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
字体: 16 + -

第十六章天下动之至易

    登州简易码头,难民营。

    昨晚,父亲已带着家人回了登州李家别院,唯李继坤带着小蛮和五个狗腿子留在了难民营。

    一大早,第二届乡贤父老会议便在李继坤的主持下正式召开,与会人员比在鞍山驿时多了郑百年和金士麟。

    大会第一项,跟谁混!

    首先请大家搞清楚,以后是跟我李继坤混还是跟李家,请大家先做选择,其余的事情暂时免谈。

    李继坤李三少发言后,静静的扫了在场所有人一眼,然后缓缓开口说道:

    “各位乡贤父老,我的提议暂时就是这样,等下我先回避,你们商量好之后再喊我过来,郑先生金士麟你俩先跟我来一下。”

    说罢,李三少快步离开会场,他笔直的站在会场远处遥望大海,不知在想些什么。

    李继坤的父亲不在,李继坤又离开,会场内现在以刘家老爷为尊,所以大家都眼巴巴的望着刘老爷。

    刘老爷看着乡亲们渴望的眼神,心内一团麻,都望着老子干嘛?老子也不知道跟谁混。

    王老爷见刘老爷不开口,有些急,他老人家开口说道:

    “三泉兄,大伙都看着呐,你倒是拿个注意呀。”

    刘老爷表字三泉,所以朋友们都喊他三泉兄。至于名字,那是长辈们才能喊的,古人的幼名冠字就是这个意思。

    刘老爷皱皱眉,开口说到:

    “乌桓兄,你说三郎这不是难为咱们吗,他李三郎本身就是李家的人,咱们跟李家一起讨生活和跟他三郎讨生活有何不同吗?”

    表字乌桓的王老爷闻言,大摇其头:

    “山泉兄,你这话可不对,刚才三郎说的很清楚,他李继坤虽出自李家,但他李继坤只是一个什么来着,啊对了,刚才三郎说他只是一个个体,李家却是一个整体。

    三郎的意思很明显,他这是要分家单干!按古语来说,他这叫自请出宗,另开府再立衙,他这是要为整个李家重新开出一条分支来。

    三郎此想,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可得也。”

    刘老爷捋着下巴上的胡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呕,明白了,原来三郎是这个意思,这孩子的想法果然够大胆。

    得,大家议一议吧,刚才三郎也说了,大家如何选择,全由大伙自己决定,他是不会勉强大家的。”

    王老爷第一个表态:“三郎的人品我信得过,三郎的办事能力我老王没得说,我王家从辽阳就开始跟着三郎逃难。

    这一路三郎带着大家杀奴断后,找路找船,沿途安排人扶老携幼,又极早的安排人来登州接应,这一路人吃马嚼的,三郎愣是把大伙全须全尾的带到了登州,路上连个病死的都没有。

    这些事我老王要是能做成一件,都够俺吹嘘大半辈子的,所以我老王决定,今后我王家跟着三郎讨生活!”

    贺百户曾经跟着李继坤杀过奴骑,虽然这家伙什么忙都没帮上,但这并不妨碍他心中对李继坤的崇拜。官军出身的贺百户嗓门不小,这家伙义正言辞的一嗓子能把人吓一跳:

    “誓死追随三少。”

    有一位从鞍山驿开始跟着李家一起逃难的老人,从坐着的石头上站起身来,他缓缓的环顾一下与会众人,然后开口说道:

    “三郎有勇有谋,对吾等乡民又有救命之实,如今这世道物价腾贵,兵凶战危,老朽已无力带领族人继续进取,老朽愿带族人追随李三郎。”

    于是与会众人,包括四位秀才中的两位,大家都表了态,愿与李家三郎共进退。另两位秀才在大家表态后,选择了默然离开会场,但他俩没有远去而是回了难民营。

    重新回到会场的李继坤见现场还站着两位秀才,心中不由大喜,人才难得,以李继坤的理解,大明的秀才只要不是花钱买的,那就都是人中龙凤,妥妥的人才。

    无论在哪个年代,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明末的文人都是白痴,都是嘴炮酸孺,都是孔乙己之类的米虫。但李继坤身处这个时代,他深深清楚这些文人的厉害之处。

    要知道,明末的学者们是不分科的,这些文人有个特点,他们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什么心都不用操,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书都读!

    书读的多了见识必然广博,就比如后来的广宁巡抚王化祯,这家伙书读的海了去了,如果不是遇到了战争,王化祯必将成为我大华夏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如今李继坤尚处微末,此时就有两个秀才肯屈尊投靠他,李继坤心内真的很感动。

    心中兴奋的李继坤清了清嗓子,一点脸都不要的开始忽悠:

    “在坐的各位都是小子的前辈长者,如今小子欲闯一番事业,能得各位的大力支持小子在这里真心表示感谢…..”

    啰喱啰嗦一堆,中心思想就是:大家只要真心跟着他李继坤,以后保证大家吃香的喝辣的。

    忽悠完,这家伙开始不要脸的先给自己封了两个头衔:难民营坐营官兼难民营团练总兵官。好吧,这两个官是没有品级没有俸禄的。

    但就算这样,散会之后他就得赶紧去登州府报备,否则他这就是要造反的前奏,如被人告发,杀头啥的都有可能。

    封完自己,李继坤的目光在会场内巡视一遍,最后定格在两位穿长衫的秀才身上。

    牟怀远,字凡庸,二十四岁,相貌清秀,书生气很足,他就是逃难队伍里外姓四大秀才之一,逃难途中表现不错。

    曲平原,字伯斋,二十三岁,体格健壮一米七五左右,这家伙浓眉大眼长相很阳光。

    李继坤冲着两位秀才施了一礼,轻声说道:

    “凡庸兄,伯斋兄,你们能留下相助,小弟荣幸之至。”

    牟怀远与曲平原相视一笑,然后由年纪稍长的牟怀远出面作答,牟凡庸冲李继坤一抱拳,很真诚的说到:

    “三郎,如今辽左已成危局,天下骚动。《诗》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

    今,朝中重臣皆无向北之心,小生与伯斋兄素来交好,我等胸中虽有点墨,却自知科举无望报效无门。

    近日素闻三郎有驱兵北归之志,重建家园之心,同为辽人,吾与伯斋兄岂能让三郎专美于前呼?故,我等愿呕血以助之。”

    呕血以助之,好!好!好!这个牟凡庸和那个曲秀才可用。

    李继坤高兴的上前,然后向两位秀才深深一躬,缓缓说道:

    “小弟不才,愿与二位兄长共勉。”

    接下来,李继坤发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这些任命大多和营地建设与治安防护有关。

    最后李继坤发布了最后一道坐营官令:

    即日起,组建难民营大宗货物交易所,立即征招嘴皮子利索的具有牙行人士特征的人才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