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战前对比
长平之战,秦国vs赵国。
战前对比:
一、国力以及粮草后勤。
秦占有今陕西、四川全部土地,山西、河南、湖北、甘肃部分土地。拥有完善的法家制度,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能征惯战之将数以百计。粮草可支撑十万大军连续作战五年而不绝。
赵则拥有如今之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部分土地,具体政治制度史无详细记载,可从赵孝成王及长平之战的结果来分析,粮草大概可保十万大军征战将近四年左右。
所以,按当时天下形势来算,秦国国力为s,赵国国力为a。
二、兵力以及兵种之对比。
秦之具体兵力实际上史无记载,到底是多少众说纷纭,有说六十五万的,有说五十万左右的,还有说十来万的。但从钱穆等史学家,以及多位草根史学家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其兵力应该多于赵军,所以笔者说秦国前期的兵力应该在30-40万之间,加上最后阶段白起军队加进来的总和应该能达到五十余万。
兵种则有铁鹰锐士、锐士、战车兵、普通步兵,以及弓弩手、床弩手若干。
赵国方面,兵力为三十余万,兵种有胡刀骑士、边民突骑、步兵、弓弩手若干,以及上党军民十多万,总兵力为四十五万。
所以两国战力为秦s+,赵s。
三、统帅全军之将领。
秦为宿将王龁,拥有绝对的野战经验,且不乏斗狠之能。所以,统帅能力为90左右,进攻组织能力大概在80左右。
赵为宿将廉颇,如今之廉颇具体年岁多无可考,可据公元前244年廉颇为七旬之说法推算,如今之廉颇应在52上下。廉颇的组织进攻能力可位列战国三甲,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局观也越来越宏大,统帅能力亦随之增长。所以,廉颇之统帅能力大概在88左右,组织进攻能力则高达95。
四、幕后总指挥(秦昭王vs赵孝成王)。
秦昭王,敢于用人和决断,且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其人虽卑鄙无耻,可一切决定都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发展,不失为一代明君。
赵孝成王乃年轻有为之君,励志振奋赵国,打击秦国。可此人太过年轻,阅历尚浅,虽有宏图之志,但锋芒毕露,且容易相信他人,不“深”知何人可用,何人不可用。
故,秦昭王的智谋水平为85上下,政治水平则在90以上。赵惠文王之智谋与政治皆为70左右。
五、两军地形适应能力。
上党与长平大部地区皆为山地,其由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太谷山脉及中条山脉汇聚而成之高台山地,只有上党与长平附近小段地区路途稍平,可容骑兵作战。外加赵军乃是本土作战,所以占据了地势最好的工字山(长平关以北,壶关以南)。此山为天然的防守山脉,前段放置三十万人,后端设十万人可将此山脉守得固若金汤。以此弥补了骑兵在山地作战的劣势。
所以,地形上,秦军适应能力为a,赵军适应能力为a+。
战前对比:
一、国力以及粮草后勤。
秦占有今陕西、四川全部土地,山西、河南、湖北、甘肃部分土地。拥有完善的法家制度,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能征惯战之将数以百计。粮草可支撑十万大军连续作战五年而不绝。
赵则拥有如今之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部分土地,具体政治制度史无详细记载,可从赵孝成王及长平之战的结果来分析,粮草大概可保十万大军征战将近四年左右。
所以,按当时天下形势来算,秦国国力为s,赵国国力为a。
二、兵力以及兵种之对比。
秦之具体兵力实际上史无记载,到底是多少众说纷纭,有说六十五万的,有说五十万左右的,还有说十来万的。但从钱穆等史学家,以及多位草根史学家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其兵力应该多于赵军,所以笔者说秦国前期的兵力应该在30-40万之间,加上最后阶段白起军队加进来的总和应该能达到五十余万。
兵种则有铁鹰锐士、锐士、战车兵、普通步兵,以及弓弩手、床弩手若干。
赵国方面,兵力为三十余万,兵种有胡刀骑士、边民突骑、步兵、弓弩手若干,以及上党军民十多万,总兵力为四十五万。
所以两国战力为秦s+,赵s。
三、统帅全军之将领。
秦为宿将王龁,拥有绝对的野战经验,且不乏斗狠之能。所以,统帅能力为90左右,进攻组织能力大概在80左右。
赵为宿将廉颇,如今之廉颇具体年岁多无可考,可据公元前244年廉颇为七旬之说法推算,如今之廉颇应在52上下。廉颇的组织进攻能力可位列战国三甲,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局观也越来越宏大,统帅能力亦随之增长。所以,廉颇之统帅能力大概在88左右,组织进攻能力则高达95。
四、幕后总指挥(秦昭王vs赵孝成王)。
秦昭王,敢于用人和决断,且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其人虽卑鄙无耻,可一切决定都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发展,不失为一代明君。
赵孝成王乃年轻有为之君,励志振奋赵国,打击秦国。可此人太过年轻,阅历尚浅,虽有宏图之志,但锋芒毕露,且容易相信他人,不“深”知何人可用,何人不可用。
故,秦昭王的智谋水平为85上下,政治水平则在90以上。赵惠文王之智谋与政治皆为70左右。
五、两军地形适应能力。
上党与长平大部地区皆为山地,其由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太谷山脉及中条山脉汇聚而成之高台山地,只有上党与长平附近小段地区路途稍平,可容骑兵作战。外加赵军乃是本土作战,所以占据了地势最好的工字山(长平关以北,壶关以南)。此山为天然的防守山脉,前段放置三十万人,后端设十万人可将此山脉守得固若金汤。以此弥补了骑兵在山地作战的劣势。
所以,地形上,秦军适应能力为a,赵军适应能力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