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慈善大亨
字体: 16 + -

第249章 投资计划

发生了这些事情之后,他们没有再回到蓉城去,而是直接回了江海。肖乐派了一名蓉城籍的工作人员到蓉城去,让他从侧面去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并及时反馈回来。

易教授的文章很快也在浪潮网发表了出来,但理所当然的,这样偏重于理论的文章并没有多少人点击。反倒是思源基金会和浪潮网的后续报道吸引了不少眼球。

一些梦乐团的粉丝在下面刷屏表示支持肖乐,但肖乐看了几条评论之后就没再看了。

如果他们是出于理智而又公平的思考来支持他,他会很高兴,但从他们的留言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关注这是一件什么事,也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考虑,只是因为梦乐团的成员肖乐做了这个事情,于是他们就无条件的支持了。

到后来,他们甚至直接开始讨论梦乐团的哪一首更好听了。

除了肖乐和王直这样的人,又有谁会真的去关心数千里外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一件事呢?

浪潮网后续又发表了几篇文章,蓉城电视台也重新做了一期节目,风向果然已经完全改了。殷雪梅和她的孩子变得没有人同情,反而因为在电视上露了脸,在现实中也被人敌视起来。

之前的舆论是:“你看,就是那个老公出意外死了,现在一个人拉扯着孩子的可怜女人,真是太惨了。”

而现在则变成了:“你看,就是那个贼婆和贼种,居然还恬不知耻的上电视想博同情,真是太不要脸了。”

媒体的力量看似无形,前后的报道看上去只是语气和句式的差别,但效果就是这么可怕。

殷雪梅本来带着孩子就找不到工作,这时候生活越发变得艰难了起来,最终只能回了老家。

自己又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或许她本来可以在蓉城生存下来,再婚,组建起一个新的,能够带给她和孩子幸福的家庭,但现在,她只能回到那个她和王贵曾经再怎么困难也不愿意回去的小山村,而且还带着一个贼婆的名声。

但肖乐坚信自己做的并没有错,同情弱者是一种美德,但它并不能凌驾于正义之上。

让他感到郁闷的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非黑即白的简单,为什么不能在保持对弱者同情的同时而去正常地面对这个事情呢?

为什么非要把官司的胜败和她个人的境遇联合起来?

这让他有些颓然。

“你到她所在的村子看看她的情况,看看那个村子的条件,然后以个人的名义捐五千块钱给她。”肖乐对派去的那名工作人员说道。“这不走基金会的帐,算是我个人出的,回来我给你报账。”

那个给殷雪梅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在原告缺席的情况下代表她听取了一审判决,判决书上的文字几乎照搬了易教授的那篇文章,法庭驳回了原告的诉求,两名见义勇为者、保安和商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此前由商场垫付的医疗费和丧葬费,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商场方面愿意作为对于殷雪梅的捐赠进行处理。

并非赔偿。

原告律师脸色苍白地对一审结果表示失望,但殷雪梅已经不愿意再继续被人关注下去,她放弃了上诉了权力。

肖乐指示那名工作人员支付了在败诉后本

应由殷雪梅负责支付的诉讼费用和律师费,并让他一定请那名律师吃一顿饭,但原告律师不但拒绝了邀请,也没有接受律师费。

“那些钱你们自己留着吧。”据说他是这样说的,但肖乐猜测,他的原话应该更激烈才对。

“我们应该庆祝胜利吗?”他在一审判决下来之后的那一天到守正律师事务所去找王直,他正在听取几名被黑心包工头拖欠了一年工资的农民工的叙述,准备代表他们去打这场官司。

“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王直反问道。“事情只是按照它本来就应该走的道路前行了下去,一个可怜的女人为了正义而成为了媒体的牺牲品,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帮助更多的人不好吗?”

肖乐深以为然。

“我觉得我以后在思源基金会出现得越少越好。”他对王直说道。“用这样的手段去获取胜利,让我感觉很不是滋味。基金会的具体事务就交给你了,我来负责给你们提供更充裕的资金,让你们可以放手去帮助更多的人。”

王直点点头,然后从办公室里走了出去,继续询问关于包工头的事情。

“没签过合同没关系,工地的业主代表和监理可以证明你们在那里干过活吗?你们有没有被他们拍过照片之类的?有没有办过上岗证之类的东西?”他这样问道,同时在本子上不断记录着。

肖乐没有再打扰他们,直接走了出去。

*

“我有点闹不懂你了。”赵凯摇着头说道。“先不说你在这么个事情里赤膊上阵的情况,纪委和阎王殿的人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阎王殿?”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名字让肖乐的心里跳动了一下。

“就是宣传部。”

“我不认识纪委和宣传部的人,我只是认识张豫宁,托他帮的忙。”

赵凯明显不信。“一个教育部的副部长,能有这么广的人脉,还帮你这么多?”他摇了摇头。

“我帮了他一个忙,也许他是个比较知恩图报的人。”

药的事情他决定不告诉赵凯。

“知恩图报?”赵凯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摇了摇头。“你不想告诉我就算了,这样也好,省得我家里面的人……”他的话说到一半就停了,神色有些尴尬,应该是说漏嘴了。

肖乐笑了笑,从他的办公室里走了出去。

他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报表和几个公司的季度情况说明,突然有人敲了敲门。

他抬起头,发现来者是华海集团过来的那个詹云翔。

“有事?”

“之前你让我写的那个计划书,我写好了,请你过目。”詹云翔不卑不亢地说道。

“哦?你给赵总看过了吗?”肖乐一边伸手接过来一边问道。

“你是首席战略官,我觉得应该先过你这一关。”

听上合情合理,但肖乐却觉得,他是不是知道了什么,刻意在向自己示好。

文件大概有二十几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安澜花卉的现状,以及进行跨领域的投资意义,肖乐直接把它跳了过去。

第二部分开始进入正题

,肖乐有些惊讶,因为文件中詹云翔提出的投资方向是地产和农副产品,之前他曾经提过的快递业没有了!

他于是向詹云翔提出了疑问。

“当时我并没有对快递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只是因为安澜有相对强大的物流部门,又准备建立物流分公司,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但在我做这份计划书的时候,我对江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快递业进了一个调查和了解,才发现自己想当然了。”

“哦?”肖乐有些感兴趣了。“能具体说说吗?”

“肖总你知道现在江海有多少家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吗?”詹云翔问道。

“几百家?”肖乐猜测道。这时候电商才刚刚起步,没多少量,快递业的龙头还是邮政,但以江海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这样的数量应该差不多。

“将近五千家。”詹云翔说道。“大部分都是‘两通一快’的加盟点。”

与肖乐想象的不同,他记忆中民营快递公司应该是在2003年、2004年左右才借助电商的发展快速扩张起来的,但事实上,九九年底的这个时候,华东快递业已经烽烟四起,杀得尸横遍野了。

与华南省的顺风和燕京的屋急送等不同,华东的快递企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采取了疯狂吸收加盟点的模式,只要有几百块钱押金,一辆自行车就能开设网点,一单快递的价格只要十到十五元,有些快递点甚至是五元的同城也肯送。如果你量大,业务稳定,同城一单三元都有可能。

价格血拼已经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

“其实我们安澜在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旺季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请快递公司帮忙送花,只是安澜比较注重品牌形象,会找件工作服让他们披上,依旧算是代表安澜在送。”詹云翔说道。“有几家公司和我们一直都在合作,价格也一直在每单八元左右。”

这个细节却是肖乐所不知道的,他低头翻了一下报表,果然在往来单位的明细里看到了几家快递公司的名字,但里面却没有任何记忆中巨头的名字。

“以安澜现有的网点,除非采取和他们相同的加盟战略,不计成本的打价格战,否则根本就可能在快递业立足。但我估算了一下,要打败这么多竞争对手,除了足够的人手,精通快递业的管理人员,还需要至少每年五千万的投入,持续至少三年以上。”詹云翔说道。“代价太大,投入的精力和资金太多,风险又太大,不符合安澜分散风险的投资目的。”

“三元一单?他们靠什么赚钱?”肖乐无法理解。

“他们的战略是,网点只要付给总部每单一元的费用,并将快件送到上级网点,剩下所有的收入就都是他自己的,与之相对的是,所有派到他这里属于他业务范围内的快件他都要免费送。”

这种做法里的智慧让肖乐花了一点时间才理解,每个网点在这样的盈利模式下,必然会疯狂地追求订单,而任何想要进入这个体系的人,都要面对如同群狼一样扑上来的捍卫自家领地的网点经营者。

于是他明白了詹云翔为什么会在深入了解了快递业的运作模式后不再建议他进入这个行业。

他微微地点了点头,继续低头开始看詹云翔的计划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