进行攻关,莫思凡并没有给他限定时间,能在三年内拿出成果就是非常不错的了。

    与此同时,莫思凡还通过刘善仁的关系,将宁州和大余的一些荒山买了下来。宁州后世被称做修水,跟大余一样都被称作钨都,钨的蕴藏量非常可观。但是既然现阶段没有人认识钨,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一亩上好的农田只值几两银子,那这些荒山还比不上农田,卖价更低。往往诺大一片山头,几千两银子就能搞定,对于地方官府来说,不在乎是谁来买山,能卖出一些银两就是好事。而莫思凡以较少的代价,取得这些荒山的地契,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开发利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再说了,若是善加利用,那些山里出产的土特产就足够收回这些投资了。

    这是一项极其长远的买卖,买卖之初,谁都不知道莫思凡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这些山,就连刘善仁也不理解。但是大家都相信他不会做没道理的事情,只是大家一时看不明白罢了。直到几十年后,这些隶属于西凌工坊的山头开始大规模开发,极其贵重的钨矿被开采出来,被冶炼成金属钨,人们这才明白,莫思凡的眼光是何等长远,这些年来,当初的那些投资何止翻了千倍、万倍?

    闲话休提,制造电灯算是已经立项,但要是想看到成果,至少还得数年工夫,在这之前,莫思凡还是得将就那简陋而原始的照明方式。

    除了电灯之外,还有很多事情是莫思凡要考虑的,比如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仅是辅助学生们的教学那么简单,还要进行探索性实验。比如化学研究室,既然要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那么许多纯度要求比较高的试剂就必不可少,这些试剂都是没地方去买的,只能是自己制造,然后不断地提纯,有了试剂,就可以分析物质的成分,而这又反过来促进新的纯净试剂的产生。通过这样的循环,实验室越来越完善,直到能够胜任真正的科研任务。

    莫思凡制作的那个地球模型也很快派上了用场,不出意外,颠覆了所有学生的固有观念,未来属于海洋的观念也开始在这个年轻群体中悄悄的根植,并且在今后的日子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跟航海有关的知识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指南针、海洋洋流、季风气候、经纬度等等,都被大家热烈的讨论着。而为了横渡大洋,铁甲巨舰也往往成了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