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柱国
字体: 16 + -

第七十九章 海宁之战(上)

    或许是杨素猜对了,这伙千余人的倭寇真的发挥了其二杆子精神,在没有人带路的情况下,竟然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海宁周围转悠个不停,虽然导致那里血流成河,但也给了黄源昌调集大军的时间。

    杭州右卫、宁波卫、海宁卫、海宁千户所官兵四出,加上三百盐兵合计约四千人,在一日之内完成了集结,准备向海宁挺进。

    黄源昌叹了口气:“唉,时间实在太仓促了,考虑到粮草、军备等问题,本官一时间也只能调集这么点儿兵力,而且还没有火器,但愿…”

    “没什么好但愿的!”杨素打断了他的话,“黄大人,此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若是再给这伙倭寇流窜的时间,无论是去台州,还是来杭州,损失都不可计数。”

    黄源昌听得微微一愣:“‘我们’?杨大人您这是要随军出征吗?此次于河南叶德潜的叛乱不同,不过是小范围的战斗,杨大人贵为钦差,何必要冒着风险与我们一起剿倭呢?”

    杨素摇了摇头:“都说钦差驾到如同圣上亲临,本官的身份既然可以鼓舞士气,那就不能退缩,而且本官有百余名内卫守护,谈不上什么风险。”

    这理由说得可谓是冠冕堂皇,其实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见识一下浙江卫所官兵的战力,看看是不是真的如同传闻中那般不堪。

    黄源昌没想到这位仁兄这么耿直,心想你又不能上阵杀敌,留下来不是添乱嘛,但嘴里却不好多说,应承了几句,最后只能叮嘱:“大人一介书生,切勿意气用事,上了战场还是坐镇中军,以自保为第一要务吧。”

    于铖早就看出这位钦差大臣喜欢惹事儿的本质,是以劝也不劝,直接找了三十个善射的弟兄配好弓弩,把护卫队改成了亲兵的配置,这样就可以预防突发状况了。

    ***************************************

    大军行动迟缓,人人都害怕面对凶悍的倭寇,若不是黄源昌赶羊似的一遍遍催促,只怕是比乌龟爬也快不了多少。

    杨素看着黄源昌再一次派出传令兵,便叹了口气:“黄大人,两年前你是如何动员这帮人主动出击的,你瞧这行军速度。”

    黄源昌看了一眼杨素骑着的青霜马,心道这位大人一定是体会惯了风驰电掣的感觉,才会如此焦急,他沉吟片刻才开口说道:“两年前,部队的主力是台州水师,杨大人是南方人,听说过台州惨剧吧。”

    杨素点了点头:“确实听说过,入了翰林之后,也读到过一些资料,但都是冰冷的文字,所以知道的不甚详细。”

    “唉,那个时候的台州兵可真的是悍不畏死啊。”黄源昌看着远处,陷入了回忆,“倭寇台州周边肆虐,将当地的官衙和民居全部焚毁,将里面的财物全部席卷一空,想来您也读到过这些,但这不是最骇人听闻的。”

    说到这里,他深吸了一口气:“最没有人性的是,那群倭寇竟然下注赌孕妇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下注之后,就将孕妇肚子剖开验证结果,地上还未成形的胚胎尸骨堆积的像坟头一样高,这些可都是本官亲眼目睹的。”

    杨素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马缰,连带着青霜发出了一声嘶鸣,有些不解地回头看着主人,这才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是太激动了。

    眼看着海宁逐渐近了,想到那些屠村的传闻,甚至联想到后世的那场邪恶的入侵战争,杨素深吸了口气,喃喃自语:“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那个可恶的未来,海禁…海禁…”

    黄源昌听不清楚他嘴里在念叨着什么,但是他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空气的凝重,粘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空气中似乎传来了焦臭味。

    果然有一名亲兵快速冲了过来,喘着粗气:“将军,斥候来报,在前面的李西村插着八幡大菩萨旗,但是村内寂静无声,倭寇似乎是已经转移了。”

    八幡神的起源据说来自彦火火出见尊,一般被当作来源于应神天皇、比売神、神功皇后这三神,倭寇们做事凶残邪恶,无论如何也要扯个虎皮。

    “似乎?斥候是干什么吃的,你跟老子说似乎?叫他们再去探!”黄源昌立即炸了毛,“现在已经进入了划定的作战区域,每一步都得走的扎扎实实,别跟老子说这些没用的。”

    那亲兵嗫嚅着说道:“将军,其实是没有再探的必要了,李西村已经被烧成了灰烬了。”

    杨素眼中寒光一闪而过,将于铖招到身边:“你们内卫有监察百官之责,是不是偶尔会在木片上作画,记录下被监视之人的一举一动?”

    “杨大人,您…”于铖不知道杨素到底想干什么,但此乃机密要闻,只能搪塞过去,“这种事情,实在是…”

    “你不用支支吾吾,皇上曾经用那些小木片往本官身上砸过。”杨素步步紧逼,“你跟本官说实话,这次随你一起出来的,有没有善于快速作画的弟兄,要他进李西村把所见如实画下来,本官要让这些内容见报。”

    杨素之所以会想到用这种方式记录这些倭寇侵略的证据,还是受到了二战时期那些记者在战俘营拍的照片的歧视,毕竟画面的冲击,要远远比冰冷的文字更有说服力。

    于铖一听是这种事情,便决定承担风险,他咬了咬牙答应下来,准备回头招呼人进村,却没想到被杨素再一次拉住:“本官也要一同进村,你们随本官一起来吧。”

    黄源昌早就注意到二人的对话,他已经领教过了这位钦差大人的固执,知道劝说没用,便干脆带上亲兵和他一起往李西村去,一行二百多人冲了出来。

    村庄内已经尽是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味以及尸体烧焦的臭味,最引人注目的,是插在村子中央的几面八幡菩萨旗。

    没面旗帜的旗杆上都反绑着一名汉人女子,她们的肢体扭曲地不成样子,这等惨状让人看了不禁机灵灵打了个冷战,旗杆插入地面很深,竟然成了这些女子的处刑柱。

    黄源昌的心肠早就百炼成钢,但是看了这样的场面,仍然恨得咬牙切齿,他看那几名内卫都已经作好了画,便招了招手让亲兵过来:“把这些女子解下来,埋到李西村的墓地,然后把这些旗帜烧掉。”

    官兵们领了命令立即开始行动,他们把大旗砍刀,然后将那些女子的尸体运往李西村宗祠后的坟地,然而…

    “将军,这里的坟地都被刨开了,尸骨全都露在了外面!”一名亲兵喘着粗气,脸上因为愤怒挣得通红,“墓地内的衣物,器皿全都被洗劫一空了。”

    杨素眉头一跳,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其余的人也都紧随其后,没行多远,果然看见了一排排倒地的石制或者木制的墓碑,白骨生生堆积在一起,竟然没有幸免的坟墓。

    目前堆积着大量的汉人青壮的尸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手指处都沾染着大量泥土,还遗留着大量干涸的血液。

    原来这群倭寇将当地的手无寸铁的青壮劳力全部驱赶到坟地,让他们亲手把自己祖宗的坟墓挖开,为的就是把坟墓里面的随葬品搜刮一空。

    汉人最重衣冠,祖坟、宗祠这些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黄源昌看着眼前的景象,拳头紧紧握住,几欲把手指捏断在掌心里。

    他清楚哀兵必胜的道理,心里虽然对利用这些死者鼓舞士气的做法有些愧疚,但还是深深吸了口气:“传我的命令下去,全军从李西村穿过,让那些胆小鬼看看,这群畜生到底做了什么!”

    杨素眼神冰冷地补了一句:“记得通知后军出村的时候,将李西村烧掉,我们没有时间掩埋他们,但也别让这些父老乡亲暴尸荒野了。”

    李西村之后,杨素逢村必入,不出所料的是,倭寇果然一个活口都没留下,内卫们也将他们的暴行全部绘制成了图画。

    随着路过的村庄越来越多,杨素和黄源昌能明显感觉到部队的氛围在变化,士兵们在变得沉默,行进速度也在加快,虽然是悲伤的堆积,但士气确实提高到了极致,民族的仇恨在鼓舞着他们。

    终于,斥候的报告出现了变化:“将军,前方探查到正在四处活动的倭寇军,他们也已经发现了我们,已经在列阵准备了。”

    “我军人数多达四千人,想要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看来这是一场遭遇战了。”黄源昌严肃地点了点头:“地形怎么样?”

    斥候立即恭声答到:“大平原!倭寇军没有弓箭,似乎对我有利!”

    黄源昌点了点头,挥手让斥候下去,轻轻捋着额头:“倭寇军虽有短铳之利,但是在射程上仍然不如弓箭,而且说句实话,那些小鸟枪,不是近战根本就没有威力。”

    杨素虽然在大战略上比较有自信,但是真正打起仗来需要的排兵布阵,他还是很心虚的,便不开口,做聆听状。

    “咱们人数占优,地形和装备也配套,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黄源昌见杨素不说话,便接着说出心中计划,“咱们可以用弓箭掩护,逼迫对方发起冲锋,咱们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转攻为守之后,没有不胜的道理。”

    杨素对这个计划自然跳不出任何毛病,便点头同意,于是黄源昌也不召开作战会议,非常独裁地让亲兵直接给各部传令,部队开始小心翼翼地挺近。

    终于,就算是以杨素的目力也能看清远处迎风招展的八幡菩萨旗了,黄源昌深吸了口气,令旗一挥,于是部队中扛旗的军士立即活跃起来,好几面绣着“华”的大旗在部队中穿梭。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在古代更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在记录战功时,能够砍翻对方军旗的,往往比大量杀敌的功劳都大。

    趁着官军布阵,黄源昌和杨素策马冲到部队的前沿,他目测了一下两边的距离,立即传令放箭,于是一阵箭雨便“咻”地一声飞出,在地面上投下了铺天盖地的阴影。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射出去的弓箭似乎绵软无力,轻飘飘地没飞出多远就落了地。

    杨素微微一愣,一把抢过一名内卫的弩箭来,发现这箭用料扎实,重量正好,因为江南富庶,军备竟然也是一等一的,他心中的疑惑更加严重了。

    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于铖靠了过来:“杨大人,咱们这些箭也是从杭州武库取的,和那些官兵用的一样,所以这一阵箭雨射不到,不是军备的问题。”

    杨素见他神神秘秘的样子,便知道他知道答案,便开口问道:“你知道那些射出去的箭绵软无力的原因?”

    “问题不在军备上,那就只有可能在人的身上了。”于铖扫了一眼那边的卫所官军,“杨大人,这些卫所兵每人发了十只箭,就算是我们这些训练有素地内卫,想要尽全力射出十只,都是很困难的。”

    说到这里,他努了努嘴:“您看看那边,这不过才两轮箭雨,那些兵老爷们的手臂都有些抬不起来了,我敢打包票,卸下他们的盔甲一看,肯定有很多人的手臂都已经肿了。”

    杨素恨得牙痒痒,虽然士气提升上来了,但是毕竟平时训练出工不出力,这个时候拉出来溜溜,哪里有马,一个个地全成了骡子。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说好听了是民兵,说穿了就是农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将领,啧啧…

    杨素叹了口气,发现自己带来的内卫中的三十名弓弩手也发不上力,因为虽然机械远比人力可靠,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使用抛射战术时,弩的射程不足又成为了其短板。

    这两轮箭雨没给倭寇造成任何伤害,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凶性,他们果然如同黄源昌所预料的那样,在倭将的带领下,发起了冲锋。

    杨素紧皱着眉头,跑到黄源昌身边:“将军,卫所官军疏于训练,体力有限,咱们还是把敌人放近了点儿再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