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
字体: 16 + -

第二章战奴骑脱困地 行路难宿鞍山

    “杀!”

    辽阳西门外,太子河渡口,去城十余里的小树林。

    二三百号人聚起发难,小树林顷刻间变成战场。

    李继坤手持丈八亮银枪带头冲阵,这小子左刺右挑,七进七出,一人独灭五寇。

    李家旁亲,自小就跟着李继坤瞎混的跟屁虫,原铁岭卫血洒长空的守城游击李克泰之子李擀,李彪,他们手持铁棍紧紧护卫在李继坤身侧。

    李家家奴,李百峰,李百战,李百渡,李继坤的铁杆狗腿子们,他们手持长枪亦伴着自家少爷杀进杀出。

    此六人的悍勇激发了乡亲们埋在骨子里的血性,人们发一声喊,男女老幼齐上阵,刀砍棍砸,手撕嘴咬,誓灭建奴。

    一场鏖战,三百对三十七,李氏族人以李继坤为首,带着辽阳的乡亲们大获全胜,全歼跟来之敌。

    (史书记载:生员王氏父子七人,违剃发命,自知必死,带领数百乡民杀出辽阳西门,直奔辽西,数十建奴大骇,莫敢追。)

    战后,李继坤抚胸喘气,暗自咂舌,奴贼凶猛,传言不虚,三百对三十七,我方阵亡十七人,伤四十三名员,谓之惨胜亦不为过。

    战后检点,获完整马匹二十一骑,建奴头颅三十七颗,纹银八千五百七十两有奇,黄金朱玉若干,刀枪旗帜无算。李继坤一声令下,剥甲扒衣以供后日之需,另外安排人员将十七位战死的勇士乡民草草掩埋,立一木制碑牌藏于林间,以供后人寻找祭祀。

    此地离辽阳仅十余里,烽火连天可见烟幕,李继坤不敢久置,令人迅速分割伤残死马,整备一番妇孺米粮,令好马驮之。

    事毕,李三少迅速整队,吩咐家奴青壮照顾老弱,又派大哥带领一群家奴维持队伍纪律,然后招呼大家急速南行。

    溪流肆意南向,芳草以露鹅黄,初春时节,各家本应在田间播种希望,在庙堂讨论农桑,此时却只能各自独伤。

    李继坤带着一群饥饿的同乡,不敢停留埋锅,他们只能顶着午间温暖的阳光,喝着冷冽的溪水,不断南行,南行!

    天空湛蓝,空气纯净清洁,关外膏肥的泥土还带着一股春的芳香,李继坤的思绪中没有诗只有远方。

    毫无道理的借尸还魂,疑似穿越,更似一种时空层叠中的错乱。李继坤无法用任何一种理论来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灵魂真的到了大明,如今的时间节点是公元1621年阴历三月二十二日。

    大明,大汉民族最后的绝唱,无数汉人心中永远的伤。数华夏数千年历史,大明得国最正,翻遍数万本史书,末代之君有被俘的有被杀的,唯大明崇祯帝覆面自亡。

    无论崇祯帝生前的做为是否得当,但他终究是我大汉民族宁死不屈的帝王。做为大汉民族的后裔,我们都应该永远铭记,因为我们的先祖都曾剃发请降。

    大明国祚276年,共计传承十六帝。史书中这十六位帝王要么残忍暴虐要么昏聩无能,以致大明黑暗腐朽民不聊生,但,我们见过么?

    大明的子民,武大能娶潘金莲,最关键的是他娶来之后还能养的起!我们能娶范冰冰么?我们能养的起么?

    大明的子民,穷鬼徐霞客能踏遍天下万水千山,如今的我们能吗?

    大明的泰山,每日朝拜求佛,观光敬天者,累以千万计,有人说现在去泰山的人更多,但古今这两个时空的交通状况如何?人民生活水平如何?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眼中的大明,国富民强,开放包容,水师天下无敌,是真正的天朝上国,这老家伙死前最大的心愿居然是要葬在大明。

    欧洲传教士眼中的大明,江南随便一座城市,都堪比或超越了他们的都城。

    这样一个强大富裕的文明,最后确被野蛮撕碎,把奴根深种,将自信击成齑粉,致使华夏数百年无法翻身。至今还在宣讲着什么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巴黎……可悲可叹。

    想到此处,行进间的李继坤嘴角露出一丝邪笑,如今本少莫名来到大明,我汉家江山还会不会易色?我大明还会不会亡国?呵呵,只有天知道。

    逃难的队伍在不停的前进,家丁青壮在扶老助弱。原来这就是乡情,这就是几百年积攒的乡情在患难与共中的真实体现。

    李继坤暗暗颔首,心为之动。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和平年代,无数的现代人被关在钢筋水泥铸成的笼子里,他们早已丧失了那淳朴的邻里情。

    值此战乱年代,大厦将倾之际,李继坤在思考着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心中的大明做些什么。

    造反?治国?用后现代的知识去引领大明的潮流?

    李继坤想到了睿智如狐的诸葛孔明,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把蜀国带向了灭亡。

    李继坤又想到了霸气无双的西楚项羽,这么一位勇武的霸王最终也只能自刎乌江,令后人唏嘘不已。

    那么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智不如诸葛,勇不及项羽,本少到底能为大明做些什么?我辽阳李家有何资本可以助我?

    灵魂深处的记忆被打开,李家的一些详情在脑中闪现。

    李家祖上因贪腐被朝廷革职定罪,洪武年间从江北扬州府发配辽东。但李家先祖曾经官拜从四品知府,李家一族向来识文断字,所以李家后人一直耕读传家。

    李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不断的发扬祖先贪腐的优良传统,积极勾结地方官吏与豪强,经常在灾年侵占民田与军屯,积累数世,家中田亩已高达两百多顷。虽比不得铁岭李家,开源郑家,广宁石家,锦西祖家,但如今也算辽阳一方有名有姓的富户。

    至于目前家里有多少积蓄李继坤不清楚,这种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父亲和远在扬州的叔叔手里,李继坤只知道李家在山东登州和江南扬州一带还有不少土地田产,以及一些商行药铺。

    在海上李家还有十几条船,每年都会往返在辽东和江南之间,偶尔还会去倭国和南洋一带打打秋风,能商则商能匪也毫不手软,李家的船队实打实的可以算作商盗。

    想到这些,李继坤的嘴角微微上翘,原来本少的命运节点在此。只是如今却只能对后世的父母说声抱歉了,不是孩儿不孝,实在是命运弄人,孩儿连一丝反抗的余地也无,望父母大人各自珍重,有机会孩儿以梦托之。

    心情不错的李大少爷昂首前行,身后的队伍杂乱无章,偶遇路人,三五成群拖家带口亦在逃亡,随着人流的汇入,逃难的队伍渐行渐壮。

    一群难民越沙河,过长甸,前方左右鞍山在望。

    天渐暮,人马疲惫俞发难行。望前方,两山对峙古路茫茫,老弱妇孺话里带悲腔。

    前方山侧有一墩台,看其规模应该是鞍山驿北方的四方台,此去鞍山驿不远矣。

    望着越行越缓的难民,李继坤皱着眉爬到一处高坡,拼着命喊:

    “父老乡亲们,我们刚才已经过了四方台,前面不远就是鞍山驿,我们到鞍山驿就打尖休息,煮些米粮吃些马肉,大家恢复一晚明天一早再出发。”

    此言一出,众人好像受到了某种鼓舞,哭泣的孩子们闭了嘴,蔫头耷脑的队伍加快了脚步。

    古鞍山驿,位于辽阳正南偏西,距辽阳城六十里。李继坤带着一众乡亲,自辽阳西门辗转而来,穿过五六十里的无人区终于在傍晚抵达鞍山驿。

    鞍山驿是辽阳南出的第一个驿站,北接辽沈,南至海州旅顺口等地,东向延绵辗转可到鸭绿江朝鲜一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洪武二十年设驿站,万历年间铸城包砖,城周一里204步,城高三丈,墙宽两仗五尺,角楼雉堞俱全,其城紧邻杨柳河,城外引河水护城,其防卫体系极其稳固。

    据《辽东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洪武二十年设,定辽前卫带管。”明末又设鞍山巡检司,负责管理地方治安和城防。熊廷弼第一次任辽东经略时曾到鞍山驿巡视,对鞍山驿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视。

    不过此时鞍山驿内却是人仰马翻一片吵杂。无论是本地土著还是那些远来的商户都在忙着收拾东西南逃,他们早已得到消息-----辽东最大的镇城辽阳已被后金攻占。

    经略袁讳应泰大人以身殉国,巡按大人张铨被老奴生擒,各位总兵大将死的死逃的逃,我大明官军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没死的也都逃的差不多了,前几天听说啊仆太带着护兵都追到了鞍山驿外的四方台。

    值此城头变换大王旗之际,辽南却无能战之兵,无守城之卒,吾等乡民已成待宰羔羊,听说老奴正带着一众奴才在辽阳城里挖地三尺,剥衣找粮,此时我等不跑更待何时?

    当此乱境,李继坤带着一群难民进了城。这群难民一千一百有奇,老弱妇孺占了大半,人均负重三四十斤,他们一个白天居然神奇的行进了六十里,拥有现代灵魂的李继坤不得不叹服这些古人逃命时所爆发的韧性。

    李继坤一行找了几个逃跑商贩地主家的院子,安顿士马,埋锅造饭,安排警戒以防范那些乱兵悍匪的抢劫。

    诸事已毕,李继坤召集父老乡贤聚众一晤,开始商议众人明日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