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16 + -

78.李起元

    经过一番折腾,内阁总辞职以及大批官员去职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

    在搞事之前,朱皇帝就召回了三边总督李起元和永平知府孙承宗,准备等文官们彻底服软后,就让这两位入阁。

    李起元是知县起家,在户部任过主事,做过中层的分巡道和布政使,一路高升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能力当然是不缺的。此人早年做知县时,时逢大灾,这位赈济百姓不遗余力,把自己整瘦了很多斤,一度有廉洁天下第一的名声。

    当然,这位也不是海瑞那种清官,大明现在这么个环境下,也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海瑞。此人能力较之张居正一级的也差了很多,不过在明末这么个环境里头,资历够的官员里,这位已经算是位能吏。

    为了说服这位担任首辅,朱皇帝首先就拿出了自己的诚意,首先就和李起元讨论了很久大明的各种弊政。

    谈起大明的各种弊政,君臣两人当然是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

    李起元一开始还觉得,自己能说出点皇帝不知道的,不过很快,就变成了皇帝单方面地诉苦。

    皇帝拿出的大量的数据和干货,让李起元很快就改变一开始的想法,完全不再认为皇帝是个行事鲁莽,做事完全不知轻重的小年轻。特别是治乱循环之说,让这位初闻便惊为天人。循环这个新词,也让他觉得用得尤为贴切。

    朱皇帝手里可是有大量的专业历史和古代经济学论文,要唬住李起元,实在不要太简单。

    “如今,我朱家享国也有两百多载,天下宗藩勋戚与势家,占有土地怕是超过半数,而赋役都压在小民头上,小民生计无着,便只能投献于势家。以朕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社稷倾覆,也就是这几十载内的事情。”

    这种话,在时下说说也没有什么问题。土地兼并历代都有人在提,禁止投献的政令在大明又不是一次两次被中枢强调。类似的声音,在士大夫圈子里,也是偶尔会出现的。

    这句话说得李起元是心神巨震,立刻就明白了这位皇帝为何会那么急切,为什么抓军权的那么强烈。这皇帝根本就是觉得大明药丸,想把宗藩勋戚和士绅都干掉一批。

    君臣二人愉快地交流了一阵后,朱皇帝就说出了他要对勋贵下手的计划。

    一听到皇帝要对勋贵开刀,李起元很快就吓了一跳,立刻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勋臣虽多横行不法,然尽数夺爵,怕是要惹人非议?”

    朱皇帝对他这样的态度,也不觉得奇怪,继续自顾自地说道:“京中勋臣兼并土地超过10万倾,广受投献,致使北直赋役全由无地小民负担。北直百姓苦不堪言,弃地不耕的不知有多少。彼等富贵至此,尤不满足,依旧要役使京营兵丁,侵吞军饷。这也便罢了,京中勋戚,强买流民充为奴隶,开采矿藏,每年残虐致死的百姓都不少于百人。怕人非议,便要不顾百姓死活了?”

    李起元闻言后,很快就说道:“还请陛下三思,勋臣不法,严加惩治即可。祖制令勋臣与国同休,祖宗用意,无非是以勋臣拱卫神京。若将先朝勋臣全数夺爵,惹人非议事京师安危事大。”

    “此辈如何能拱卫神京?身为武臣,连兵书都懒得翻看,东事以来更是不能出一策以安天下,朕要留着这等废物到底有何用?更不消说,勋臣多横行京畿,残虐百姓,已是使得朝廷大失民心。京师一旦被兵,怕是多有百姓助敌。先生不必再劝,惩治勋臣,朕意已决。”

    “陛下三思,将勋臣尽数夺爵,始终还是欠妥。勋臣不法,加以惩处,将其侵占田地分给无地百姓即可。”

    勋贵这玩意,李起元当然不喜欢,甚至也想把这帮混账都干掉,那一千多万亩的土地,赋税收上来,劳役派下去,北直隶大治就不远。这帮勋贵干的破事,大明上下多少知道一些,李起元自然不会不知道,不过听到皇帝的讲述,他还是刷新了三观。但他不能在这事上直接开口赞同皇帝,天子毕竟百无禁忌,而他要是表示赞同,那还不被人喷成是居心叵测才怪。

    “若是如此,勋臣岂不是要对朕怀恨在心,那朕留他们还有何用?”

    这正是朱皇帝非要把这帮勋贵都干掉的真正原因

    这帮人侵吞的土地太多,继续下去,北直隶的农业发展根本搞不好,朱皇帝不可能容忍。不把北方的各种问题解决,根本就抽不出手开海殖民,没有足够的利益交换给勋贵,惩处了这帮人之后,他们就必然会怀恨在心。留着一群彻底没有了忠心的勋贵,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李起元闻言心中一惊,闭上了嘴巴,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他其实对皇帝出手干掉这帮旧勋贵是十分赞同的,这帮人个个都是些废物,对朝廷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害处不也就是疑心病重的皇帝要用这帮人控制京师而已。

    这段时间,私下里,有一些人在说皇帝昏庸、残暴,李起元一开始也是对皇帝乱来十分不满,然而经过这阵子的接触,特别是这一次的长谈之后,李起元却是觉得,那不过是利益受损的官员故意抹黑。

    在李起元看来,当今这位,根本就是弱化版的太祖。

    他觉得,这位论知兵未必输给正德,但对骄兵悍将的控制能力却是要高得多,就这位在勇卫、羽林诸军中实行的制度看,这位治军甚至可能要超过太祖。这位要说有什么不如太祖的,也就是太年轻,经验还不够。

    这皇帝虽说行事激进了点,但任用的其实还算都是贤能,也管得住太监。在一位还算是明君的皇帝手下做首辅,干出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这样诱惑,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官员来说,都难以拒绝。

    不过,李起元依旧有很多的顾虑,现在皇帝这么胡来,可以说已经差不多是和一大批的官员撕破了脸,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已经被大大减弱,要不了多久造反的人都会冒出来一大批。他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权力,坐在这首辅位置上,也是个摆设。

    最要命的问题在于,这位皇帝有勇敢面对大把叛逆的决心么?

    对李起元的顾虑,朱皇帝当然也清楚,他不以为意地说道:“朕知晓先生还有顾虑,不过还请先生放宽心。朕如此行事,当然是有底气,也不乏破釜沉舟的决心。朕不日将尽收北直隶之兵,然后一路西巡。不久后,光复辽东的大军便会返回,朕要于京中献俘阅兵。先生可看看,朕手下的精兵,是否可以扫荡不臣!”

    李起元闻言之后,眼神猛地一亮,很快发现自己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位皇帝手里可是有能把东虏打得落荒而逃的精兵,便是天下皆反,这位难道还不能扫平天下么?

    很快,这位就起身,行了个三叩九拜大礼后说道:“陛下有命,臣自当奉召。”

    朱皇帝一开始也是一愣,不过,很快明白了这老家伙的意思,脸上也浮现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