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包青天
字体: 16 + -

第五章 编写话本

    待包拯将小架一路打了十来遍,早已大汗淋漓时,桃夭夭的热水刚刚烧好,包拯便在桃夭夭的服侍下洗了脸。

    至于刷牙,北宋初年倒是有类似现代的牙刷,名唤“刷牙子”,一般是用木头制成,好一点也有用牛骨头、象牙的,一头打几个小孔,塞上几缕马尾毛,整体样式和现代的牙刷相差无几,只不过做工粗糙些,容易掉毛,而且马尾毛坚硬容易伤害牙齿,最关键的还是太贵。

    因此,这几日早上,包拯只用手指头蘸粗粒青盐刷牙,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宋人的刷牙方式。

    看着桃夭夭一个七岁的小丫头,一大早忙里忙外的样子,包拯不禁心疼,觉着是不是该请两个下人在家里帮忙了。

    其实以包拯的家境,在北宋这个什么都贵,就是人便宜的年代,请两个下人使唤并不是很困难,只不过包父去世以后,寇氏领着包拯生活,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中不宜雇佣常驻的男性工人,否则难免招惹闲话。

    若是家中真的需要男人做事,寇氏一般会托村正包九宽帮忙找几名短工,少则三五天,多则个把月,做满以后,赏了钱也就遣走了;至于女人能干的活儿,勤劳的寇氏自然一力承担下来,无非就是烧饭做菜、浆洗衣物,也不算多累。

    眼下,寇氏已经去世,桃夭夭年纪尚小,根据青天系统守孝三年的任务,包拯短期内也离不开合肥县,所以请两个长工帮忙看起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长工的人选,完全可以请包九宽帮忙,这个小老头儿实在的很,他推荐的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包拯身为习武之人,做事一向果断,往往一想好,就要付诸行动,他打算吃完早饭,就去包九宽家中去串个门,一方面托他帮忙请长工,一方面拿些礼物感谢他,毕竟寇氏的身后事,全靠包九宽张罗。

    早饭时,包拯与桃夭夭也不分主仆,一起在正房厅前简单吃了些。

    快吃完时,桃夭夭忽然小脸涨的通红,一双小手捂着自己的肚子,吱吱唔唔地说道:“包哥哥,夭夭想……”

    “噢,去吧。”包拯只看了一眼,就明白桃夭夭的意思,人有三急嘛。

    “谢谢包哥哥。”

    桃夭夭说完,一路小跑往屋外去,可刚到门口,又听包拯开口拦她:“等一下,夭夭。”

    “你干嘛呀,包哥哥,等夭夭回来再说不行吗?”桃夭夭在门口来了个急刹车,气的小脚直跺,脸色越憋越红。

    “你等包哥哥给你拿个神器。”包拯说着,趁桃夭夭不注意,从系统空间中取出一卷卫生纸,拿到桃夭夭跟前。

    “包哥哥,你拿着一截白木头干嘛,夭夭快忍不住了。”

    “这不是木头,这是纸,你看。”

    被桃夭夭一提醒,包拯看着手中圆柱形状的白色卷纸,还真挺像一截木头的,他将卷纸拆开,抽出长长的一条,再次递到桃夭夭跟前。

    “是纸又怎么样?”尽管感到眼前的卷纸十分新奇,可是桃夭夭真的快忍不住了,连语气都生硬了些。

    “纸当然是用来擦屁股的,你相信哥,可舒服了。”包拯认真的解释道,可还是被桃夭夭这小丫头白了一眼。

    “哼,包哥哥耍流氓,夭夭要走了。”桃夭夭脸色越来越红,也不知道是憋的,还是害羞的,她一句话说完,就要往屋外跑。

    包拯见桃夭夭不拿自己递过来的卫生纸,就把整整一卷硬塞在她手中,桃夭夭也知道自己要是不收下这卷奇怪的纸,包哥哥是不会放她走的,便顺手拿走。

    到了茅厕,桃夭夭解开腰带,方便一番之后,刚要回头去拿擦屁屁的竹厕筹时,却留意到手中的卷纸,想到刚刚包拯说这是用来擦屁股的,不禁小脸一阵绯红。

    不如试试看吧,桃夭夭如此想着,轻轻撕下来一小块卫生纸,往身后送去,这种事情不用学,多少也能猜测到大致的操作。

    果然,松松软软的好舒服,还不会痛,也不知道包哥哥是怎么想到用纸来擦的……

    片刻后,桃夭夭回到正房厅前,只见包拯一脸期待的再此等她,一见她来,便开口问她:“怎么样,是不是好舒服呢?”

    “哼。”

    笨蛋包哥哥,这种事怎么能启齿呢,桃夭夭想着,哼了一声,没有搭理包拯,自顾自的去收拾碗筷了。

    怎么了这是,难道不舒服吗?包拯一头雾水,怎么这小丫头的态度,说变就变。

    “对了夭夭,你上完厕所洗手了吗?”

    见桃夭夭不搭理自己,包拯就离开家中,去了一趟包九宽那里,请他帮忙找两位老实能干的长工,并留下几百文钱,聊表谢意。

    回到家中后,包拯忽然郁闷的发现,自从桃夭夭不搭理自己以后,没有小丫头可以逗的北宋年间,实在是太无聊了。

    包拯只好一个人躲进书房看书,幸好继承了上一个包拯记忆的同时,也把他早些年读的书全部继承下来,不然怕是连看四书五经的消遣都没有。

    也不知道上一个包拯这书呆子怎么想的,这么大个书房也不知道偷偷藏几本《金瓶梅》、《玉谱团》啥的。

    噢,这个年代好像还没这两本书,不如我把它们写出来,哈哈哈……

    想到此处,包拯不由狂笑,可是笑完之后,他才意识到一件事情,自己压根没看过这两本书。

    在二十一世纪那个岛国科教片盛行的年代,谁会无聊到看《金瓶梅》和《玉谱团》来解渴。

    妈蛋,书到用时方恨少,包拯暗暗后悔道。

    不过,这件事反倒让包拯想起自己穿越之前做的那个梦,自己虽然没读过《金瓶梅》和《玉谱团》,却听过很多传统的武侠评书,自己虽然不会说书,却可以将这些话本写下来,然后卖给瓦舍勾栏里的说书先生。

    当年,十来岁的包拯在沧州老家八极门中练武的时候,一过晌午就和几个小师兄弟在老八极拳师谢孟山家的院子里排成一列列的,或站桩,或蹲马步,一练就是几个钟头。

    老师傅谢孟山就躺在一旁的安乐椅上,摇摇晃晃、悠哉悠哉的,一面喝着茶水,一面用老式的收音机收听《三侠五义》、《水浒传》等评书,谢孟山上了年纪耳朵不大灵光,所以收音机的音量极大,满院都听得见,就是利用那段既痛苦又难忘的时光,包拯听完了一套套传奇的评书故事,并且至今记忆犹新。

    包拯现在的生活虽然算是北宋小资,但以北宋整体的水平来看,还算不上多舒适,而且因为守孝的缘故,所以短时间内不可能上京赶考,或者抛头露面做什么生意,因此写话本来赚钱改善生活,确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