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16 + -

77.有人要反

    ***面对皇帝疯狂的举动,文官们甚至连私下里抱怨都不敢,更别提什么造反。

    因为第一批倒霉的已经出现了,在当堂枪决文官的事件发生后第三天,魏忠贤出马直接抓走了左光斗和杨链等人。

    皇帝亲自审问了这几人,还召集三法司官员旁听。

    “杨链,你昨日私下朕昏庸?”

    “臣有罪,臣应万死。”

    杨链跪在地上直接请罪,算是默认了,他是过这话,现在也没什么好不承认的。

    “左光斗,你昨日可有朕是暴君?”

    左光斗闻言却是没有太大的反应,而是十分硬气地道:“臣有罪,还请陛下速速治臣死罪。”

    “朕对你等很失望,朕对你等寄予厚望,而你等却执迷不悟,整日伙同一帮奸邪,与朕作对。以你等之罪,朕要杀了你等,别人也不出什么来。不过,朕不会杀你等。朕要留着你等,看这大明是如何在朕的手中中兴的。”

    几人闻言,有的神色木然,有的则是面露不屑,冷笑不止。

    对此,朱皇帝却是不以为意,对这帮人最好的打脸,就是用事实话。

    朱皇帝也懒得再和他们废话,把这批人统统都关进了诏狱。

    很快的,京师中弹劾熊廷弼等人,抨击皇帝破坏朝廷法度,破坏祖制的声音就迅速消失。

    不过,明着反对皇帝的人没有了,不代表他们就彻底老实了。朝廷里反对皇帝的声音消失了,但地方上抨击皇帝的可是一点都没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

    消息传到地方上之后,各处的武将们也发现了皇帝惩治贪腐的决心,以及对军卫体制的不满,辽西武将们的遭遇也让他们感到十分惶恐,不由也开始频繁串联。

    更是有着一大批的郡王甚至是亲王,也在蠢蠢欲动。

    秦、晋、代、肃和庆诸藩,这几个在宣大和西北的,就尤为不老实,已经开始偷偷在接触边镇武将。

    而地方上的文官,态度则比较复杂,有的如实报告,有的则是对这帮人举动采取了无视默许的态度。

    这样的状况,也没有出乎朱皇帝的预料。

    他这样的大动作,揭掉了诸多的遮羞布,把大明的腐朽和虚弱完暴露了出来,强行夺权也在君臣之间制造了不可弥补的裂缝,让很多人产生别样的心思,对卫所制度的态度,也让众多的世袭农奴主对他这个皇帝失去了最后一丝的忠诚。

    没有人造反,不过是太平无事的日子过久了,一时间很多人都没做好各种准备而已。

    面对这样的现状,朱皇帝是一点都不慌,那些人准备得再充分,纠集了再多的军队,也不是新军的对手。出现如今这样的状况,他也完是故意的。武装整编九边军队,清洗掉绝大部分的武将,顺带着干掉一批藩王,拿他们的家产补贴军费是既定战略。

    这个计划要实行,最根本的保障之一,新的中央军也算是在磕磕绊绊中逐步成形。

    没有合格的军官这个问题,朱皇帝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他暂时也没指望京师这六万羽林军去打野战,目前只要他们守好城池就够。有用银子堆出来的勇卫营和东江新军,击败其他的明军毫无难度。

    这六万军队,待遇是没有野战军高,不过也不算差,原本九万兵额,花销给了这六万人,也能让这只军队吃上三餐饱饭,只是肉食少,营养跟不上,诸如负重越野之类的高强度体力训练是没法搞的。除开伙食,诸如火药和军服之类的开销,那也只能朱皇帝自己再补贴一部分。

    到了天启四年正月,对羽林军的初步的训练才算是基本完成。

    这只军队开销略比原本的京营高,如果不是这段时间抄家又获得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就又要出现财政赤字,这让户部尚书汪应蛟一度有些不满。

    朱皇帝也没打算把六万大军都缩在京师附近,防守京师的话,两万人配合留守宫城的6000勇卫营完足够。实在不行,还可以紧急动员被列入预备役的工人。

    羽林军的出现,也正式宣告京营废除,已经摆上了日程表。

    对京营的安排,是准备分给土地耕种,不愿意种田的编入各种工程队,反正他们从前就是干这个的。

    那些犯的事不大,又没通过羽林军考核的京卫武官,朱皇帝的安排就是给一笔启动资金,让他们去做包工头。

    从此,京中的各种工程,就会由这帮人接手,朝廷将不再因为各种工程,而让军队去服劳役。

    这一笔额外的开支,让户部是颇有微词,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是有些不满。

    原本,京城绝大部分时间都安得很,大伙都是看着京营拿着钱没事做,想着朝廷财计困难,不能让这帮丘八吃粮不做事,一有工程便把京营拉去做工,生生把京营变成了建筑工程队。

    户部的官员们都清楚,眼下这位皇帝,显然是不会认同这种荒废武备的事的。

    不过,汪应蛟却是不能不提这个事,在听到皇帝对京营原班人马的新安排之后,便诉苦道:“陛下,占役之弊,是不可取,然而朝廷财计困难,若多这么一笔开支,怕是又要入不敷出了。”

    “汪爱卿不必忧心,大臣们不都朕敛财有方,朕自是有办法的。自朕起,不再大修陵寝,不大修宫室。今后是火器时代,高墙深壕并无多大用处,日后京师城墙与城壕都不用维护。这节省了诸多开支之后,平日京师的官衙等建筑,维护能要得了多少银子?”

    他没有对汪应蛟的是,把那批勋贵干掉,对勋戚们圈占的上千万亩的田地征税,获得的收入就够补贴京师的建筑维护费用。

    “臣知陛下爱民之心,然而京师城墙如何能不修?便是驻兵城外,然防备盗贼,也总得有城墙。”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相信经过朕的努力,起码京师中不会再有盗匪。”

    汪应蛟闻言顿时就是一愣,心翼翼地看了看皇帝,发现这少年人得极为自然,丝毫不见作伪,也不由有些惊讶。

    这位皇帝,行事尽是法家的那一套,不过对儒家,到底还是不是彻底的排斥。

    这个发现,让汪应蛟倍感欣慰,不由高兴地道:“陛下圣明。”

    拍了句马匹后,汪应蛟也不在纠结这问题,军事他也不懂,反正皇帝都不修城墙了,那就不修呗,京师安问题,皇帝总不会当成儿戏的。

    对于皇帝最近干的事,他不是很认同,但也不排斥,不主动站出来为皇帝站台,只是因为他的众多亲友也在被打击之列,他没法彻底站到皇帝这一边。

    想要江山稳固,本来就要广修德政。这句话又没有什么错误,朱皇帝当然是认同的。他不喜欢儒生们这个,只是因为那帮人嘴里着德政,大部分人干的事却都是缺德极了,即便有几个不缺德的这种话,大部分也是只知道提意见,对要怎么去做却是一窍不通。

    不修城墙,当然是因为他真不觉得到了未来京师还需要什么高墙深壕。等整军完成,还能被人打到京师城下,他还不如找到那颗歪脖子树吊死得了。

    对于京师城墙,他未来是准备拆了,拿去建房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