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只争朝夕忙练兵

    一切谈妥,大家眉开眼笑,时近正午,丫头李小蛮来报,午膳已备。

    领导来下乡,邀请去东厢。不管有没有,中午要管酒。

    知府大人在此用膳,席面不能太简单。什么南方的牡蛎,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鳆鱼,西域的马奶给本少可劲上。啥?光上这些太寒酸?

    三百文一斤的鲍鱼先上两斤,八钱银子一斤的燕窝先给本少炖几碗,四钱银子一只的金华火腿给本少可劲上,一千文一只的登州大海虾最少上十只,其余的你们看着整。

    大碗大碗的金华酒喝下去,众位大人一个个红光满面。酒憨耳热之际,乖巧的李继坤讨到了一张地契。

    这张地契来自登州府蓬莱县,地契的位置就是难民营周围一带,长宽各两千米,地契范围之内,总计四平方公里土地,大约六千亩左右。此地离海很近,多是盐碱滩涂,所以地价不贵,李继坤只需缴纳三千两银子即可搞定。

    明朝一两银子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李继坤买的这片地,每亩约合五钱银子。

    有同学可能说李继坤买地太便宜,属于官绅勾结。其实不然,明末是一个非常畸形的社会体制。土地,对于大户来说是好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白给都没人要,有人问为什么,其实就是赋税和徭役害的。

    明朝晚期流行这么一句话:相期尽说莫种田,种田岁岁多徭役。另外,明朝人俞弁写的《山樵暇语》,有首小诗:广置田庄真可爱,粮长解户专相待。转眼还看三四年,挑在担头无处******如,徽州湖州等地的良田,在明中期每亩五十多两银子,天启时期每亩跌至四五两,而且还找不到买主。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最不值钱的就是土地,江南水田二三两银子一亩,天津海河口附近荒地七钱银子一亩,山东兖州府的上好良田一两三钱银子一亩,所以李继坤五钱银子一亩买盐碱地,其实算起来是亏了,但这笔银子他必须花,至于原因,一两年后可见分晓。

    此地位于登州西南登州湾沿岸,离府城不足八里,西面不远处是登州通往黄县的官道,东北紧邻简易码头,地理位置及其优越。

    地契收好,继续敬酒。

    酒憨耳热,陶叔父透漏一小道消息,黄县的县太爷身患重症,不久后即将致仕归乡。胡嘉栋等几位监军道的大人们得到消息,为答谢李继坤贡献建奴首级的人情,这几位已经承诺,待他日进京,定要联合起来为李继坤老爹谋求一个黄县知县的实缺。

    老爹要当县太爷?本少即将成为李衙内?嘿嘿黑….来来来,胡大人,小侄敬您一碗,您一路呕心沥血护送乡民南归,身心俱惫,实乃晚辈楷模,小侄干了您随意。

    这个不要脸的,老李家的祖训一点没忘-----不光贪腐,还特么的经常勾结官吏与豪强。

    日出总有落,少女终成婆,再好的席面也有酒欢席散之时。

    陶大人打道回府,李继坤大发利市,每个衙役跟役皆有赏赐,每人发放酒钱两钱银子,这些跟役一个个乐得眉开眼笑,皆道李三郎豪爽仗义。

    送走客人,李继坤谁也不服,就扶墙。这古代的酒喝着跟水似的,后劲真特么的大。醉了酒这小子也不闲着,只见李继坤一边扶着墙一边喊:

    “李百渡何在?”

    李继坤的右手边,李百渡正抱着李继坤的胳膊扶着自家少爷呢!

    听闻喊声,李百渡嘴角泛起了一丝笑意:

    “少爷,小的在呢,有事您吩咐。”

    “恩,你在啊,那什么,你赶快安排人把陶大人的墨宝拿给那些木匠,让他们做成牌匾,过几天本少要用。”

    “好的少爷,小的这就去。百战,百峰,你们扶少爷回去休息,我去安排牌匾的事情。”

    醉酒的人睡的早,起的也早。

    卯时初刻,天未亮,晨曦未起,月已落,星光已淡,这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大明朝的黎明,空气纯净而新鲜,吹面不寒的海风还带着一丝海边特有的咸湿。

    杂乱的脚步声震醒了难民营里仅有的三只土狗,随着狗吠声响起,难民营里的公鸡开始宣示自己的主权。

    李继坤听着鸡鸣狗吠,呼吸着咸湿的空气,带着这些日子征集的青壮开始晨跑。

    这只晨跑中的队伍共计三百六十七人,最前列的三道身影跑的最是悠闲潇洒,这三位就是李继坤,李擀李彪。

    其余的三百六十人排成了四列纵队,一个个咬着牙瞪着眼睛张着大嘴,一边大喘气一边拼着命的往前跑。凡是不拼命跑的,屁股上时不时就会挨上一棍子。打人的,是在队伍中来回乱窜的李百峰李百战。

    队尾百米后,还有两道身影,其中一道身影的手里拎着一根手臂粗的棍子,跑的悠闲自得。

    另一道身影稍显瘦弱步履蹒跚,让人一看就惨不忍睹,这位一边跑还在一边骂:

    “李继坤,王八蛋,李继坤,王八蛋….累死本少了,本少又不去冲锋陷阵,本少也不想当将军,你丫让我练个毛的体能啊!”

    “金士麟,再骂我家少爷我抽你。”

    呼哧,呼哧!

    “李百渡,本少骂几句怎么啦,你一个小小的家奴少特么管本少的事。”

    “反正你再敢骂我家少爷我就抽你。”

    “本少偏骂,李继坤王八蛋..李…..啊!李百渡,你个王八蛋真敢抽少爷我?”

    “你骂我没事,你要是敢骂我家少爷我还抽你。”

    “啊!气死本少了,李继坤!王…啊!啊!啊!李百渡,你丫找死。”

    “嘿嘿..金少爷,我找死又怎么样,你又打不过我,我警告你啊,不许再骂我家少爷。另外,你跑快点,要不然我还得抽你,这可是我家少爷吩咐过的。”

    金士麟闻言,马上用手捂住屁股,回头看看李百渡高举的木棒,吓的妈呀一声加快了跑动的速度。

    三百六十青壮,最小的十七,最大的二十三。这些人并不全是难民营的,其中有两百人是李继坤从第二批难民和登州本地征招的。征招费用,月饷一两银子,每天管三顿饭,三天给肉一次。

    如此待遇,轰动登州,无数良家弟子前来报名,李继坤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两百。

    这三百多人,李继坤准备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试验田,接下来的日子慢慢折腾他们,就跟电视剧里那些教官似的,咱也拎着棍子练兵。

    这小子虽没当过兵,不懂练兵,但后世关于特种兵的电视剧可没少看,《亮剑》他都看了好几遍,穿越小说也没少翻,高一军训时挨的那几脚现在还记忆犹新呢,所以这小子教教稍息立正,弄个方阵啥的应该还算靠谱。

    李继坤看着这三百多人,一丝邪笑在嘴角荡起,因为他想到了国庆阅兵时的步兵方阵,还有那令人震撼的正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