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食神
字体: 16 + -

137 过年 七

    马军营,那里肯定有很多马棚。几十年没有没有养马了,马棚李马粪的臭味早就已经散去。

    这些空空如也的马棚,现在就成了火柴作坊的工坊。

    为了保密,工坊的四周还用篱笆墙给围了起来,等将来有空了还要砌成砖墙。

    经过几天的筹备,火柴作坊已经招手了百十个人,又经过简单的培训,十三这天,火柴作坊开始试生产。

    按照胡不为给的计划书,这些人将会作为种子培养,等他们做熟了,在陆续招收人手一拨一拨的接着培养。

    要是一股脑就招收上五百一千人,人招来了,大家都啥也不用回,等于是白花钱供养他们,这不划算。

    中午时候,胡不为还是有些不放心,骑上他的高头大马由牛大力陪着亲自去看了看。

    火柴工坊在马军营的最西边,一共七间大屋子,其中五间是生产作坊,两间用来做仓库。门口还有看门的,看到胡不为来了,颠颠的给他开门。

    牛大力还在拴马,胡不为就听到作坊里头曹评在吵吵嚷嚷的高声叫骂。

    牛大力笑道:东家,曹公子大概是急的,都嚷嚷上了。

    “他舒服惯了,第一次干正经事,可以理解。”

    许是有人通知了,曹评的脸色就像个受了好大委屈的小媳妇一样,还很幽怨的白了胡不为一眼。“你倒好,把我扔着地方大伤脑筋,自己到逍遥的很。”

    随后就是一番苦水倾泻而下,说什么好几个晚上没睡安稳了,找来的工匠脑子不灵活,教什么都学不会,气得他都想踹人两脚。

    还有什么孤苦无依,遇到事情也无人问计,把自己说的就像是被去所有人都抛弃是的可怜。

    言下之意,无非就是希望胡不为能把这个摊子给接过去,好让他继续过每天睡到自然醒,花天酒地任我行的逍遥日子。

    曹评的想法胡不为很理解,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他自己现在还管着私房菜官,拉面馆,官书局,麦香居,以及小食品作坊这一大摊子事,家里还要教授一干婆娘作西点,还要教徒弟。

    每过五天,还要入宫做菜给皇帝吃,他哪来的时间?

    胡不为笑道:开办麦香居的时候,也没人给我出谋划策,还不是我一个人撑下来的。

    “额”曹评先是一愣,随后又辩解说,你是做惯了生意的人,我哪能和你比,这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吗。

    “所以我今天给你献计献策来了。”

    曹评大喜,连说那敢情好,拉着胡不为就去了工坊。

    胡不为参观的步序也是按照火柴作坊的工序来的。第一步是火柴梗的制造,其后是火柴梗的处理,火柴药头的制造,盒子制造,包装和刷磷,共五个工序。

    一圈转下来,胡不为看道所有工人都像没头苍蝇似的这边做做,那边做做,看上去好像挺忙了,其实一点效率都没有。

    这里头有曹评管理上的问题,也有胡不为设计上的问题。毕竟两人都不是专业做火柴的。

    回到账房,胡不为毫不留情的说:“这样干一天做不了几盒火柴,还怎么赚钱?”

    “就是啊,我看他们都挺忙的,可就是出不了几盒成品”曹评也觉得非常苦恼。

    胡不为想了一下,说:咱们目前是新开张,万事开头难,现在有些慌乱是正常的。咱们先这么办,把每一道大工序分为几个小的工序。

    每个小工序安排适当的人手,暂时就让他们做一种活。

    这么一开解,曹评也明白过来了:“对,这样就算是再笨的人时间长了也能学会,熟能生巧,以后手上的活就会越来越快,这产量嘛当然就上去了。”

    胡不为:“另外,等会我再给你画几张能提高产量的图纸,你找木匠来照着做,用到生产上产量还会更大。”

    “好”曹评立马喊来了木匠,按照胡不为说的作了几项小改革小创新。

    工坊那个里头也按照胡不为的意思,来了个定点定人定岗位。

    这时候的火柴的生产本就没啥高技术,只要工人手上熟练,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等到了黄昏时,胡不为集成化的小改革的放到生产上一实验,效果杠杠滴,产量比原来单个手工制作翻了十倍还不止。

    曹评乐坏了:“老弟呀,今天多亏了你来了,这下十五的开张仪式能正常举行,我的脸面也算是保住了。”

    临走的时候,胡不为还给曹评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他把还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李亮,潘子和也一块拉进来。

    曹评这回醒悟的更快,恶狠狠的说:对,就该这么办,我睡不成懒觉,这两个家伙也别想睡懒觉。哼哼;这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胡不为听了吓得赶紧走人,还撂下一句话;“拜托了;曹大哥,可千万别说是我教你的,不然这两个家伙能把我撕碎了。”

    十五这天的午饭前,马军营的火柴作坊门前锣鼓齐鸣,彩旗飘飘,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大家都是来庆贺汴梁火柴作坊开业庆典的。

    济阳郡王曹佾来了,新兴侯赵丛郁来了,信安郡王赵宗麒来了,总之好多官员都到了。做生意的有王明远,张长海,李晓,林君山等。

    今天的庆典,胡不为还学着后世搞了个剪彩仪式。唯一和后世剪裁仪式不一样的,就是那根红绸两头的露胳膊露大腿的美女,变成了胡家的两个长相俊秀的小家丁。

    剪裁用的八把半斤重的银剪刀,也是特意定制的。

    剪裁由蒋云仙;白松年等八位胡不为的穷京官哥哥上台,这边红绸一经剪断,那边鼓乐顿时大作,显得非常的热闹有趣。

    蒋云仙走到胡不为身边,笑眯眯的拍着腰上的钱袋子说:“哥哥我谢谢你了,这半斤银子能让我潇洒好多天的。”

    苏轼更是开玩笑的说:“要是每天有人邀请蒋大人剪裁,你就发财了。”

    “可不是吗”蒋云仙哈哈大笑。

    送钱的心甘情愿,收钱也是理直气壮,钱不多才看看八两银子,可这是胡不为看得起自己,能长脸面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了官的人,最在乎的不就是个脸面吗。

    参观工坊时,曹评真的和潘大平李彤说自己一个人独木难支,实在是忙不过来,想请潘子和李亮一同过来帮忙,也好帮他分担点。

    潘子和吓得哇哇叫,一张小脸刷白;“我哪有这个本事,来了只会添乱。”

    一向无法无天的李亮这回也蔫了,对曹评连哥哥都叫上了,“饶了我吧曹大哥。”

    曹评笑着说:“你们要是能来,我喊你们哥哥行不行。”

    陪同的胡不为心说,曹评这家伙这是铁了心要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潘大平倒是非常开心,还捋这胡须笑道:“贤侄,你这个建议非常非常的很好,能互相帮衬,互相提高,这才是真兄弟!”

    又转头对李亮和潘大平吩咐说,明天你们小兔崽子两个明天一早就到作坊来报到,不得有误。

    曹评还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他们两个来工坊干活,绝对再没惹是生非,乱花钱的机会了。

    “好,这才是我想要的”李彤立马赞同。

    胡不为看了看像已经蔫了的李亮,再看看笑容满面的李彤,心说:老伯,你想要的和你想要的可不是一回事。

    工坊里,胡不为看到工人们都忙而不乱,干活手势也非常熟练,就知道前两天说的定点定岗的安排出效果了。

    拉住曹评小声的问一句,你估计今天的产量有多少?

    “大概能有一万盒。”

    胡不为心里盘算了下,目前工坊尚处于草创萌芽阶段,一天能有一万盒的产量已经算是可以了。

    要是员工的数量再翻个倍,一天能达到两万盒。

    按早3.5文的利润来算,每天的利润就能达到75两,算是按照一年330天开工时间算,也有将近25000两。

    何况现在员工的技术还没完全成熟,等过个三四个月时间,胡不为还要建议曹评施行多劳多得的计件制,这样产量肯定还会大增。

    看到作坊一百多员工各司其职,井井有条,所有参观者都盛赞曹评是个深藏不漏的高手,平时看着闲散的很,一到派用场的是时候,手段非凡呐。

    听到无数人夸耀自己的儿子,济阳郡王曹佾听了比夸赞他本人还要高兴,一张嘴打进门就开始笑,就没有停下来的时间。

    曹家不缺钱,但是原来不学无术的儿子能学会管理,学会掌家,在他看来这就是最大的赚头,比收入多少银子还要划算。

    曹评是什么人,李彤和潘大平是打小就看着他长大的,知道的非常清楚。现在这个纨绔都能得到了数不清的美誉,这让他们两为父亲愈加坚定了把儿子派过来的决心。

    这是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庆典结束,自然还有会有一顿丰盛的宴会。地点就摆在尚未结束年假的胡家老店,今天人多,楼上楼下一起办。

    宴会吃到一半,几位朝廷大佬散朝后也跑来了。

    包拯一开口就说,老夫不要大鱼大肉,就要一盘菠菜和一个豆苗鱼丸汤,对于绿叶菜老夫馋呐。

    “哈哈哈”一众客人都皆大笑起来“我们也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