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柱国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 两败俱伤

    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

    袁锦江把“建立储嗣,崇严国本”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报养恩母求去疏》的两个核心论点,杨素就算是舌灿莲花,也反驳不得,是以他只能打打游击,希望通过别的方式化解此次危机。

    首要的,他得先平息光熹的怒火:“皇上,其实这奏疏不过是满篇的胡言乱语而已。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善业成熟而生善趣,人天生即存善良之秉性,稚童无知,父母若施以合适的关心与教育,怎么可能会出现‘不孝’的情况呢!”

    光熹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朕知道你想帮朕消气,但也不必如此强词夺理。孝乃五伦之首,就你这番言论传扬出去,那些疯狗的奏疏能把你埋了。”

    杨素干笑一声,有些无奈。其实他说的都是心里话,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他认为,父子关系应该要尽量达到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随着法律的触角伸入家庭,传统家庭道德也正在被逐渐量化取代。

    他叹了口气,轻声说道:“皇上,刚才说到了‘臣,事君者也’,却忘了与‘臣’连在一起的,还有‘子’这个字。袁大人误信谗言,风闻弹劾,也是出于一片孝心,‘臣子’二字,他还是做到了一半的,应该可以…”

    光熹一听杨素要帮袁锦江洗白,立即挥手打断:“不过是个沽名钓誉的真小人而已!满朝文武何其多,偏偏只有他一人做这种事情,你的意思是诸位大臣都做到‘臣’,而没做到‘子’,和这个袁锦江一样,‘臣子’二字只做了一半?”

    杨素没想打自己试探性的求情惹来这么大的反弹,只能接着光熹的话头说:“他确实有妄议宫闱以搏出位之嫌,但皇上富有四海之内,仁德之名传扬于天下,若就这么处死他,岂不是圣名有亏?”

    光熹叹了口气,他扫了一眼坤宁宫,说道:“杨卿,你看看这坤宁宫,放眼望去装饰摆设不过十件,御书房和东暖阁你也是去过的,比这里还要少。像朕这样节俭勤政,都要被袁锦江这种人拿来利用寻求名声,若不重处他,朕将来必受这些沽名钓誉之徒的困扰!”

    杨素知道光熹同志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是午门外百官就那么跪着,砍了一个袁锦江事小,国家中枢停摆事大,因此他见拍马屁不成,只能脑筋急转,另找出路。

    他沉思片刻,低声说道:“皇上既然知道袁锦江的目的,为什么还要处死他落入他的陷阱呢,这不是帮他成全了直谏之臣的名声,更是做低了您包容天下的气度。处死他只会适得其反,那些沽名钓誉之徒便会如闻到了猎物的鬓狗一般一拥而上,皇上总不能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吧。若如此做,您将被冠以嗜杀之名,遗臭万年了!”

    杨素作为叶一清的学生身份特殊,现在可以说是文官代表,他如此说话就是在提点光熹。意思很简单,文官之中不怕死的多了去了,光熹同志最好把袁锦江当个屁给放了,不然您老就不用消停了。

    也不知光熹听没听出杨素的话外音,他面色不变,盯着杨素看了良久,说:“朕可以不杀袁锦江,但是必须要消除奏疏的影响。杨卿,你应该明白朕的意思吧!”

    杨素心头一松,他从看到光熹廷杖两个青年言官时就感觉到,光熹虽然生气,但是尚未昏了头脑,给双方都留了斡旋的空间。现在大家各退一步,光熹不杀袁锦江,言官们不提奏疏,还是能维持从前的一团和气,至少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崇严国本疏》虽然是通过内阁这个正式途径递上去的,必然会有留档,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只要内阁两位大佬步调一致,几乎可以消弭其影响,零星的那么一两个不识趣的,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报养恩母求去疏》则是以文章的形式通过内卫们递到皇上手里,更是天知地知,杨素知光熹知。

    对光熹和杨素来说,最重要的是封住袁锦江的口,只要他别再胡说八道,要不要他的小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素想通这些,立即说道:“袁大人已经完成‘求去书’,微臣以为,皇上便顺了他的意,让他还乡好了。微臣同为叶大学士学生,愿意前去宣旨,同时也好与他叙叙话。”

    光熹听杨素说的含蓄,心中有点儿好笑,只能用手指无奈地点了点他,配合着说道:“随你了,既然你这么有心,便替朕来磨墨好了。”

    他说完这话,就大声叫门外的李贤准备笔墨,要亲笔拟今日的第三道中旨,杨素慌忙从地上爬起来,就要上去磨墨,却被光熹挥手拦下,指着他脏兮兮的衣服说:“算啦,你还是别过来了。”

    杨素的外衫今日受尽了苦,先是给李正拿去垫了膝盖,又被光熹弄了一身的墨点,答对时更是被冷汗沾湿,和叫花子穿的也差不多了。他苦笑一声,心里嘀咕着:“不是说君无戏言吗?”就又回去跪着了。

    大臣的辞表以及皇上的回复大多是要通过内阁的,只有对那种皇上必须要说掏心窝子的话挽留的大臣,旨意才会以中旨的形式发出,而用中旨同意大臣辞官的,更是今天头一回。

    光熹没有经验,遣词造句了好久才敢下笔,写写停停竟然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才磨出个百十字的旨意。他反复看了几遍,这才微微点头。又取下一块儿龙佩,让李贤并着圣旨一起交给杨素。

    他对杨素叮嘱道:“赦免的事情不宜再拟新旨,你取了这块龙佩交给沈林,沈林就会听你的话行事了,事了之后他会把玉佩送回朕这里。朕一夜未眠,已经很累了,你去吧,一定把事情办好了!”

    说完这话,光熹便对杨素点了点头,起身回了后殿,张皇后也没再看杨素一眼,踱到了偏殿,去找舞阳和叶紫萱交代一番,便也到后殿伺候光熹去了。

    杨素在李贤的引领下快步走出坤宁宫,此时天上阴云密布,正下着小雨,雨水滴在杨素身上,让他觉得一冷。李贤轻声问道:“杨大人,要不要帮您准备一把伞?”

    杨素摇了摇头:“算了吧,时间紧迫,一会儿骑马往内卫镇抚司衙门赶,还是要淋湿的。李公公,今日真的是谢谢您了,若不是您的帮助,满朝文武还不知道要在雨中跪到什么时候。”

    李贤连连摆手,两人就没再多说废话,加快脚步一路奔向午门。杨素刚一露面,众大臣的目光全都刷拉一下聚在他的身上,赫然看见杨素怀揣圣旨,也不知是好是坏。

    杨素快步走到内阁两位大佬身前,矮下身子说:“二位大学士,下官已经尽力,虽然没能保住袁大人的官位,但还是劝说皇上收回了杀他的旨意。今日满朝文武在午门前跪谏已经耗尽了体力,万万不能再淋雨了,还请两位劝说他们回府修整再赶去衙门办差,后面的事情就交给下官处理吧!”

    李正刚要开口,却被叶一清插话打断:“杨素,紫萱怎么样?怎么还留在宫里?”

    杨素这才想起还没交代叶紫萱的事情,赶紧出言解释:“老师无须担心,叶小姐深得皇后娘娘喜爱,此时应该正在宫内给公主授课。”

    叶一清这才松了口气,缓缓将李正搀扶起来,然后一齐大喊袁锦江已经获救,招呼文武百官各回各家。杨素又交代两人收拢好手下,最近不要轻易上书谏言触怒皇上,便跑到承天门,跨上叶七牵来的青霜马,直奔镇抚司衙门。

    内卫掌管刑狱,有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镇抚司有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刑罚,自己的监狱便是臭名昭著的诏狱,但凡进去之后还能出来的,不是骨头硬,就是关系硬。

    由于内卫是皇上最信赖的天子亲军,地位高贵,衙门不像其他亲军衙门那样散落在京城的坊巷中,而是靠近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在千步廊西侧,毗邻五军都督府,与东侧的六部隔街相望,位于华朝核心权力机构的驻地。杨素冒着逐渐变大的雨点儿,尽量催着青霜躲着那些官吏的家人快跑。

    镇抚司衙门前校尉们严阵以待,似乎正等着什么大事,见杨素骑马冲来,全都抽出闪亮的钢刀,大喝道:“什么人,还不勒马慢行!”

    杨素飞身下马,举起手中圣旨,叫道:“本官乃是翰林院编修杨素,有圣旨传给犯官袁锦江,时间紧迫,现在立即让我进去见沈指挥使。”

    内卫们这种阵仗见的多了,不慌不忙地检查了杨素的身份,这才给他让出了一条道,由一个校尉领着他走进镇抚司衙门。此时沈林正在诏狱内和袁锦江沟通感情,见了杨素手中拿着的圣旨和玉佩微微一愣,便砸吧了下嘴,插着手站到了一边。

    袁锦江前一日刚被打了一个皮开肉绽,此时只能趴着,是以他视角不高,没能看清杨素高举着的圣旨,便开口说道:“杨大人,您怎么也进了诏狱,而且还如此狼狈?”

    杨素听了这话差点儿气吐血,心说:“兄台,瞧你那高兴的样子,不会指望着我进来陪你吧?看你现在这样撅着屁股趴着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动笔写就那般‘锦绣文章’的?”

    他这么想着,便懒得和袁锦江多说废话,公事公办地说:“袁大人,这里有皇上的圣旨,还不跪下接旨!”

    杨素打开中旨刚要念,赫然发现里面的内容除了同意袁锦江辞官,尽是一些宽慰人的话,还希望袁锦江理解云云,顾忌到光熹的面子问题,这些话他是万万念不出口的,只能皱着眉头将圣旨递到了袁锦江手中。

    趁着袁锦江读圣旨,杨素缓步踱到了沈林的身边,要将龙佩递到沈林手中,低声说:“沈大人,还请您…”

    沈林却是没接,瞄了他一眼,冷哼一声:“不杀了?”

    杨素点了点头,说:“皇上的旨意已经下了,同意了袁大人的辞官请求,所以…”

    沈林双手接过龙佩,有些气愤地说:“‘京城白莲案’当天,本官还以为你与他们有些不同,没想到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这姓袁的不该千刀万剐吗?”

    杨素这才知道沈林读过《报养恩母求去疏》,只能抿着嘴唇贴着他说:“沈大人,说句诛心的话,这袁锦江确实死有余辜。”

    沈林盯着杨素看了良久,见他目光清正,不似作伪,这才叹了口气:“罢了罢了,你们这些文官的事情本官不懂,也懒得管了,我眼不见心不烦,这便出去透透气。杨大人,你把事情处理完了,便找人来叫我吧!”

    说完这话,沈林便快步走出了牢房,还带走了其它的看守校尉,屋内此时只有杨素和袁锦江两人,显得静悄悄的。忽然袁锦江放声狂笑,杨素当然知道他在笑些什么,哪个文官得了皇上低头的诏书会不得意呢?

    袁锦江捧着手中圣旨,缓缓从地上站了起来,大声说:“杨大人,看到了吗,皇上听进了本官的话!”

    杨素忍无可忍,一股邪火蹭蹭往上窜,大喝一声:“袁!锦!江!你妄议宫闱,可知今日差点儿铸成大错?”

    袁锦江错愕地长大嘴巴看着他,良久才说:“杨素小儿,没想到你也不过是谄谀之臣!我等为人臣子,就应该框君辅国,即使是皇上…”

    杨素怎么会听他胡说八道:“你可知今日为了救你,百官跪在午门前整整五个时辰,我大华的中枢机关因为你停摆了五个时辰!你可知今日国子监的学生也因为一时冲动加入跪谏的队伍,差点儿冲撞宫城!你可知你所谓的框君辅国是在害国害民?”

    袁锦江就要开口辩驳,杨素也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你明明知道奏疏会触怒皇上,仍然写了出来,你这不是沽名钓誉?真正的谄谀之臣是你!”

    说到这里,杨素一把抢回圣旨,喝道:“这道圣旨决不能落入你这种小人手里!”

    袁锦江哪里肯容杨素抢走圣旨,上前就要拼抢,但他刚刚挨了板子身体虚弱,竟被杨素一把推倒。他气上心头,怒斥道:“你不将圣旨给我,我就没有看到皇上准我辞官,便在此不走了!”

    杨素见他耍赖,冷笑一声,喝道:“你尽管在这儿呆着,最好再弄一个奏疏出来,到时候百官罢朝,学生罢课,就是你这祸国殃民的恶贼所害!当然,你现在受士林清议追捧,就算罢了官,回去之后写写文章恐怕也能引起朝野震动吧?”

    袁锦江本来确实想辞官后接着写文章骂光熹,但他脸皮再厚,也不可能在杨素说了这种话之后还放赖,是以心中气极却无处发泄愤怒地瞪着杨素:“杨素小儿,你将百官跪谏的理由推到我的身上,却不说,有史以来因言而降死罪的,只有当今圣上!”

    杨素嗤笑一声,不屑地挥了挥手:“杀了你了吗?我怎么看你还活的好好的呢!这么跟你说吧,皇上圣名,节俭勤政,但是龙有逆鳞,凡人不可触碰!你不过一介凡人,现在已经知道逆鳞在哪,还会去触碰以致朝堂不稳吗?”

    杨素挥了挥手中圣旨,说:“我奉劝你一句,回家好好侍奉你的母亲,不要做这种遗祸千年的事情了,不然你必将遭到世世代代的唾弃!”

    说完此话,他见袁锦江怯懦地不敢说话,似乎在思考后果,便再不停留,疾步走出诏狱。

    沈林正在门外等着,看到杨素手中的圣旨有些惊讶,刚要开口相问,却没想到杨素竟然先说话了:“沈大人,圣旨已经传达到了,但是袁大人心情激动,双手颤抖,下官担心圣旨溅上血污所以将它抢救下来。”

    杨素叹了口气,贴着沈林说:“沈大人,这圣旨您并着龙佩一起送回宫吧,下官实在不放心它落入姓袁的手中。”

    沈林倒吸一口冷气,说:“杨大人,您可知这么做的风险有多大?”

    杨素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这是权衡利弊后的结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还好那袁锦江还没有彻底不要脸皮,不然皇上的差事我就算是办砸了!”

    沈林接过圣旨,默默地点点头,对杨素说:“放了姓袁的之后,我会派人盯着他。杨大人您为了皇上鞠躬尽瘁,我定不让您陷入险地。”

    杨素对自己的判断还是挺有自信的,是以无可无不可地挥了挥手,便告辞缓步走出了镇抚司。此时雨水已经变得很大,浇在杨素身上冷冰冰的。

    杨素看着天边的阴云,想道:“袁锦江挨了一顿板子,却没有掉脑袋,拍拍屁股下岗回家,说不定还能通过写文章再就业。经此一事,光熹必然认定言官就是混蛋。而言官们怎么想的呢?是会愈演愈烈,还是稍加收敛,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奇怪的群体呢?”

    这么想着,他心中似乎积攒着无处发泄的愤怒,在校尉们惊讶的目光下,仰天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