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穿越者也不容易
徐庶走了,并没有带领大军,也没有携带钱粮,只是几个人轻舟简从,坐着船直奔宛陵。
在接到太史慈的来信的第二天,徐庶就出发了,一路上轻舟简从,自然是为了躲避孙策可能的侦查,一旦让孙策侦查到大军调动,肯定会加强防范,对太史慈接下来的行动不利。
虽然徐庶只带了几个人,用好了的话足堪比一部精兵了。
在徐庶的怀里,有一封书信,那是于淇给太史慈的回信,而在徐庶的随从里,除了于淇派给他的几名精兵,还有一名上了岁数的老者。老者姓陆,是陆家的一个老管家,他是奉命前去吴县联络顾家跟朱家的,在他的怀里,有陆逊写给顾雍跟朱桓的亲笔信。
徐庶走了,整个豫章的事务又全部落在了于淇的身上,幸好豫章的各项事务都走上了正轨,再加上陆逊跟华歆的帮助,于淇才没有忙的两脚不沾地。
说起来于淇还挺意外的,华歆身为明面上的豫章太守,竟然意外的知情识趣,不争权不夺利,凡事都以于淇的意见为主,虽然华歆事无巨细都派人来请示让于淇有些烦躁,但于淇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下来,倒不是于淇恋权不放,而是时候不到,毕竟现在于淇的势力只有一个豫章郡,若是现在他的地盘扩大到整个扬州,他十分愿意将郡务下放。
有华歆帮忙处理政务,陆逊帮忙处理军务,于淇这才将自己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军队、军工厂以及屯田等当务之急上。
二月末,在处理完了军工厂的一部分事情之后,于淇离开南昌北上,开始巡视鄡阳、彭泽、上缭、历陵诸县。
历陵。
冲击平原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是豫章郡下辖的二十一县中难得的农耕大县。
通过铲除宗族势力,于淇,或者说是以于淇为代表的官方势力取代了宗族,称为了当地最大的地主。经过去年的丈量统计,整个历陵县共有耕地七十八万亩,其中水田六十一万亩、旱地十七万亩。而于淇,占据了整个历陵县耕地的近四成,也就是三十万亩。
于淇所有的这三十万亩耕地,都在县内上好的地段,全部都是亩产量能达到六百斤的上等水田。这些地,全部被于淇划为屯田区,以后,也会是他赏赐有功将士的本钱。
二月末,北方如冀州、并州等地方或许还穿着棉袄,而历陵这个时节已经是春暖花开。按照往年的经验,再有半个多月就该下地插秧了,这个时候百姓们已经开始为了下个月的插秧做准备了。
水田的田埂上,几十个盔明甲亮的精悍士兵直竖竖的站成一排,中间簇拥站着几个便服官吏、几个粗布短打的老农。
水田里,一个年轻人扶着犁,赶着一头水牛在泥水里啪啪啪的翻地,田埂上的官吏跟老农指指点点,不时的相互交谈几句。
这个年轻人,就是巡视到此的于淇。
扶着犁翻了几个来回,于淇回到田埂边,一边甩着胳膊,一边抹着额头的汗,于淇语气兴奋的道:“还行还行,你们觉得呢?”
几个老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年纪最大的那个被推出来回答道:“回将军,这个犁确实比以前的好用,犁地又快又好,牛省力,我们扶着也省力。”
于淇也不知道曲辕犂啥样,只知道这么一个名字,他现在手里的这款新式犁,是军工厂根据于淇的提示,在以前的犁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经过老农们的试用,在耕种效率上确实比以前的要好。
听到老农们确切的答复,于淇把犁还给他们,拍了拍手:“那我就不耽误你们了,你们继续吧。”
这些老农是领工资的,是于淇专门请来传授屯田兵们怎么种地的,毕竟于淇的屯田兵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山民出身,对耕种并不在行。
走在田埂上,于淇对身边的一个官吏道:“记下来,改良出来的犁比以前好用,回去之后要奖赏做出改良的工匠。”
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视线中只有寥寥几十个人影在田里弯腰耕作,于淇回头询问陪同的官吏:“怎么样?这么多田地,就那么点人耕作,能不能保证今年的春耕?”
这几个陪在于淇身边的都是历陵县内军屯的负责人,军屯军屯,还是以军事化管理为主,负责的也都有军职在身,这几个人不是军侯就是屯长。
说实话,其实这句话才是于淇巡视各县的重点。
就以历陵县来讲,三十万亩的军屯田,历陵军屯区一共有多少屯田兵呢?三千人!平均下来一个屯田兵要耕种一百亩地!
什么概念?
这个时代根据地域不同,人均耕种面积也不同,以豫章郡来说,不算南边的十几个县,但就南昌北面、赣水两侧的五个县来讲,人均耕种面积在五到十亩之间。
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屯田兵一个人就要顶十到二十个人来用。
累死他们也干不完啊。
鄡阳县还好,作为于淇最先实行屯田政策的县,各项准备都比较成熟了,压力虽然也重,但是从去年秋收的情况来看,压力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历陵就不一样了,作为五县当中最后一个被收复的县,军屯组建的最晚,各项准备也比较仓促,难怪于淇最担心历陵。
几个军屯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小心翼翼的道:“回将军,确实有难度,不过我们会尽力克服,多亏了将军送来的几百头耕牛,我们也出资从淮南、荆州等地买了两三百头耕牛,差不多能做到三人一牛了,若是能人手一头耕牛的话,这活就好干了。”
于淇的耕牛主要是太史慈从吴郡那边换回来的,虽然有几千头,但分到各个县也不算多。
皱着眉头,于淇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咬咬牙道:“耕牛的事,我再想想办法,你们也要发散思维,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实在不行就用劣马暂代,雇人帮忙也行,大不了付给他们工钱,春耕关系这一年的收成,千万不能马虎!”
看着几个人唯唯称喏,于淇暗自摇头:还是要想办法提高生产力,现在这才一季,以后一年两季的话,这还得了?
想到前段时间收到他们从南海郡发来的书信,说是没有发现一年两熟的稻米,下一步准备往育林郡、交趾郡那边走访的消息,于淇的眉头又紧皱了两分:怎么就这么难?!
在接到太史慈的来信的第二天,徐庶就出发了,一路上轻舟简从,自然是为了躲避孙策可能的侦查,一旦让孙策侦查到大军调动,肯定会加强防范,对太史慈接下来的行动不利。
虽然徐庶只带了几个人,用好了的话足堪比一部精兵了。
在徐庶的怀里,有一封书信,那是于淇给太史慈的回信,而在徐庶的随从里,除了于淇派给他的几名精兵,还有一名上了岁数的老者。老者姓陆,是陆家的一个老管家,他是奉命前去吴县联络顾家跟朱家的,在他的怀里,有陆逊写给顾雍跟朱桓的亲笔信。
徐庶走了,整个豫章的事务又全部落在了于淇的身上,幸好豫章的各项事务都走上了正轨,再加上陆逊跟华歆的帮助,于淇才没有忙的两脚不沾地。
说起来于淇还挺意外的,华歆身为明面上的豫章太守,竟然意外的知情识趣,不争权不夺利,凡事都以于淇的意见为主,虽然华歆事无巨细都派人来请示让于淇有些烦躁,但于淇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下来,倒不是于淇恋权不放,而是时候不到,毕竟现在于淇的势力只有一个豫章郡,若是现在他的地盘扩大到整个扬州,他十分愿意将郡务下放。
有华歆帮忙处理政务,陆逊帮忙处理军务,于淇这才将自己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军队、军工厂以及屯田等当务之急上。
二月末,在处理完了军工厂的一部分事情之后,于淇离开南昌北上,开始巡视鄡阳、彭泽、上缭、历陵诸县。
历陵。
冲击平原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是豫章郡下辖的二十一县中难得的农耕大县。
通过铲除宗族势力,于淇,或者说是以于淇为代表的官方势力取代了宗族,称为了当地最大的地主。经过去年的丈量统计,整个历陵县共有耕地七十八万亩,其中水田六十一万亩、旱地十七万亩。而于淇,占据了整个历陵县耕地的近四成,也就是三十万亩。
于淇所有的这三十万亩耕地,都在县内上好的地段,全部都是亩产量能达到六百斤的上等水田。这些地,全部被于淇划为屯田区,以后,也会是他赏赐有功将士的本钱。
二月末,北方如冀州、并州等地方或许还穿着棉袄,而历陵这个时节已经是春暖花开。按照往年的经验,再有半个多月就该下地插秧了,这个时候百姓们已经开始为了下个月的插秧做准备了。
水田的田埂上,几十个盔明甲亮的精悍士兵直竖竖的站成一排,中间簇拥站着几个便服官吏、几个粗布短打的老农。
水田里,一个年轻人扶着犁,赶着一头水牛在泥水里啪啪啪的翻地,田埂上的官吏跟老农指指点点,不时的相互交谈几句。
这个年轻人,就是巡视到此的于淇。
扶着犁翻了几个来回,于淇回到田埂边,一边甩着胳膊,一边抹着额头的汗,于淇语气兴奋的道:“还行还行,你们觉得呢?”
几个老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年纪最大的那个被推出来回答道:“回将军,这个犁确实比以前的好用,犁地又快又好,牛省力,我们扶着也省力。”
于淇也不知道曲辕犂啥样,只知道这么一个名字,他现在手里的这款新式犁,是军工厂根据于淇的提示,在以前的犁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经过老农们的试用,在耕种效率上确实比以前的要好。
听到老农们确切的答复,于淇把犁还给他们,拍了拍手:“那我就不耽误你们了,你们继续吧。”
这些老农是领工资的,是于淇专门请来传授屯田兵们怎么种地的,毕竟于淇的屯田兵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山民出身,对耕种并不在行。
走在田埂上,于淇对身边的一个官吏道:“记下来,改良出来的犁比以前好用,回去之后要奖赏做出改良的工匠。”
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视线中只有寥寥几十个人影在田里弯腰耕作,于淇回头询问陪同的官吏:“怎么样?这么多田地,就那么点人耕作,能不能保证今年的春耕?”
这几个陪在于淇身边的都是历陵县内军屯的负责人,军屯军屯,还是以军事化管理为主,负责的也都有军职在身,这几个人不是军侯就是屯长。
说实话,其实这句话才是于淇巡视各县的重点。
就以历陵县来讲,三十万亩的军屯田,历陵军屯区一共有多少屯田兵呢?三千人!平均下来一个屯田兵要耕种一百亩地!
什么概念?
这个时代根据地域不同,人均耕种面积也不同,以豫章郡来说,不算南边的十几个县,但就南昌北面、赣水两侧的五个县来讲,人均耕种面积在五到十亩之间。
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屯田兵一个人就要顶十到二十个人来用。
累死他们也干不完啊。
鄡阳县还好,作为于淇最先实行屯田政策的县,各项准备都比较成熟了,压力虽然也重,但是从去年秋收的情况来看,压力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历陵就不一样了,作为五县当中最后一个被收复的县,军屯组建的最晚,各项准备也比较仓促,难怪于淇最担心历陵。
几个军屯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小心翼翼的道:“回将军,确实有难度,不过我们会尽力克服,多亏了将军送来的几百头耕牛,我们也出资从淮南、荆州等地买了两三百头耕牛,差不多能做到三人一牛了,若是能人手一头耕牛的话,这活就好干了。”
于淇的耕牛主要是太史慈从吴郡那边换回来的,虽然有几千头,但分到各个县也不算多。
皱着眉头,于淇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咬咬牙道:“耕牛的事,我再想想办法,你们也要发散思维,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实在不行就用劣马暂代,雇人帮忙也行,大不了付给他们工钱,春耕关系这一年的收成,千万不能马虎!”
看着几个人唯唯称喏,于淇暗自摇头:还是要想办法提高生产力,现在这才一季,以后一年两季的话,这还得了?
想到前段时间收到他们从南海郡发来的书信,说是没有发现一年两熟的稻米,下一步准备往育林郡、交趾郡那边走访的消息,于淇的眉头又紧皱了两分:怎么就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