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蜀道难
字体: 16 + -

056 犍为县 (求推荐票,求收藏)

    与从雅州到嘉州的青衣水航道不同,蜀郡的航道在过了嘉州之后就变得宽阔了许多,向来也是叙州乃至巴郡、楚国的货物出入cd的一条黄金水道。只是如今,叙州的战事让这条水道上的商船变得寥寥无几,偌大的江面上只有十几条挂着“蜀”字大旗的船只还在行驶。

    嘉州是正经有军船的,只是蜀国国内承平日久,舟师早就忘了怎么打仗了,军船也被用作往来拉送货物。不过这样也好,胡岳带兵上船也省得了一番打扫。

    此番行军,以胡岳作为主将,柳旭为副将,统领雅州军和嘉州军各一千五百人。原本嘉州还有一千能战之师,可胡岳担心仅靠伤兵不能够压制住近七千俘虏,不得不留下一千人以防不测。

    他也没有食言,带上了之前俘虏营中表现最好的三个小队,凑成了近五百人的“敢死队”,只发兵器,不着衣甲,一切都让他们到战场上去抢夺。此举虽然看上去残忍,但俘虏们却是趋之若鹜,有一个能够该变自己俘虏或者奴隶身份的机会,还能够分得田地,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了这样的诱惑。

    大船十分舒适,也几乎没有倾覆之虞,胡岳在船上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两天悠闲时光。那一日他正在躺在甲板上晒太阳,嘴上哼哼唧唧着“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这样的让身边一帮军汉听不懂的诗句时,却听见前方作斥候的小船来报:“将军,犍为县城夷人倒是不少,夷军是一个都没有了。”

    胡岳从甲板一个鲤鱼打挺差点闪了腰,周边亲卫都有些绷不住笑,他笑道:“哈哈,今天兵不血刃咱们便收复了犍为城,还真是个好兆头啊。”

    四周众将都还在暗笑他之前表演失败的尴尬,没人接他的茬。自讨了个没趣,胡岳倒也不生气,只是沉下声音道:“想来那犍为夷军也知道了可固在嘉州大败的消息,望风而逃了。我们也不用管敌人如何布置,按照既定的计划,稳扎稳打便是了。”

    不用打仗当然更好,要说斩获,嘉州守卫战里的五千人头外加重挫西夷入侵就已经是胡岳功劳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至于后来收复犍为,或是驰援叙州,都不过只是锦上添花。胡岳一点都不慌,慢悠悠得下达命令,要在犍为县城休整一晚。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对于犍为的百姓来说,夷人最多也只是一群山贼,他们更害怕的是胡岳带来的几千官兵。夷人山贼来了就算是打下城池也不敢过分烧杀抢掠,他们也怕引起百姓们的强烈反抗,若是杀戮过盛,必将迎来蜀国的强力报复。他们在犍为也不过是牵走牛马,抢走粮食,拿走金银而已,并未徒增杀伤。

    由于县官早就弃城而逃了,胡岳领兵入城时也没收到什么欢迎。所有人都不敢出门,藏在屋中,从门缝里偷看一队队军卒在街上穿行。

    胡岳有些委屈,自己一没有纵兵抢劫,二没有奸淫掳掠,怎么就让百姓们害怕了?不服气,于是他召集了几个当地有点威望的乡绅去到县衙,要他们转达军管期间的政策。

    “什么?这次竟是要给我们放粮来了?”乡绅们大吃一惊,本来以为自己又要大出血一次,却没想到这次来的官兵将领竟然如此慷慨,

    “还未自我介绍,本将乃是雅州府令、归义将军胡岳,现在带领三千人马进驻犍为。想来你们也听过雅州胡氏的名声,我还看不起搜刮来的那点钱财。所以你们不用担心,我的兵对百姓绝对是秋毫无犯。今日叫大家来此地,是因为本将有事相求。”

    “原来是雅州胡将军,真是久仰了。”沉默了许久之后,见胡岳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耐,乡绅中才终于有人第一个站了起来,“在下薛昌源,今日忝为身后几位的代表,与胡将军商谈。不知道我们几个除了传话之外,还有别的地方能帮得上将军吗?”

    “嗯,有领头的就好。”胡岳点点头,继续说道:“夷人已经逃走了,想来短时间内也不会再来。本将明日便会启程驰援叙州,这犍为可是我军的大本营,需要有人好生经营。但是战事不结束,这犍为的新县令就不会来...”

    薛昌源闻其弦而知雅意,立马说道:“将军请放心,这犍为县在我手里,绝不会出一点散失。”

    “如此甚好!薛先生,本将就将犍为城交给你了,到时候还会拨划一百军士供你调遣。”胡岳拊掌笑道,“若是此次你治理有方,说不定下一任县令的位置就是薛先生你的了。可不要让本将失望哦。“

    薛昌源见周围几个乡绅铁青者的脸色,一副肠子都悔青了的模样,不禁庆幸自己赌对了,竟第一个站起来回了胡岳的话。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做官的门路,他会毫不犹豫地紧紧抱住胡岳的大腿。

    而胡岳对他们底下的反应却是毫不在意,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敢于伸手的人的。不是薛昌源,也可以是王昌源李昌源,做得好了自然是自己的举荐之恩,做得不好大不了一刀宰了,就说是情况紧急,识人难明便罢。

    遣退众人,胡岳闲来无事便在县衙中翻找书籍文案。一看却有些被惊到,犍为一县不过一千多户的人口,竟有五百户是夷人。胡岳虽然对其他种族从来就没有什么偏见,但站在一个统治阶层的角度来说,他还是相信那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县衙已经恢复工作了,他召来衙中一个小吏,问道:“为何这犍为县夷人的比例有如此之高?”

    那小吏还以为胡岳要来一场种族清洗呢,惊恐道:“城中很多夷人也在犍为住了好几辈了,他们都是说夏言,穿夏服,与山上的蛮夷绝无关系,还请将军不要对他们动手。”

    胡岳奇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这很正常。可既然都已经入乡随俗好几辈了,怎么还不算作夏子?”

    “这华夷之别是父辈传下来的,官服没让改,庶民们自然也不知道改啊。”小吏觉得胡岳的问题实在不着边际,什么改不改的,有什么作用吗?

    “你这就去给我打听打听,他们愿意做夏人吗。若是愿作夏子,又在我编户齐民的册子里面又有什么不能改的?”

    胡岳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化解民族矛盾的好办法,只有不断地求同,才能够消除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