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团员
字体: 16 + -

正文_第十五章

北方歌舞话剧团(原文工团)纪念建团60周年大会,在新落成不久的省艺术剧院隆重举行。

这几年,各地经济发展了,社会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从省到市,发达地区到县、到镇都在建大剧院。一些地方的大剧院从图纸设计就请来外国专家,直到剧院里用的音响设备、甚至座椅都是外国进口的。老百姓说,你们就看着外国的月亮圆。更让老百姓不服气的是,由于占地的原因,一些地方新的大剧院建在新城区,离老城区也就是居住老百姓多的地方太远。这不,就连剧团里一些老演员也不满意,在大堂见了面先发起牢骚。

一个70多岁的老团员说:我从西城到这地方,来来回回倒了三班车,光路上就用了一个半小时。

另一个老团员接上说:你能坐上车还算不错,我倒了一班车,就找不着到这儿的公交车了,又怕耽误时间,只好打的,浪费了我15元钱。

接下来就是一片骂声。

这个说,怪不得把人民两个字拿掉,不叫人民剧院了。原来就是方便那些当官的和大老板。他们有车,不怕路远。

那个说,听说开业排的演出单位全是些大剧团,还有外国的洋剧团。要不是省委书记批示,咱团哪有资格在这种地方开会。

有人接上说,还不是老团长和省委书记的老爹老娘熟。要不是有这层关系,你文工团的信能转到省领导手里?省领导会给你批?

又有人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想想当年,咱团年轻的演员哪个周末不到大院去演出,和省领导混得熟得很。咱团的团部是当时省城最好的地方。一提在青竹林上班,谁不高看一眼?

话一落音,周围一片雅雀无声。因为这个老团员的话勾起了老团员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触痛了个别老团员心底的疮疤。疮疤是不能随便揭开的,因为看上去疮疤模样不好看,像贴上去的,其实下边同样是血肉,揭开了照样流出鲜红鲜红的血。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何团长来了!大堂里立刻响起一片热烈而沸腾的掌声。两个年轻的团员正好进来,惊奇地四下看了一眼,相视笑了笑,其中一个不屑一顾地说:嘛呢?不就一老太太,我还以为是省长来了。

来者的确是个老太太。她中等个子,不胖不瘦,体态适中,虽然年事已高,但身板挺得笔直,尤其是那张瓜子脸上容光焕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虽然头发全白了,但也让人一眼难以准确判断她的实际年龄。不过,她行走明显滞缓,脚后跟仿佛拖着沉重的东西,一步一步走得很慢。那些刚才还在叽叽喳喳发牢骚的老团员热情地把她围住,有几个人拉着她的手。

有的说,何团长您还是那么精神,看着比我还年轻。

有的说,这就是咱北方团的精神支柱。几十年了,北方团就凭这根支柱撑着。

老太太说:好了,别拍马屁了!她一开口,露出满嘴洁白的牙齿,整整齐齐的像经过长期训练的列队,让周围的人惊叹不已。哇,快80的人了,牙口还这么好,真会保养!

老太太四下看了一眼,问:“小百灵”来了吗?怎么也不到我身边来?说着,四下看了一眼。

人群自动闪开一条缝,一个60开外、个子瘦小的女人出现在何花面前,怯怯地叫了一声:团长。

老太太上上下下打量了她一会儿,突然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哽咽着说:“小百灵”,我的孩子,怎么几年也不来见我呢?我想死你了。

“小百灵”哭了,在场的老文工团员们,不管男的女的,几乎都抹起了眼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