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慈善大亨
字体: 16 + -

第214章 引起重视

“我们都不是道德上的完人,没有资格去指责别人为什么不做什么,只能鼓励他们去做什么。”肖乐这样说道。

如果说重生给他带来了什么,那思想上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

前世时,他一度是个很标准的愤青,但几年之后他才发现,他曾经满腔热情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有人都是思想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完整的一套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想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理念,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前世时他就很厌恶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纯粹是为了喷而喷的人,在重生之后,他参与了很多事情,也主导了很多事情,对于做成一件事的困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于是这种想法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所以重生后肖乐很少强行要求别人去做什么,他往往只是做出建议,然后让对方自己进行判断,并尽可能让对方和自己达成一致的意见。

他想要引导舆论,那就更是如此。

记忆中前世有许多事情就是在这样的指责和相互诋毁中被彻底毁了,彻底变了味,参战双方往往只顾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欲望,却根本不去考虑事件本身,不去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和利益,更不考虑这件事情炒热背后会带来的影响,只是一味地发泄着自己的戾气。

这么做根本就毫无意义。

一件会产生争议的事情背后经常会有着各种各样极度复杂的背景,当事双方也许各自都有着问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某一方当然是很省力的办法,但往往却会因为立场而失去公正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却不会有任何帮助。

但在网络上发泄愤怒的人,本身就多半都是那些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意见,而肖乐在重生之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脱离了这个范围。

在思源基金会创立的时候,肖乐就反复对王直说:“我们要少说,多做,不用语言指责别人,只对希望出现的结果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果有违法行为,那就通过法律解决。”

这种实干派的态度得到了王直的赞同,他们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真正要把这些简单的句子变成现实,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还需要大量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觉得,尽快找到目击者,鼓励受害人战胜内心的压力和顾虑,站出来说清真相才是当前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

最终雒蝉终于完成了一篇让肖乐满意的新闻稿,虽然和她最初的想法已经南辕北辙,但雒蝉却感到,自己似乎又学会了点什么。

“我要赶着去发稿子了。”她对肖乐说道。

这时候思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已经来预付了十万块的医疗押金,也复制了当前对于事件的所有资料,甚至还请雒蝉本人也写了一份备忘录。

“你们真的是刚刚成立的基金会?”雒蝉忍不住问道。王直正陪着张阿姨在工作人员让她确认过之后打印出来的声明书和协议上签字,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如果事后查明汪征的受伤是他自己的不当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并不是见义勇为,思源基金会将保留依法向他索要赔偿的权利,由张阿姨进行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

“我儿子不会是这样的人!”张阿姨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条款时感觉受到了质疑和侮辱,但肖乐和王直耐心地向她进行了解释,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骗取慈善基金而做出的保护性条款,她最终接受并且签了字。

雒蝉也见过一些捐钱捐物的事情,但好像都没有像思源基金会这样注重手续和资料的完备和合法性。

“我们是读书人,考虑问题必要迂腐一点。”肖乐自嘲地说道。“王直是学法律的,他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人性本恶。”

雒蝉笑了笑,拿着稿子赶回了报社。

总编第一次对她的稿子没有做多大修改就决定放在社会时政版的首页刊登,还在这期报纸的头版列了一个标题,这对于雒蝉来说是第一次,让她兴奋不已。

“这件事情你要继续关注,继续深挖下去!如果事情有什么变化,你赶快打电话给我!”主编看到了故事后面的新闻价值,把她又赶回了医院。

这时候电视台也接到消息赶了过来,他们派来的记者比雒蝉要老道得多,在和王直聊了一会儿之后,他们的解说词也比较符合肖乐的想法了。

这则新闻在当天晚上的《江海晚新闻》里进行了报道,主持人正好是邓瑜珊的母亲,这让肖乐在看新闻的时候多少有些微妙的感觉。

“这则新闻怎么了?”左安安问道。

“我们垫付了这个人的医疗费。”肖乐说道。“今天我忙了一天,就是在说这个事情。”

左安安于是坐下来和他一起看完了整条新闻,但肖乐和王直自始至终也没有露脸,倒是在新闻最后说明“伤者的医疗费已经由本市新成立的思源基金会垫付”时,有一个补拍的工作人员交付支票的镜头。

所有关于思源基金会的东西不到十秒钟。

“这就没有了?”左安安有些惊讶。

“我又不是为了出名。”肖乐说道。

但让肖乐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还在江海文化局没有正式离休的李红武给他打了个电话。

“小肖,你们昨天的事情做茬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做茬了?”肖乐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李局长,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

“市总工会和红会,还有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都给我打电话了。”李红武说道。“当然,责任主要是在新闻媒体,但我们没有和他们这些单位联系,自作主张就把事情给办了,让他们很下不来台啊!”

肖乐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但是之前汪征的家人向单位反映情况,他们都说是在见义勇为事实认定下来之前没有办法给予补助,所以我们才……”

“所以说你们还是没有觉悟。”李红武恨铁不成钢地在电话里说道。“新闻报道没有出来,舆论导向没有出来,当然不好办。但新闻播了之后,有关部门一定会重视,事情不就好办了吗?”

肖乐还想解释,李红武却继续说道:“关键的问题是,医院又不可能真的把他的医疗给中断了,你何必这么急匆匆的把费用给交了?现在有关单位知道这个事情了,想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了,可你已经把钱都给付了?你让他们还怎么着手?”

“以后遇到这些事情,你还是跟我打个招

呼。”李红武最后说道。“我就算是不中用了,可这么多年的经验总在吧?”

这是对肖乐和王直把他架空表示不满了,肖乐也不打算把关系搞的太僵,他放低姿态认了个错,李红武便不再纠缠这个事情了。

“今天下午市总工会、红会和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要去看望伤者,你准备一下,安排辆车子来接我,我也过去看看。”

不得不说,领导们选择的时机很正确,在他们到达前一个多小时,汪征终于醒了,警方也赶过来做笔录。

领导们亲切地慰问了汪征和张阿姨,代表政府对他们表达了表彰和鼓励,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在众多媒体的见证下,把一张两千元的慰问金现金支票给了张阿姨,而市总工会和红会也分别给予了两千元的补助。

思源基金会在新闻中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笔带过,作为代表的李红武跟在旁边照了一张相,算是参与了这个事情。

自始至终,领导们都没有给肖乐和王直好脸色看,不过李红武终究是体制内混了很多年的人,由他出面,各方各面对这件事情的不满还是被摆平了。

“本来这事我们要管的,不过你们有钱嘛,那就你们负责吧!”红会的负责人说道。

“我也被批了。”雒蝉吐了吐舌头说道。

“怎么我看你好像并不难过啊?”肖乐笑着问道。

“就像你说的,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让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他们家也得了实惠,总比无人问津要好。骂就被骂呗,反正我也习惯了。”雒蝉答道。“你们不也一样?钱你们出了大头,露脸却没有机会。”

“我们理事长露脸了啊。”肖乐偷偷地指了指李红武说道。

李红武要专车去接,但基金会为了控制管理成本都是让工作人员坐公交车搭地铁,肖乐只好又借用安澜办公的车子,为此还被左安安奚落了几句。

“你们理事长……”雒蝉歪了歪嘴巴。相处了两天之后,肖乐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神秘感了。因为肖乐和王直都很年轻,三个人还比较谈得来。

“你们真的是不求名不求利,一心一意做好事?”她还是不能理解。

“不行吗?”肖乐问道。

雒蝉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汪征终于出了重症监护室,而他的证词也证实了警方的推测,但问题是,当天晚上案发的时候,因为光线昏暗,他也没有看清受害者和凶手的样子,只是能够大体上描述他们的身材、衣着等特征。

“多谢你们了!”在所有领导都离开之后,汪征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得知了整个过程,专门让她把王直和肖乐找了过去。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像你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一样。”肖乐对他说道。“与你比起来,我们能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少了。”

这样的话比领导的慰问更能让汪征感到欣慰,术后他的身体还比较虚弱,于是肖乐他们赶紧让他休息了。

“他母亲的年纪大了,怕是照顾不过来,基金会给他找个护工吧!”从病房出来之后,肖乐对王直说道。“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事情都做好,别大钱都花了,在小事上离心。”

“好。”王直点点头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