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很有料
字体: 16 + -

第239章 长平之战(上)

    公元前261年,秦国表面上还在关中地区不断地集结兵力,可实际上,这都是给赵国放的烟雾弹,因为这时候的王龁已经领大军向上党方面出发了。

    王龁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从太行道疾行,直接突袭上党,主力大军则沿着黄河西段大举东进,至野王后,分两万军守刑丘、两万守南阳、一万于武修以北之山脉驻防。且命白起军拿下缑(勾)氏与蔺地,在缑氏与荣阳方面成犄角之势布防,为的就是防止在和赵军对战之时背后遭袭。

    当这一切都布置完毕以后,王龁率主力大军与分军于上党之地整合。打算大举攻赵。

    然而上党地区的军民一看秦国军队已经攻了过来,竟然连抵抗都未有一点便举族往赵国大迁移,所以上党被秦军轻易拿下。

    赵国方面:

    赵孝成王当即命赵国大将廉颇率三十余万军前往救援上党。

    然此时上党地区已经完全被攻克。廉颇便守长平附近之工字山,并于山上山下架设多座营垒驻守,以挡秦军之攻势。

    据《中国历代战争史》不完全统计,廉颇在收容十五万上党军民以后,兵力已达四十五万上下(此十五万没什么战斗力,正规军大概只有不到两万,其他的应该都是青壮年的百姓而已)。

    秦国本次起大军攻击上党,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就是全歼赵国之有生力量,进而灭掉赵国统一天下,所以未在夺得上党以后撤军回国,而是转而北上直攻长平,力求全歼廉颇军。

    王龁过了长平关以后,直接面对廉颇,一看廉颇采取守势,也没立即进攻,而是命秦精锐斥候兵团不停袭击骚扰工字山下的赵军壁垒,主力大军却静观其变。

    廉颇见王龁主力未动,顾忌之下也没调集工字山的主力下山营救。

    然秦斥候兵团之战法酷似义渠、三胡及匈奴之法,其来去如风,骚扰不断,几日便下工字山下二垒,且杀一裨将、四尉。

    廉颇见势微有不妙,遂撤山下壁垒赵兵于工字山上,依托地利加固壁垒而防秦军。

    那王龁本打算二话不说,直接就干。可当他看到廉颇布置的防御以后,打消了这种念头。

    因为廉颇布置的营防实在是太合理了,只见赵军的大营环环相扣,毫无破绽,且借助工字山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是轻易能攻下之地。如果强硬攻山的话,弄不好最后死的就是自己。

    基于此,王龁令手下能说会骂之士于工字山下挑战,希望廉颇能和自己在野外决战。

    可廉颇知道山地作战赵军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所以根本理都不理秦军的叫嚣,来一个叫骂的便射死一个。

    这使得王龁眉头皱,遂放弃了野战的想法。

    那么现在摆在王龁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便是拖!

    于是,王龁在正对着工字山的南部高山布置了营防壁垒,因为此山的地形并没有工字山合理,因为山脉太长,使得秦军布防过于分散。

    如此,王龁只能在布置壁垒以后在左右两翼山脉布置骑兵掩护,以防廉颇最恐怖的拦腰截断突击法。

    就这样,两个老头儿谁都不进攻,就这样对峙上了。

    这一对峙就是四个月。他俩倒是乐得清闲,可秦昭王和赵孝成王哭死了。

    一方四十五万人,一方五十余万人(秦军还有白起十万人驻守南面)。之前咱也说过了,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钱粮。为了长平之战,秦昭王都开始勒紧裤腰带了,带头简餐少食,多余的粮食全给长平送过去。那就更别提国力不如秦国的赵国了。

    说实话,现在的赵国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赵孝成王这时候才知道,之前自己想和秦国单挑确实有点儿托大了。

    可战争一开便是不死不休之局,并不是那么好结束的。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不知如何是好的赵孝成王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个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

    楼昌建议,应该派使者前往秦国求和,结束这场荒唐的消耗战。可这话刚一说完,一旁的虞卿便说道:“此举不可!大王,您要知道,战争一旦开端,就不可轻易结束,只有一方失败,或者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才能结束,而现在长平双方主力都在,胜负未明,咱们去了秦国就等于向秦王示弱,从而丧失了主动权,那是对战争无益的行为。请大王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现在的秦王是想全歼咱们赵军呢还是结束战争呢?”

    赵孝成王听罢皱眉,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才道:“恩~秦国国力强于我赵国,我要是秦王必定会以全歼赵军为目的。”

    虞卿点了点头,“这就对了,所以秦王是一定不会答应咱们求和的,我看,咱们不如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前去各国求援。现在秦国绝大部分的士兵都在长平,如果这时候各路诸侯前来支援,秦军必败无疑!可如果大王派遣使者前去秦国求和就坏了,因为现在各国使者都在秦国“外事办”,准备庆贺秦国的胜利,如果这时候咱们前去求和,各个国家就会觉得您怂了,并判定赵国现在外强中干,以后也不会再来援助咱们了,等到那时候便一切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