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包青天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北宋科举

    “武林中人,真是潇洒,说跑就跑。”

    望着衣悲酒离去的方向,包拯无奈的摊了摊手,自言自语的吐槽道,然后转头进入系统空间,检查了一下任务,列表显示的任务完成度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看样子衣悲酒应该不会食言,只等下月十五来此林中赴约,学会“饮酒功”后,就可以再拿一样现代物品了。

    衣悲酒离开后,包拯独自一人又怼了半个时辰的树,既然不存在绝世神功,那便只能一点点苦练力气。

    时至晌午,包拯才下山回小包村,一进村,就有过路的乡亲提醒他:“小黑子,你家包山正找你呢,快回去瞧瞧吧。”

    包山找我干嘛?难道家里又出事了?为啥每次从锦屏山回家都会出事,真是日了锦屏山咯。

    包拯正寻思着,不知觉间已经来到家中,推门而入,却不见包山,大概是还在锦屏山附近找包拯,倒是桃夭夭一听见大门有响动,就从东厢跑了出来。

    包拯一见桃夭夭,便问她:“家里出了什么事吗?我听乡亲讲大山叔在四处找我。”

    “大事不好了,比包哥哥脸还黑的老头儿来了。”桃夭夭故作严肃的说着,可爱的小脸蛋一本正经的有趣。

    比我脸还黑的老头儿?包拯稍微琢磨一下,便知道桃夭夭所讲是谁,这老头儿也不是外人,他姓马名亮,字叔明,年约古稀,乃是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曾任官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工部尚书、太子少保等等,在朝中地位尊崇,其后辈也多有在朝为官的,长子马颜开更是宋真宗咸平三年故去的宰相辛仲甫的乘龙快婿,现在于中书省供职。

    马老爷子因厌恶官场争名夺利之风,四次辞官,回到家乡庐州府合肥县兴办县学;却又四次被圣上钦点起复,回京供职;只因皇命难违,马老爷子便四次把县学托付给同乡鸿儒,孑然一身进京为官。

    包拯便是马老爷子在县学当中,所亲自教导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而此次马老爷子数月不见,便是他第四次被起复回京。

    师徒二人一见面,包拯便急忙俯身鞠躬,作揖告罪:“不知老师登门,学生有失远迎,真是罪过罪过。”

    “希仁不必多礼,你家中生了如此事端,为师也替你心痛,还需节哀。”马叔明上前一把扶起包拯,安慰道,他话中所指,却是寇氏病逝一事,而希仁,则是包拯的字。

    “老师不必忧心,学生心中自有计较。”包拯应承道。

    “见你振作,为师便心安许多,快来要为师好生瞧瞧,几月不见希仁可有长高?”马叔明握着包拯的手,仔细打量他,“个子倒是不曾高,小脸却越来越黑咯,呵呵。”

    你还好意思说我,看着马叔明黑黝黝的老脸,包拯不禁心中暗想,可嘴上却不敢这么说,只毕恭毕敬道:“谢老师关心,只是不知老师此次回来,是常住还是路过?”

    臭小子,不过讲了你一句脸黑,竟连老师也敢揶揄,亏得为师一世英名,临老还要替你拉下脸来求人。马叔明想着,不温不火的答道:“希仁放心,为师此次回来,却不是第五次辞官,而是奉圣上旨意,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赴任途中,听闻你家中出事,便绕道回来一趟,一来考校考校你学业是否退步,二来替你从庐州府撤了名字,解决你乡试的困难。”

    “那可多谢老师了。”

    马叔明所提一事,包拯也早有顾虑,闻听此言,深感庆幸,再深鞠一躬,心想,这黑老头儿对自己的事情还真在意。

    宋代的科举考试,是没有考秀才这个说法的,彼时但凡是个读书人都可以自称秀才,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考试,正是马叔明口中的乡试,既每年农历八月份,在各个州府举行的贡举考试,也称解试、秋试,考中者被称为贡士或举人,头名为解元;

    中举者的名单会被上呈到礼部,待来年开春,诸举人赶赴京城,参加礼部的省试,中者为进士,头名为省元;

    最后则由皇帝亲自廷试,复试礼部甄选的进士,排出三甲五等,头名为状元。

    乡试,也被称为贡举,而贡举则有选拔、推荐的意思,由此可见,宋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完全没有门槛,而是需要有身份、地位的人作保推荐,才会拥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完整的科举资格取得流程,应该是先由县里发布招考条件到乡里,再由乡里给出贡举名单,县里将贡举名单进行审查核实,确认无误后,再递交给州府进行复查和十人连保,最后才会汇总到礼部,整理出最终考试名单。

    包拯所头疼的是,他需要完成系统的守孝任务,暂时不可以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偏偏上一任包拯已经报了名,乡里已经将他的名字递交到府里,此时已至六月下旬,府里马上便要进行十人连保,一旦作保成功,上呈礼部,便再没有不参加科举的道理,因为彼时规定,乡里十人连保,若有缺行者,保人连坐。

    就在前几日,包拯还琢磨着改日上县学里打听打听,问问有没有啥法子,可以把自己的名字从府里撤回来,却不想马叔明为了他,大老远的绕路回到合肥,已经托人把事情办妥。

    马老爷子自然不知道包拯有青天系统,他之所以替包拯撤回名字,是因为顾虑丁忧制度所带来的影响,所谓丁忧者,既家中有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官员,这类官员皆要向御史台禀报备案,暂停职事官职,回家守孝三年。

    尽管宋时的科举考试从未有明文规定过,父母去世不满三年者不得参加科考,但所有的考生都在默默遵守这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毕竟你就算真的高中进士,还是要因为“丁忧”制度而回家守孝,倒不如先守孝三年,再参加科考,既能多出三年复习时间,也不至于落个不孝的名声。

    “虽是撤去名字,但今年的乡饮酒礼,你仍要参加。”马叔明忽地说道。

    “啥?老师,我可不可以不去。”包拯抱怨道。

    所谓乡饮酒礼,是州府在十人连保之前,所做的最后一项考察措施,其法源于周礼,《礼记·射义》记载,“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简单说,就是由州县长官出面举办,邀请当地身家清白、齿德具尊的耆老乡绅,以及应考学子共同参加的一场酒宴,旨在考察应考学子的脾气性格、道德素养、言行举止等等。

    而包拯之所以不愿参加乡饮酒礼,实在是因为其繁文缛节,极其复杂,有迎宾、献宾、酬宾、献酒、自酢、升歌、撤俎、燕饮等数不尽的繁琐礼仪与复杂步骤,一天折腾下来,可比让包拯练武还累上许多,且当中若稍有差次,就会被一群倔脾气老头儿指着鼻子臭骂一顿,更甚者,会当场失去乡试资格。

    包拯虽然没有参加过乡饮酒礼,却熟读经书,自然清楚乡饮酒礼的流程,若是为了科举考试,勉强参加一场也就罢了,可此时无缘无故突然要多参加一场,包拯自然十万个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