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剿
字体: 16 + -

第五八 章 蝗灾

    俗话说:朝廷有福民享乐,朝廷无能民遭殃。紧接着蝗灾也连续发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即冀鲁豫苏皖交界处频遭大旱、蝗灾、地震、瘟疫不断,几乎年年发生饥荒。而且受灾相当严重。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灾荒最频繁的就是明末,水灾、旱灾,蝗灾实际上各发生二百四十一、二百一十六次以上,其中大水、大旱,蝗灾各三十余次。几乎年年有水旱灾,其中大水、大旱,蝗虫各有六十、五五次以上。明末有连续十二年发生七级以上大地震,两年发生八级以上大地震。其中八级和八级以上大地震九次。灾蝗、大疫频频发生。灾害又呈多发、群发趋势,水灾,旱灾,蝗灾,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灾害。

    天若灭人、只需弹指一瞬间,干涸的土地上,突然一团团的蝗虫幼仔破土而出。

    在全国范围内,就河南和山東的旱災与蝗灾最为严重。庄家全部吃光,就连草根樹皮都吃的精光,树皮草根干淨後,紧接着就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当時有妇女、兒童被綁起來拉到市場上卖,称之为“菜人”。屠戶買去之後,就像牛羊一般宰殺了賣肉賺錢。

    蝗灾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之百分之二十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四千之五千个。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所以,一日之间便发生蝗虫,那些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屡屡听到眼前那团膨胀成菜花形状的小蚂蚱“啪”地一声闷响,向四面八方飞溅。它们好像在一分钟之内就学会了跳跃。

    顷刻之间,农民的头上、脸上、褂子上、裤子上、都沾满了蚂蚱。它们有的跳,有的爬,有的在跳中爬,有的在爬中跳。

    此时,蝗灾对于农民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灾难,由于人们对蝗虫认识不清,一夜之间突然从天而降,十分神奇,故称蚂蚱为“神虫”。神,在人们眼里是不可战胜的,当然,对蝗虫束手无策。

    因为,蝗虫喜欢傍晚时分开始进食,一整夜都在吃东西,白天太阳出来了,天热怕晒,就在草根和地面活动,为此,最恐怖的情形,往往发生在早晨,常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蝗虫,抱成一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大团,放眼望去,数不清的蝗虫团在地上滚动,令人毛骨悚然。

    蝗虫们把庄稼吃完了,就吃树叶,芦苇和青草。

    早晨,当您起床了,太阳还没出来,远远望去,那芦苇上结着密密麻麻丰硕累累的果实,好像成熟的高粱穗子,压得芦苇低着脑袋。

    走近仔细看去,原来是一只压一只的蝗虫附在芦苇上面。

    芦苇们被压弯了腰,甚至被成片成片的压倒。

    满地都是涌动的蝗虫,使人没有立足之地,眼观蝗虫,不由得使人产生肉麻的感觉。

    等扫荡的蝗虫,把芦苇吃光后,飞往别处觅食,只剩下一颗颗光秃秃的秆子了,再也看不到那青绿茂盛的芦苇海。

    为此,当地人们拿蝗虫比喻清军。

    它们与清军一样,每到一处,实行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

    所以,蝗虫们每到一处,树光,草光,庄稼光。

    整个村子经过扫荡,如同大火烧过的一般,光秃秃的一片。而后再转移别处,继续扫荡。

    蝗虫与清军还有一个类似的地方。

    那就是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响动,抱成一团的蝗虫就会立刻四散奔逃。

    稍微松懈,不一会儿,成千上万只蝗虫又会以卷土重来,重新集聚一起,浩浩荡荡的扫荡大军,扑向绿色的植物。

    由于蝗灾都是发生在大旱过后的季节。

    只因冀苏鲁豫皖连连大旱,不但庄家颗粒无收,就连田里,都很难长出青草。

    何况又经过蝗虫扫荡呢。扫荡过后留下虫卵,以繁殖后代。

    当蝗虫的幼蝻出土以后,田野更是一片惨白地,代代相传,屡禁不绝,连那些硬草根儿,也被蝗虫啃精光精光。

    冀苏鲁豫皖的百姓们,面对蝗虫一代代迅速繁殖,灭了又来,实在无奈。也只有到天神庙里去烧香磕头,乞求蝗虫口下留情,所以,称蝗虫为“神虫”。

    可是,蝗虫是个绝情的家伙,面对百姓的叩头烧香,根本不领这份情。

    稆自成面对百姓们为蝗虫烧香磕头,同样无奈,因为,蝗虫不属玉帝管,求不求都一样。

    心里清楚,地里已经没有东西可供“神虫”吃了,蝗虫们总不能吃土吃人吧!

    咋啦!它就是吃人,竟然吃掉了大明皇朝。

    可想而知,蝗虫扫荡队伍在苏鲁豫皖吃光了庄稼和树木青草。

    大队人马立即转移了,转向全国各地。造成一场遍布全国各地的大灾荒。

    所以,蝗虫一直吃掉了大明王朝。

    由于蝗虫产卵,造成屡禁不止,年年发生。

    因此,冀苏鲁豫皖接续三年发生蝗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缺衣少食的困境。

    满街满村到处乞丐成群,由于缺少食物,造成人争相食,还有什么亲情关系?

    杀害婴儿的,丢弃儿女老人的,到处都是。

    切切实实的成了人吃人的社会。

    受灾最严重的,是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苏鲁豫皖地区。以致波及到长江、淮河流域。

    老天好像给冀苏鲁豫皖人们故意刁难似的,干旱、蝗灾过后,紧接着,又发生了大瘟疫。

    有的地区瘟疫蝗灾同时并发、大疫造成河水涸竭,禾苗枯死,“饿殍载道”,白骨累累,“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白骨堆积如山”,一片凄惨景象。

    仅冀苏鲁豫皖地区出现特大旱灾,其他各府也都有旱。北部各府特大旱,以后三年,汝宁府连续三年遭受特大旱灾。崇祯七年开始,河南全省转入一个新的干旱期。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除汝宁府外,河南各府连续出现特大旱灾。崇祯十三年,汝宁府也出现特大旱。这一过程与北方其他省份的况一致”先后竟有一万两千三百四十一个州县发生“人吃人”现象,九十八州县蝗灾。

    就豫东归德府,大疫死亡数万人,开州、曹州大疫死亡万余人。东至徐州一带长达上千公里的分布区。灾区西端的宽度限于关中平原,东端在有利条件下,宽度可达四百~五百公里,在北直隶大名府、广平府和山东东昌府一带形成蝗灾重要危害区。

    南阳盆地也遭受蝗害,滨海蝗区继续发展,胶东半岛的登州府及济南府利津一带都形成新的蝗灾区。

    蝗灾区的北界已北推至顺天府密云县一带。

    长江三角洲在连续两年干旱气候影响下,蝗灾大面积发生,形成了长江流域蝗灾的开始期。

    冀苏鲁豫皖地区“旱灾、蝗灾、鼠疫三位一体”合并发作的一些基本况。

    可是,明王朝的统治者,面对这一严重的自然灾害,不闻不问,继续横征暴敛,进而粮食囤积和投机,使粮食价格高涨,而流通的白银量又急剧紧缩情况更加恶化,米价高得买不起。

    饥饿的农民在乡村到处流浪觅食,纳税人拖欠税款,或抛弃财产,导致民不聊生。

    佃户攻击地主和收租人,城区工人闹事,盗匪活动增加。

    常言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当时农民们面对饥饿,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他们感到饿死还不如战死呢!饥饿的折磨,使人十分难受,还是战死好,一刀砍去脑袋痛快。

    因此,饥民们为饥饿,纷纷揭竿起义造反,向官僚地主争夺粮食。

    在中国的西北部,就有陕北高迎祥等多股饥民组织起义。

    明朝调京军镇压,饥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

    李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

    后来高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战败,被俘牺牲。李自成立即承袭高迎祥的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

    接着,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

    由于明朝官军追剿农民军,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降,唯独李自成农民军,因为他勇猛,领导有方,仍坚持战斗。

    崇祯十二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与陕西巡抚孙传庭合计,设伏于潼关南原,这一次,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而后避走巴东。

    崇祯十三年二月,李自成的义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县东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