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柱国
字体: 16 + -

第八十三章 文人相轻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

    相随相依,映日御风。

    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

    相亲相恋,与月弄影。

    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

    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杨蓉唱的似乎是一首吴地的小调,所谓“侬”,是吴语经典特征字,本意是人,在古吴语和现代吴语中有四种意思:你、我、他、人,而这首歌,由杨蓉唱出来,真真是吴侬软语,轻清柔美。

    至于好听到了什么程度,只要看看周围人的表现就可以,他们早就听得痴痴呆呆,似乎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了,不知谁喊了一句“三月不知肉味”,这才让众人回了神,纷纷附和起来。

    杨素这种见惯了后世影视音乐冲击的人倒还没觉得什么,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些学子不停地赞叹,忽有一名小厮高声唱着“杭州城舒敏斋李老爷打赏白银百两”,这话一出之后,豪绅们打赏的声音立即此起彼伏起来。

    相比起这些土豪,儒生们可就没了辙,只能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新鲜的诗词,渴望台上的杨大家能多瞧他们一眼,就连杨素身边的辜敏道都跃跃欲试,一副想要露一手的样子,杨素看得好笑,拉住了他:“辜大人,您身份特殊,一会儿诗词念出来,其他的学子就不好再开口了,咱们还是回避吧。”

    辜敏道失望地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只怪刚才杨素和陈逢辰两人辩论得太过激烈,引来了众人围观,暴露了两人身份。

    然而台上的杨蓉可不会轻易放过杨素,她是因为被这位钦差大臣质疑才下定决心开口唱歌,若论琴技歌艺她自认为是当世之大家,没想到一首歌唱完,这位仁兄反而没了声音,能让她不生气吗?

    虽然舞台下面“绕梁三日”、“天籁之音”这类的夸耀之词不绝于耳,但却不是出自那个人的口,便没了意义,她沉吟片刻,见杨素还是老神在在地抿着茶水,只好自己开口:“杨大人,不知奴家的音乐算得上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噗嗤…咳咳…”这一声文化让辜敏道直接笑喷了出来,这位老哥瞧了一眼咬着嘴唇的周玉莹,抱着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心态开了口,“杨大人背后说人,结果被人家打上门来了吧,所谓才子佳人,您啊,还真是有女人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吟完这句词,他又若有若无地扫了眼舞台,“杨大人,您诗词俱佳,这种时候还是一展急智消灾比较好。”

    这消灾一词用的甚妙,无数学子把嘴里的唾沫都说干了,人家杨大家却是弃之如敝履,杨素一声不吭,却让杨蓉眼巴巴地盼着能够点评几句,那意思似乎是就算得到“下里巴人”的评论也无所谓。饶是他有钦差的身份,也不可能压得住众人的愤怒,更何况文人之间的事情,官职可没什么用处。

    于是便有人说道:“杨素此人虽有政略,但是毫无文人风骨,瞧瞧那首《杨石》中是怎么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那句‘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可不就是赤裸裸地攀附当朝次辅吗?”

    又有人说:“京城踏春诗会也有差不多的事情发生来着,他口口声声自称‘本官’,那意思再明显不过,只为了提醒周围那些未入仕的才子,想要挑战他杨素,先考个功名再说。诗会讲究的是因为会有,他这种行为,哪里配得上文人的称呼。”

    一时间杨素竟然成了口诛笔伐的恶贼,他无奈地看了眼辜敏道,发现这位老哥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全然没有帮自己出头的意思,看样子是想逼着杨素露一手出来,好让杭州的花魁大赛留下一段佳话,说不定能超过秦淮河的盛况。

    杨蓉也没想到自己赌气的一句话竟然引发了这样的效果,她有些不安地看向杨素,却发现这人竟然浑然不惧,对“风评”二字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才松了口气:“各位不要为难杨大人了,奴家今日头一次开嗓,能有各位支持,已经深感荣幸了。”

    杨素听到这里暗叫一声不好,他是真想打开这位姑娘的脑壳看看,怎么全无妓家女子的心计?这种主动跳出来为自己开脱的行为,不是更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身边的周玉莹已经暗骂了一句:“红颜祸水!”

    果然如同两人想的那样,才子们已经化身为豺狼,开始充当起了护花使者:“杨大家不要担忧他的钦差身份,这画舫之上,没有地位之别,只有才情之差,我等绝不让您受一点儿委屈。”

    于是便有人又拿出那首《杨石》来说事儿,杨素抄来的诗词,只有《杨石》和《清明》广为传颂,其实流传最广的,还是那篇《地圆十问》,只不过嘛,文人的战斗都是先画好圈子,大家总不可能在杨素熟悉的格致之学的领域里辩论。

    他叹了口气说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这句话出自《典论·论文》,是曹丕在身为魏太子的时候所写就的批评类著作,因为历史的分叉是从诸葛武侯北伐开始,所以这篇文章仍然问世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不同。

    而曹魏政权因为被汉室正统所灭,所以曹家人往往不被看好,众人听到他引用奸人的著作,立即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鬓狗,群起而攻之,一时间好不热闹。

    最先整理好思路的一人开口说道:“杨大人说什么‘文人相轻’,只是我们都有不服,您确实是大华绝顶的官僚,但是自称为文人,却是让我们有些看不过眼了。”

    “还说不是文人相轻?”杨素叹了口气,瞧见身边的辜敏道也在大点其头,这才开口,“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台上的杨蓉听到杨素说文章竟然“譬诸音乐”,便用了心思,沉吟片刻便回过味来:“杨大人果然是奇才,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杨素听了她的话暗自点头,没想到这姑娘的文学素养竟然如此之高,只不过果然应了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杨素这句话的原意是为了说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这琴技大家却只把用音乐比喻的部分听了去。

    众人没想到杨素一句话便轻轻松松地得了杨大家的认可,想到自己刚才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地献殷勤,都感到脸上无光,他们不好对女子发作,怒火便又转到了杨素身上。

    便有一人出列说道:“即使是两个意见相左的文人,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也远比他们与普通人之间能达成的更多,普通人难以辨明两个相轻的文人到底是就哪一个问题发生争执。”

    “文人相轻,可不是意见相左。”说到这里,杨素瞧了一眼李舒敏所在的位置,微微一笑,“文人用‘相轻’,同行用‘嫉妒’是准确的,所以才能为大家认可,代代相袭,沿用至今,李先生,本官看杨大家也没有带什么华贵的首饰,应该不是舒敏斋的客户,您出手倒是大方啊。”

    李舒敏没想到杨素这都能借机试探自己,他轻咳一声:“杨大人,花魁大赛正是为咱们杭州城开阔名声的好时候,草民作为本地人士,可不能作壁上观呐。”

    “本地人士?既是杭州人又是浙江人,为何劳军的时候不见李先生的身影呢?”杨素哈哈一笑,“您似乎是有失偏颇啊。”

    眼见着李舒敏额头上的冷汗下来了,杨素也不指望就这么探出他的底细,便微笑着摇了摇头轻轻放下,本以为这一番插科打诨可以将杨蓉的事情糊弄过去,却没想到还是被人抓着捶:“杨大人似乎很不屑身为文人呐,不知您眼中的文人相轻是怎样的?”

    于铖眼看着这些人仍然胡搅蛮缠,便有些恼火,却没想到被杨素制止了上前的行为,原来是实在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破坏了杭州城的花魁大赛,更何况本地的最高长官辜敏道就坐在身边。

    “说话那人是苏州有名的才子陈文铭,您还是小心应付。”辜老大人看了眼头痛的杨素,附在他耳边说,“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这算是赤裸裸地帮杨素作弊了,杨素噗嗤一笑,伸出手指点了下这位只想着背地里收好处的可爱小老头,这才微笑着开口:“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辜敏道暗赞一声杨素果然厉害,竟然这么快就想到了典故的出处,甚至连班固信中的原文都能想到,却不知杨素在京中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朝堂辩驳,下了怎样一番苦功。

    众人还在领会杨素的话是个什么意思,却没想到他竟然再一次开口了:“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就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

    这话一出口,可把那些与他作对的人得罪了一个遍,众人立即红了脸,陈文铭作为领头羊,终于再一次开口说道:“杨大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难道是以为自己贤能吗?”

    “你倒是会借题发挥,本官说的敝帚自珍可说的不是自己。”杨素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多少有了些气愤,他站起身子稍微伸展了下手脚,“放着《清明》不提,难道以各位的才华,能够创作出《杨石》这样的诗作来?”

    一时间众人哗然,他们断然想不到杨素竟然公开嘲讽众人的才华,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算这位钦差大人真是文曲星下凡,还能把他们全都按下去不成?于是,他们的目光再一次齐聚到最有才华的陈文铭身上。

    辜敏道看到这个场景也有些不安,没想到自己的放任自流竟然变成了这样糟糕的局面,他刚要说什么,却被杨素一个让他安心的眼神给制止了,只能惴惴不安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这个年轻的官僚将会如何行事。

    杨素见陈文铭跃跃欲试,似乎要上前挑战,便微笑着摇了摇头:“这件事因为杨大家的‘琴歌双绝’而起,那本人今日便在这里献丑好了,你们若是自认有更好的诗作,大可以吟来听听。”

    说到这里,杨素反复踱了几步,将唐朝诗圣杜甫的《赠花卿》稍作改变:“

    杭城丝管日纷纷,半入西湖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静,绝对的安静。

    经过改编后的诗词虽然远远不如本来的意境,也失去了原本讽刺劝谏的意义,但诗圣终究是诗圣,在诗词一道上封圣之人所作的诗词,一个小小的陈文铭完全没有挑战的机会。

    辜敏道也没想到杨素同志竟然在片刻间便想(抄)出传世的诗词,脸上异常精彩,但是士人学子胡搅蛮缠的性子他还是清楚的,多好的诗词都能给你玩出妖蛾子来,他便清了清嗓子准备稍作点评,以堵住众人悠悠之口。

    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说话,舞台上的杨蓉竟然先一步站起,然后盈盈下拜:“能得杨先生这样的评价,奴家死而无憾…”

    看着这一幕,场中众人无不这样想着:“你确定不是杨素和杨蓉串通好了用这个方式吹捧吗?”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