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归汉
字体: 16 + -

第一回:天下之缘起

    话说汉高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一百九十六年春,汉高帝御驾亲征,定鼎中原后,又讨平了“叛乱”的陈豨集团。剿灭了梁王彭越。在大获全胜之后,回到京城长乐宫。他准备休息几个月,再去荡平剩下的几个异姓王。当初在扫灭秦楚的大战中,要依靠这些彪悍武夫,唯恐他们不为自己卖命冲杀,那时用得着他们,相互之间就称兄道弟;对有功者一日三封,赏赐有加,高帝从来不惜任何王侯爵位,封官赐爵从不吝啬,总让他们服服帖帖,甘心为汉家天下冲锋陷阵。如今中原逐鹿,赢家输家已成定局;矛盾性质也随形势变化而发生变化。高帝对待这些功臣猛将的态度也就变了。为了维护既得皇权的统治——天下的大利,这些鲁莽勇猛之徒也就成了汉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割据地方,势力庞大,拥兵自重,自成体系,对中央皇权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到了此时,汉皇高帝又恨透了这些异姓王。他听从陈平的韬略:一是防止他们联合起来成为一体,如果联合起来造反,那就危险了。然而这些武夫,互相之间谁也不服谁,相互小觑,尿不在一起。第一要除了韩信。现在软禁了韩信。也就消除了可以领军的人物,根本没有头脑人物,这群乱臣联合起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只要加强警戒,搞好谍报,对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离间工作,便可放心了。便可利用群龙无首的形势各一击破。二是利用心战,逼他们造反,为高帝出兵剿灭异姓王提供借口。汉高帝料定秋后必然又有叛王造反。

    汉高帝怎么这样神?料定秋后定会有异姓侯王叛变呢?一是统领人物韩信已经被杀。有对目前形势有利的一面,但也教训了诸异姓王:汉皇迟早会拿功臣下手,不可心存侥幸。

    原本韩信与陈豨合谋,陈在外作乱,韩在京静观形势。但陈豨失败被杀。韩信的恩人和保荐人萧何。就说服韩信:你要去宫中恭贺高帝讨平叛乱取得了胜利。这样做对你大有好处:一者可以表白自己绝对忠诚,并无反意;二是可以改善与汉皇的关系,表明自己愿意安分守己,拥护大汉天子的权威。韩信果然听从了萧何的支招,不再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的韩氏凉话,发誓从新做人。

    然而,为时已晚,萧何将韩信入宫朝贺的消息告诉了吕后。正应了那句民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月下追回韩信,筑坛拜将是他的推荐,现在置韩信于死地,让他去送死,又是萧何的支使。果然韩信一进长乐宫,就被伏兵斩杀于钟室。然而韩信那句名言却传遍天下,几乎成了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开国之后,所普遍采用的规律性行为方式。韩信的那两句著名言论的传播,足以警示异姓诸王:汉帝统一,功成名就之际,就是功臣武将脑袋搬家之时。他们能不百般提防?能不趁秋日到来之前造反吗?

    汉高帝判断秋后诸王要反,还有一个根据,那就是:汉高皇后吕雉已经分发了一剂催促异姓王造反的神药。原来汉高帝征讨彭越时,并未拿到梁王造反的真凭实据,并未清楚这位消灭项羽,立有汗马功劳的悍将是否真要叛乱,梁王彭越未经反抗,就被高帝囚于阶下。他对汉高帝一再表白自己的忠心,未有谋反之意,哀求高帝宽恕。高帝觉得他怪可怜的,便下令饶他不死,发配到巴蜀,不得再回中原。直到老死于异地他乡。彭越免死,自然高兴,收拾行装连带家小向巴蜀进发。然而,梁王世路艰险,命途多舛,躲过初一,还有十五,此时“恰好”遇到吕后巡狩的车队。吕后虽出身于乡村妇女,但随高帝起义,屡见人间之厮杀,其心已铁;以后又全家被项羽俘获,当了几年人质,从此心理状态大变。好忌厮杀,心狠手辣,处理问题不留尾巴,一向赶尽杀绝,酷虐无情。她遇到彭越如获至宝。当即全家下狱,定谳为反臣:彭越斩首示众,并夷灭三族。而且将梁王尸体做成肉酱,这在古代叫做“醢”。这东西类似于当今的罐头,当时没有密封技术,只能多放盐巴。这还不够,吕后命令,将“醢”分发给了韩王信(并非是已死的那个韩信,而是另外一个人),燕王庐绾,淮南王黥布……。虽然这些人连年征战,战场上杀人如麻。但要吃这种梁王尸体做成的肉酱,怕也是胆怯心虚。不能下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肉醢,预示着异姓诸侯的前景和他们的结局,预示将来他们的下场也会如此这般。

    受到了梁王肉酱的催逼,不反也不行了,你逼他们反,他们能不反吗?反了还有一线的希望,还能称几天帝王。再一说:肉酱一送到,各异姓王必然心中犯嘀咕。忐忑不安,因之加强防范。他们提高警惕,就会有异常的行为和措施。深埋在地方上的“线人”,“内奸”,以及想升官发财的小人,就必然向中央告发。陈平的谍报人员深入到各郡,异姓王的一举一动中央都会知晓。秋后,高帝准备就绪,出师剿灭异姓王就出师有名,马到成功了。

    这就是一个内战的间歇期。汉高帝要利用这点时间,做好三件事:一是准备秋后算账,消灭异姓王,这包括整训军队,备粮草,修装备;二是北方匈奴,南方百越,终究都是汉患,如何处理。怎样对待?要有一个决策。三是他已经五十二岁了,在马上征战,两次受伤,也该休养疗养一下了。趁这机会也和宠妃戚姬团聚,快活享乐几日。

    汉高帝三项规划已定,秋后算账还有几个月才到期。按计划现在就要开御前会,研究一下南方的事。参加这次决策过程的,都是高帝信得过的近臣,其中包括丞相、舞阳侯樊哙、太尉绛侯周勃、曲逆侯、护军中尉陈平。还有一位在汉营从事文字工作的宾客、学者,也就是谋士陈平的智囊人物,就是陆贾。由于先说了汉高帝三项规划的由来,没来得及讲述汉高帝的身世,长相,秉性,看来书友到此处还得去回翻史书了。时间有限,就不逐一交代了。

    说罢咱汉高帝刘邦之后,也该轮到第二位人物樊哙了。此人跟高帝是老乡,起兵之前屠狗为生,和刘邦还是连襟。刘邦娶了吕雉(字娥姁);樊哙娶了妹妹吕媭。刘邦与项羽初战中,兵败彭城,项羽趁胜就到沛丰把刘邦一家,吕氏一家,大大小小十多口,俘虏而去,当做人质。数年之后,汉王派陆贾为使,说服项羽放人;项羽不从,项羽为人犹豫不决,二次又派了侯公出去动说辞,项羽嫌麻烦,才放了扣押在手中的刘、吕两家老少人质。刘太公及吕家姐妹历经艰辛胜利归来。经此劫难,连襟刘、樊两家也就更亲了。樊哙与老婆重新团聚之后,一方面更加拥戴刘皇上,一方面又居功傲慢起来。在立戚姬儿子为太子的争端中,樊哙当然心向吕家。因此,便常有闲言碎语传到汉高帝耳中,刘邦心中便有了芥蒂。刘邦宠幸戚姬,想立他与戚姬生的儿子为太子,樊哙自然就反对。

    作这回开篇闲话,来龙去脉已经摆在桌上。响木一拍,请看第二回。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