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沥歌
字体: 16 + -

第三十章:杨梅

    “哎,早知道这个玩意这么快就搞不下去,当初定价就定高一点了,这下好了,才赚了那么六百三十两,很多东西都不好下手。房子都不好买,还得想个办法赚点钱才行”刘养一边一脸郁闷逛着江南道首府越州,一边思考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越州(浙江绍兴)不愧是唐宋时期的经济第一大都会,被称为“会稽天下本无俦,越中蔼蔼繁华地”的地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是络绎不绝,单从繁荣程度而言,只怕是比长安差不了多少。

    刘养低着头沿着越州大街走着,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一老农挑着一担杨梅坐在路口,默默垂泪。

    目光死死的盯着老农箩筐中鲜红欲滴的杨梅,刘养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口水,自从自家从农村搬到隔壁省份之后,刘养便再也没有吃过地道杨梅了。

    “老丈,给我来两斤梅子”

    接过老农递过的杨梅,刘养直接蹲在一旁吃了起来,随手抓起一颗鲜红的杨梅仍入口中,轻轻咀嚼,满嘴都是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这种感觉让刘养很是怀念。

    “老丈,你这杨梅饱满多汁,想来也能卖得很好,为什么却在这里默默啜泣?”稍微享受了一番,刘养忽然想起了这件事。

    “哎,公子是有所不知啊,今年是个杨梅的丰收年,不仅味道来得比往年好,而且落果也比往年多许多”老农一脸愁容,唉声不止。

    “呵,老丈你这就有意思了,这结果多不是件好事吗?你收得多,不就赚得多,嗨,真是……”说着说着,刘养便想通了其中的关键,再也说不下去了。

    有些时候,东西多了还真不是件好事,就如同这杨梅。

    众所周知,杨梅容易腐烂,保存极其不易。就算是放在冰箱之中,也保存不了太久,更何况是连冰箱都没有的古代,想要长时间储存杨梅根本不可能。

    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杨梅就要烂在树上,烂在家中,老农自然是伤心不已。

    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存杨梅?刘养绞尽脑汁,隐隐约约有一个念头从心底冒了出来。

    “老丈,你们那边种杨梅的人多吗?种出来的杨梅又是不是如同你家的一样美味?”一连几个问题下来,把老农问搞得懵懵的。

    “老朽村中每家每户都种有杨梅,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少的,则只种了两三棵杨梅树,多的则种了几十上百棵。如今每棵杨梅落果怕是不少于百斤,哎,今年这杨梅只怕是赚不到什么钱了”说到这,老农脸上的哀色更浓。

    杨梅收得多,不仅会烂得多,价格也会比平常差,往年这个时候,杨梅也就买一文半一斤,到今年想卖一文都难。

    “老丈,你不用伤心,也不用着急,你们今年的杨梅我都买下了”听老农这般说法,刘养心中暗暗计算了一番。

    先不说临近的村落,就算老农村中只有一百户人口,按其说法,平均每户算十颗杨梅树,那么就有一千斤杨梅,那也勉强足够他计划实展开来,心中的念头也就坚定了下来。

    老农听刘养这么说,一脸惊诧的看着刘养,眼光中还有些许不信:“公子,不知买这么多杨梅有什么用?”。

    “老丈,你放心罢,咱们到时候钱货两清,决计不会拖欠”见老农此般反应,刘养哑然失笑,不过倒也不怪老农,毕竟这种看起来像是损已利人的事搁谁身上都不会轻易相信。

    就算是刘养,要是突然来个人跟他说这种事,那他肯定会把那人当骗子。

    “公子,非是老朽不相信你,只是这杨梅不易保存,买多了,也只能烂在家中”。

    “放心吧,老丈,这点杨梅也花不了我多少钱,就算烂在家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刘养故作不再意的摆了摆手,一幅土豪嘴脸。

    “这……”老农一脸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好了,老丈,便相信我罢,反正又不会损失多少,你要是愿意那咱们便直接去你们村里,我先付定金,免得你胡思乱想”。

    一番劝解才终于使老农相信了刘养,带着他朝着自己村落走去。

    “何老,还有多远啊?这都过了一个半时辰了”刘养有气无力的跟在老农何二七后头,一脸衰相。

    “小哥你不要急,马上就到了”一路下来,老农和刘养倒是熟络了许多,称呼也在刘养的强烈要求下改了,当然刘养对这个称呼也不怎么满意就是了,不过总比之前那个称呼来得好。

    “何老,你莫要诓骗我,你在一刻钟之前也是这么说的”头顶烈日,三个小时不停息的走路,让刘养有些吃不消,要是没有之前军营的适应,只怕他一个小时都吃不消。

    “小哥,你这身体有些差啊,才走这么点路就喊累了,比起老农我都差远了,这可不行啊。要是搁在我农家,连碗饭都讨不到”何必强挑着担在前头一摆一摆的,丝毫没有注意到刘养在听完他的话之后陷入了沉默。

    何必强说得其实很对,在这种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百姓都过得极其辛苦。

    有钱的,兴许还能坐个马车,轿子什么的,但是像普通百姓,所有的路都得靠自己脚下的双腿去走,

    别说是每天走上两三个时辰去集市上卖东西,甚至有挑着百来斤担去一两百里之外的地方换东西,在回来的。

    当初刘养听他奶奶提起过,在七八十年代那会,每到秋季稻谷收获,他们家的主要劳力都会挑着一担谷子走上十多个小时到五六十公里远的镇子上去换东西,第二天又得挑着物资回家,不可谓不累。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终于是看到了何必强村子,只见稀稀疏疏散落着几栋木板屋,屋子的前前后后都被杨梅包围着,远远望去,满目青红交加。

    走进村里,最外围木板屋就是何必强的家,隔着老远何必强就喊了起来:“老婆子,快点出来,家里来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