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剿
字体: 16 + -

第七二章 壮大

    此时,寿张与范县交界处的榆树林子的庙宇院子里,江南大米已经堆积如山,其中浙江香米,呈细长型,胚芽没有白点,整体呈半透明;粒形整齐一致,米粒平均长度均匀宽度不小于三毫米;米色纯白,剔透,含有独特的潘丹叶香味。

    饥民们清楚,大米是生活中做米饭的佳品,其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饭粒油亮、香味浓郁,素有“贡米”之称。

    如此多的大米,喜坏了当地饥民,他们为了活命,纷纷要求加入榆园军。

    一时间,在冀鲁豫苏皖传开了:“榆园军,义勇兵,有饭吃,能活命。”

    此时的饥民们正被灾害折磨得面黄肌瘦,性命即将奄奄一息,突然听到榆园军里有大米吃,是人都怕饥饿,多难受啊。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多时,传遍冀鲁豫苏皖边界,他们为了吃饭,而来到榆园军当兵。

    榆园兄弟们来者不拒,当餐就能吃到雪白的大米,而且管饱肚子。

    这时,饥民们们才真正体会到在榆园军里当兵的好处,也切切实实,感到了饿死不如战死。

    至此,榆园军的队伍,有原来的万人很快发展到五万余人。

    从此,兄弟们以榆树林为根据地,借助于地势险要、交通闭塞的天然屏障,把榆园建起一个坚固的根据地。兄弟们没有战争时训练,平时训练是为了战时而准备,军事素质至关重要。

    他们白天训练,每到晚上,兄弟们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谈论感想,望着那榆树钱变为微白色,树叶才从榆钱背后偷偷地露出来,榆钱已是满地飞扬,树叶变为幽绿色的;这些幽绿色的榆树叶在微风吹动下,发出“莎莎莎”的声音,好像音乐师弹奏出一首优美的旋律,不紧不慢,娓娓动听。

    只要有官军前来剿灭,头领们一声令下,榆园兄弟们四面出击,小伙子个个生龙活虎,打退来犯的明朝官军。

    他们的作战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特别注重骑兵的运用,以快速多变的“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运动战”。

    并利用天然屏障,茂密的榆林作掩体,并且创造了地道战,在黄河大堤的堤梗下挖掘地道,上边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地下是纵横交错的地道,整个榆树林子被全部挖通了,地道长达数百里,有多个开口,而且出口十分隐蔽,从而神出鬼没地袭击前来追剿的官军。

    明朝官军们,榆园军利用地道战,给追剿官军以迎头痛击,明朝官军们,只要提到榆园军,就胆战心惊,哪儿敢前来,一个个闻风丧胆。

    当然,榆园军们不会放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京杭大运河就在附近,他们在运河里设卡,堵截明朝官军漕运,一船船江南大米和被服,解决了将士们的吃穿问题,用朝廷的粮食养兵,从而再对付明王朝的统治。

    据各地县志记载,冀鲁豫苏皖山东曹州府、濮州、范县一带从明朝末年以来就有所谓的“榆园贼“。由于万历后期山东天灾人祸不断,耕地大面积抛荒,“榆钱落地,久皆成大树“。任七、张七为首的饥民“啸聚其中“,“号百万“。他们不仅利用茂密的榆林作掩护,还创造了地道战术,在地下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百里,神出鬼没地袭击官军。到清朝初年,榆园军已经蔓延到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声势颇为浩大。这些全是后话。

    这时,明朝官府得知,一次次送往陕西的军粮,通过大运河漕运,在冀鲁豫苏皖边界,被榆园军贼寇劫持,朝廷恨之入骨,派来大队人马追剿,下决心,一定把榆园乱匪草寇,统统剿灭,铲草除根,彻底消除隐患,以保证大运河畅通无阻。

    可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榆园军不是吃素的,每一次追剿,官军们都是损兵折将,被打得遍体鳞甲,屁滚尿流。

    他们不知,榆园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官军引进自己的包围圈,当然,退守榆园根据地里。采取关门打狗的办法,利用榆林里的严密军事布防,如地堡,陷井,暗道机关杀伤敌人,让官军进得来出不去。

    再加上茂密的榆树林,那些进入根据地的官军,如同瞎子聋子,到处挨打,他们摸不清榆园军在哪儿?

    遭到神出鬼没的袭击,那些进入榆林追剿的官军,只有挨打,哪儿有还击的机会,即使还击也找不到人,等着一个个被消灭。

    一时间,官军只要提到榆园军的名字,闻声丧胆。再也不敢进入榆林追剿了。

    官军不敢追剿,兄弟们没有战争,休闲时,大家开荒种田。因为榆园位于台前县城西南四十华里,时因黄河泛滥,范、寿、濮、郓诸县之间,茫茫沙野,荒地辍耕,“榆钱”摇落,生树成林,年久蔓延,方园百里,林遮雾障。犹以清水河尖捆堆一带,那里的地势呈丘陵,当时树大林深,尤利藏兵。在“明末奇荒”的背景下,榆园兄弟自己耕种“贼田”为主要粮食来源。

    可是,战争总是像弹簧,你弱他强,你强他弱。

    榆园军在智勇双全的马应试为统帅下,号称“威行天下都讨使”,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又与梁山义军首领李青山联合,与胶东起义领袖于七、鲁南王俊相呼应,驰骋于冀、鲁、豫、苏、皖五省。

    所到之处,诛贪官,砸官仓,赈灾民,“杀富济贫,专与官家拼。”

    他们建立了农民政权,实行官兵无别、一律平等的政策。这时榆园军人马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感到时机成熟,有防守转入进攻,开始往外推进,每到一处,诛贪官,砸官仓,赈灾民,打起“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标语口号。

    当然,所过之处很快得到了当地饥民的响应。队伍越发展越壮大,再加上,榆园军实行官兵无别、一律平等的政策,为此,榆园军很快发展到二十万余人,驰骋于冀、鲁、豫、苏、皖五省交汇处。

    榆树林的榆园军已经达到兵强马壮,为了推翻明王朝,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继续中断交通,控制运河,截持水运皇粮。另一路攻城略地,每攻下一座城池,把粮食分给灾民,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据此,安营扎寨,设立起义总指挥部,凭借榆园,开荒种地,筑垒建堡,并挖修地道,实行游击战术。官兵进剿,有来无回,来者俱因地形多变,望而生畏。

    一时间,胜利的捷报频频传来。

    还有各个地区,各个首领的人马,他们统统打的榆园军旗号,活跃在冀鲁豫苏皖边区。如果加上各地区的人马,合计兵力人数已达数十万人,估计四十到八十万,号称百万榆园军。是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反帝王武装,形成了中原地区一支最大规模的反封建武装。

    比当时中国西部李自成的起义人马还要多得多。

    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采取的是流寇作战,打下城池不据守,从陕北到陕南,再从四川到湖北,看看李自成有没有一块根据地。

    也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流寇主义;军纪不严;骄傲涣散,缺少对敌人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是关外的满清;阶级局限性差。这也是所有不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共有的。

    其实,李自成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流动作战,只能掠夺。

    再说,凡事有因必有果,李自成率军急攻北京,一方面是掠夺更多的粮食和钱财,另一方面是迅速摆脱中原地区的饥荒,否则就很难解释他为什么在北京烤饷,把一笔巨大的财富分配到士兵手中。

    至于军纪问题,就更值得商榷。

    但是,李自成并不缺少对敌人的了解和认识,他调集了当时可以调集的部队开赴前线,可是,他的军队战斗力却是不怎么样,所以失败了。

    再说,明朝三边(陕甘宁)总督洪承畴是李自成的克星,曾两次差点活捉李自成,是中了洪承畴埋伏而全军覆没,每次李自成只剩几个将领逃脱。

    最后一次,被围于鱼腹山中,只剩五十骑,狼狈不堪,从陕南进入河南。

    在李自成进入河南寻访军师时,也正是榆园军兴旺之时,比李自成的五十骑人马多得多,。

    为此,中国西部陕甘宁三边有个李自成,中国东部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界,有个李自成的仿制品稆自成。

    可惜的是;稆自成不是正统,是随太白金星下达李自成圣旨钻空子下凡的童子,庄稼地里的稆庄稼,是不受人们喜欢的。

    再说,他当朝廷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其实,并没有帝王之才,更没有帝王福气。

    再说,邪不压正,李自成毕竟是正统,奉玉帝之命承救天下百姓改朝换代的朝廷,只因太白金星起草圣旨错字,被茶水童子李化鲸钻了空子。

    所以,李自成一趟河南之行,喜得三个军师,收去稆自成的榆园军百万人马。这叫一报还一报。

    可惜的是,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打到北京城,从崇祯皇帝朱由检脖子上取下玉玺,却没能坐成龙椅。

    什么原因造成李自成丢失龙椅宝座而一怒之下杀李岩呢?

    原因很简单,没能紫金结合,错拜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