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末当皇帝
字体: 16 + -

第138章 集资

    台下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台上,王延兴也在送客了。

    等王延兴陪着朱思远下了台去,徐武再次上台对众人说:“刚才这位朱道长的话,大家都听到了。这南洋之地,确实是有诸多某等可以作为之处……”

    “而且,不瞒诸位,就在第一与这位道长详谈之后,刺史便派人前往詹郡、雷郡二地调查,这石蜜和棉花的买卖。”

    “结果,如何,便让前往调查的胡校尉来给大家做个汇报!”

    说话间,一名穿着扬波军校尉服侍的军士应声而出,站到台前,横胸一礼,开始大声说道:“某叫胡茂,受刺史之命,前往南洋一探究竟。目前已经对詹郡和雷郡二地完成了探查,现奉命将探查内容,向诸位通报。”

    “詹郡,所产的棉花,与中原所产的木棉不同,其树高不过五、六尺,杆茎纤细,所产的棉花,纤维较长,可以用来纺纱织布。”

    说话间,胡茂从一旁的地面上提起一个袋子,从中拿出几朵棉花和一扎棉线,还有一块剪下来的棉布,展示了一下,然后交给一个小奴婢,让他给下面的一众家主传看。

    这些人中,大多没见过棉花和棉线,却有不少见过这棉布。

    棉布也分等级,上好的细棉布,一匹的价格在三贯以上,粗棉布,也要八百钱一匹!这价格,可是比丝绸还要贵啊!

    只是泉郡之海商,即便是采购棉布到越郡去售卖,也是在闽城进货,却是不知道,这棉布在詹郡价值几何。

    “这些东西,都是从詹郡的黎人手上换得的,黎人不用铜钱,不知冶炼,也粗于耕种,许多黎人村寨,便以此和汉人交换他们所需的盐巴、铁器和粮食!”

    无论是冶铁和煮盐,都是要综合资源和技术才能以合理的代价来获得的,汉人自夏商周时期,便开始冶炼青铜,到秦汉才逐步掌握钢铁的冶炼,那是上千年的发展,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的结果。

    而其他少数民族就没这个条件了。即便是在泉郡,闽越遗民也需要跟汉人交换,更何况是居于海岛之上的黎人了。

    自己无法生产,生活中,又是必须品,交换起来,肯定就很吃亏了。

    在闽城买,要两千多钱一匹的棉布,在黎族村寨,会值几斤铁?几斤盐巴?

    想来,去那里做交易的汉民,赚得鼻血都流出来了吧!

    一边听着,一边就展开了联想:如果,泉郡人组团去换呢?泉郡有的是铁,盐也不少啊!

    “但是!黎民不善种植,他们所获的棉花,全靠野外采摘,所以,哪怕是整个詹郡,能产出的棉布也不会太多……”

    这又有一个重要信息出来了:这所产的为数不多的棉布,只怕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吧!

    就比如这位泉郡刺史手中就握着铁器、精制海盐、新茶、琉璃等独门赚钱的门路,会分享给别人吗?

    泉郡诸家想去詹郡分一杯羹,用嘴巴跟他们讲道理怕是不会答应,不过,用火器的话,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吧……

    众人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这生意,还得指望扬波军开路了。

    “所以,深入黎区,和黎民换去棉布,促进黎民多产棉布,都是某等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某等却可以学了这棉花种植、去籽、纺纱和织布的法子,到泉郡来生产!”

    ……这也可以吗?

    胡茂一条一条地将詹郡棉花的事情说完,接下来,开始说雷郡的甘蔗和石蜜。

    从雷郡运甘蔗到外地卖,那自然没什么赚头,加工成石蜜就不同了。一升石蜜在雷郡售价十钱,到闽城售价便是二十钱;到了越郡,便需四十钱。

    若是朱道长的秘法可以成功,那么,自己制出来的石蜜,所花费用每升只需三文钱,而且产量会提高五成!

    雷郡甘蔗产量很大,倒是不必想棉花那样担心没原料;再加上石蜜的利润也不如棉布暴利,制售石蜜的法子,倒是可以比较和平的方式进行。

    至于更远的交郡,胡茂坦言明年才会去,便不再多说……

    听老道士胡吹法螺,就跟听故事一般,听完胡茂的这番叙说,台下众人心里,慢慢地有了底。纷纷开始盘算如果投入、产出和利润的关系了。

    这时,徐武再次上了台来:“诸位应该对南洋的财富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不过,要获取这笔财富,却是不易啊!第一!便是这航路上的海盗!”

    从泉郡出海,主要是两条航线,一条是往北去往越郡,另一条是往南去往闽城。去往越郡的海路被张武定控制了之后,一路上的海盗不是被灭了,就是被他吞并了;当张武定也完蛋了之后,扬波军接手了在这一段海岸的巡逻,暂时是没有了有威胁的海盗;

    可往南的海路却是不同,海盗依旧多如牛毛。尤其是珠江口。小岛又多,商船过境时,冷不丁就窜出几艘海盗船来。

    要荡平这些海盗,所需的花费,自然少不了的!

    其次,便是要对付利益的既得群体。如果他们识相,那好说,如果不识相,也得武夫开路,这自然,也是费用不菲。

    另外,现在的货源都太小了,需要投入建设,也是一个大难点。

    “然而,易也好,不易也好!刺史都决心为了福建、为了泉郡,将这利益取在手中!”徐武目光扫视四周,然后才缓缓地说道,

    “十万贯!便是刺史为取这利的第一期的投入!”

    十万贯?没有事先得到这个数字的众人,惊掉了下巴。这……这是多少钱?

    要知道,在大唐的版图之内,福建可是个穷地方!便是以福建五郡的赋税加一起,也要攒上好几年啊!

    王延兴这几年到底发了多大的财,能出得起十万贯了?

    不过,转念一想,若是计算剿灭海盗和平衡既得利益群体所需的费用,却又需要这么多钱!

    待下面的惊疑稍定,徐武便开口继续说道:“若是,有哪个家族,愿意和刺史一起去南洋谋这个利的,便可出资加入到刺史筹建的这个南洋投资合作公社中来,一起出一份力,到时候有收益了,便按比例分成!”

    啊……除了事先知道消息的几家,众人又是一阵惊呼,对比刺史的十万贯,这一众小家族,便是倾家荡产也不过能拿出几千贯啊!那能占多少比重,分多少利?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突然冒了出来:“某杜家,家小业小,愿意出资两千贯,希望刺史能够接纳!”众人循声看去,却一个老婆子……

    原来是龙寿村的杜家!此前,泉郡可没人知道在那山的那边还有个地方叫龙寿村,更不会在乎,龙寿村的那个家族是姓龙还是姓蛇。可现在不同了,大家都知晓了。龙寿村杜家可是最早与刺史王延兴合作的家族。每年都能从小溪场的茶场收益中分到不菲的收益呢!

    三个儿子也是极有出息,一个在茶场掌事,两个在扬波军中任职。这一两年,家财暴涨,令人羡慕嫉妒恨。

    可就算这样,要他家拿出两千贯,怕也是将压箱底的钱都拿出来了吧!

    徐武却不理会下面的这种猜疑之心,响亮地道了一声欢迎!而在原先挂地图的位置,换上了另一个木板,上面画了十横十列的一百个小格子。

    杜老太太一报价,立即就有人取了一个两个格子大小的板子,在上面写上龙寿村杜家的字样,挂了上去,

    杜家老太太才说完,苏文合接着起身朗声说道:“某苏家也希望能出资两千贯,万望刺史不要推脱……”

    这苏家也是要孤注一掷了吗?作为泉郡众多小家族之一,苏家并不在有钱的之列。

    两千贯,怕是要连祖房都卖掉才能凑齐吧……

    不过,有心人很快想到了,他们此前便加入到了由王延兴组织的航运合作社之中,难道,他在这个合作社里,半年就赚了这么多钱?

    徐武还是一般,道过欢迎之后,也是挂上了一个两个格子大小的牌子。

    紧接着,又一人出声了:“孟家,愿出资五千贯!请刺史接纳!”

    孟家……在这半年里,孟家可是泉郡的焦点啊!

    一个孟咸,主动跟随王延兴,为其出谋划策,到了今日,在扬波军中得任参军!

    另一个孟通,破家而出,倾其所有助王延兴建水营,现在扬波军中任都尉;

    但最让人觉得神奇的,还是家主孟有财,那是修炼乌龟神功到了逆天的程度,可是当真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不过,他的忍让也换来了回报。尽管扬波军有几十艘缴获的百石、两百石的,可以用来运货的海船,却尽数拿去捕鱼,而小溪场所产出的铁器、茶叶、琉璃等物,都由孟家转手出售。

    孟家从中获利之巨,不知道羡煞多少人啊……

    只是,要拉平孟通破家的损失,怕是万贯都打不住,那也不是一两年能实现的。这是得是失,还真不好说……

    孟有财方落座,马上,又有人起身来宣告自己家族即将出资的决定了出资的额度。毫无例外的,都是曾经在王延兴那里得了利的。

    “肯定是被迫的!”林有心恨恨地对一侧的章之源说道,“某都可以猜得到,如果这些家族不主动出资,王延兴定然会对这些家族苛严相待!”

    章之源点了点头,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些人明显都是托!演技如此之差,谁若是相信了,那谁就是笨蛋!

    就在此时,与林有心仅隔了一个空座位的黄滔突然站起身来:“某黄家,出资一万贯!不知刺史是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