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末当皇帝
字体: 16 + -

第137章 双簧

    王延兴却是没想到,朱思远一露面,台下居然一片惊讶!

    竟然又是个道士?!台下一众大小家主有些坐不住了:都说王延兴之所以会那么多秘法,都是一个姓吕的道士传下来的结果。

    现在还在王延兴所建的小溪场内潜修。甚是厉害!

    不过高人轻易不露一面,许多人只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却没见过真人。

    现在竟然又来一个道士来帮他?

    这……这是道家要兴王家?李唐得国两百八十年,可不就是受道家的庇佑吗?

    突如其来的骚动,瞬间波及了整个大厅,不过,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连忙又按捺住心中的疑惑,大厅之内,顷刻又安静了下来。

    一动一静的变化,都落在老骗子眼中,久经骗场的他,知道这场面很是有利于自己的表演,心里大大地觉得满意。他微若不查地点点头,不动声色地站在台上。

    王延兴没时间细想台下这些人这般反应是为何,心里暗道,不会是有人识破了老骗子的身份吧!不过,看台下众人的脸上,一脸认真,倒像是被老骗子的装模作样唬住了一般。

    算了,还是按剧本走吧!他的台词很少,第一句是:“敢问道长:仙乡何处?”

    “出家之人,苍天为庐、大地为塌,落脚之处,便是安身之所,了无牵挂,云游四海!”老骗子一字一句,慢慢说道。

    “道长不以远游之苦为意,延兴佩服!不知此次远游南方,走了多长时间啊!”

    朱思远却不回答,只伸出四个手指头。

    “四个月?”王延兴问道。

    老骗子摇了摇头。

    “四年?”王延兴愈发惊疑了。

    老骗子还是摇头。

    “四十年?”王延兴惊呼道!

    这么久?台下也是一阵动容。如果他能在南洋游历四十年,那是有足够底气说熟知南洋风土了。

    只是,他怎么可能去了四十年?四十天还差不多。

    朱思远这次,却是笑而不语:一副高人的做派。

    “远行四十年,那道长最远可曾到过何处呢?”王延兴一脸崇敬地问道。

    “说来惭愧,贫道本是想走海路前往天竺,去看看老子西行所达之所。谁知,船只遇到风暴,偏离了方向,最后,却是到了渤泥国!”

    渤泥国就是后世的印尼,以唐代的地理观看来,就算不如天竺遥远,也是属于遥不可及的级别了。

    “那渤泥国,可有何物产十分奇特呢?道长可否为延兴解惑?”

    朱思远听闻,略一思索,做回忆状,稍许才说道:“那渤泥国嘛,一年到头都是十分炎热,草木繁盛,比泉郡更甚;若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有一地出产火油!漆黑如墨,沾与竹木之上,便可以明火点着,火如松脂,明亮倒是明亮,就是烟尘甚重!”

    这火油,自然就是石油,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油田,在后世都是很有名的重要的油田。而后世这片油田之所以被发现,起因就是,有人发现了有石油的自流井。

    只是,朱思远又没当真去过渤泥国,哪能见过火油?不过是王延兴教的说辞罢了!

    除了这里的石油,王延兴还告诉他,说到占城的时候,就要说占城稻、说到交郡的时候,要说石炭,说到雷郡的时候,要说甘蔗,说到詹郡的时候,要说棉花……

    而老骗子在说话之前的做出来的回忆的样子,自然不是在回忆子虚乌有的渤泥国之行,而是在小心着,别说错了,要是穿了帮,这高人就要被乱棒打出去了……

    还好,这第一个没有说错,王延兴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这渤泥国也太远了点,道长能不能说一个近一点的地方呀!”

    “若说近一点,那便是占城了!刺史可知林邑国?”朱思远又是略一思索,“这占城,便是林邑国的国都,距离交郡,约莫两千里,比起渤泥国,算是近的了……”

    “离交郡还有两千里……这也不太近啊!”王延兴故作惊讶道。

    事实上,两千里这个数字,本身就是王延兴按照回忆估计的。

    “呵呵,南洋虽大,比起大唐全域来,却是远远地有所不如,刺史可知,大唐疆域,从陇右道最西面的葱岭到河北道东面的安东都护府有多远?”

    “延兴不知,愿闻其详!”

    “便是是学那飞鸟,那也是真正的万里之遥啊!”朱思远语重心长地说道,“和大唐比起来,南洋,不过撮尔一隅罢了!”

    “道长所言极是!”王延兴连忙受教地点头称是,当然,这一万里的距离,也是王延兴根据天朝东西距离五千多公里大概估计的直线距离,若是按路程来算,那两万里都不止了!

    “不过,占城虽远,其物产也是颇有令人称道之处!”

    “道长说的可是占城稻?”在泉郡知道占城稻的人可不少,王延兴倒是不用继续装傻了。

    “然也!刺史可知,此稻从播种到长成所需时日?不过八九十天耳!比平常的水稻,少了三成!如此,一年便可两熟甚至三熟!而此稻的产量比平常水稻却还要高上几分!偏偏,这般水稻,所需用水还要更少!贫道在林邑国游历多年,从未有闻饥荒,便是此稻之功啊!”朱思远深深地一叹,就仿佛,他当真在占城住过很久一样。

    “那若是能将此稻引入泉郡,泉郡岂不成天下富庶之地啊!”王延兴激动地说道。

    这些话当然都是说给下面各个家长听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听过占城稻,甚至还有人曾经试种过,只是,天底下,哪里有当真这般完美的作物?所谓的占城稻,就是早稻。

    实事求是地说,早稻单季的亩产其实是低于晚稻的,而且产出的稻米的品质,也要差一些。只是早稻生长期确实很短,引入泉郡,也是可以做到一年两熟。这才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然而,越是高产的作物,就越是消耗地力,如果不补充施肥,便是拿了更加高产的玉米去种,也是不可能有很高收成的。所以,要引入占城稻,便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肥力……

    引种其实简单,推广绿肥和积肥才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台上的双簧,还在继续,说完占城稻,便开始说交郡的石炭。石炭就是煤炭。王延兴看中的,是鸿基的优质无烟煤!

    对于炼铁、炼钢来说,用鸿基煤炼出来的焦炭,那是极为上乘的燃料!只是,这一点,只对王延兴有吸引力。在旁人眼中,石炭和木炭,难道不一样吗?

    在这个年代,森林覆盖率极大,谁会缺柴烧?台下诸人对这一项,倒是没什么兴趣。不过,交郡可不止产煤,而且,还产甘蔗!

    甘蔗也是平常之物,不单是交郡产,雷郡、钦郡一带都有出产。这次,连王延兴都表示出了无所谓的表情。

    “可贫道却偶尔间,得了个法子,可以将甘蔗榨汁煮糖的产量提高许多,回头,贫道将此法告诉刺史,刺史不妨一试!”朱思远故作神秘道。

    在唐代,甘蔗榨汁的法子便广为人知,还有人尝试将甘蔗汁的水煮干浓缩,称为石蜜,就是后世能吃到的片糖。可以取代天然的蜂蜜。

    此外,还有人知道用牛奶或者石灰水中和甘蔗汁中的杂质,结成絮状沉淀,从而分离出来。经过多轮分离后,可以制成红砂糖。

    泉郡便有人从交郡、雷郡运了石蜜去北方售卖,获利不菲。只是,这石蜜的产量也是不多,而且只能偶尔为之。

    却不知道着道士将要告诉王延兴的,是什么样的法子……

    看着台下的人,一脸跃跃欲试地想听一听的架势,老骗子却把后文掐掉了。他是想说也没得说啊。因为这所谓的法子,本来就存在王延兴的头脑之中。只不过,是要借朱思远的嘴巴说出来罢了。

    接着,又说到椰子……当然,椰子的妙用坐船去过那边的人大多知道,便没有细说。

    接下来,朱思远却突然一脸凝重。

    “不过,这诸般物产,贫道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这一样……此物的重要性,还是在占城稻之上!”说着,朱思远像变戏法一般,手里无端端地出现了一朵白团团的花,台下不少人见过,便已经认出来了:棉花!

    王延兴接过老道士手中的棉花:这朵棉花还确确实实是老骗子在詹郡弄过来的。

    只不过,无论是台下的听众还是老骗子本人,都不明白,为何王延兴要把棉花的价值说得比占城稻还高。王延兴只好再借朱思远的嘴来说了:“此棉花,可以用来织布!织成的布匹,似丝绸般柔软,却又能像厚锦一般保暖……”

    “而最重要的是,将棉花纺面纱后,容易运输,不易发霉……”

    “大唐天下,每郡每县,各处农人都会种粮食,却不是所有村寨都会种桑、养蚕……”

    老骗子絮絮叨叨说了许多,东扯西扯,众人却是没听明白,这重点在哪里。

    就在此时,王延兴插了一句嘴:“道长!按照您这说法,这大唐日后最大的买卖,就要着落在这棉花上了?”

    说到这里,朱思远微微一笑,不再言语。

    这戏唱到这里,众人才恍然大悟,是了!是了!衣、食、住、行四大类,这衣字一项,最是海贸大有可为之处!

    大家都不傻,自然知道这王刺史将众人叫过来,看这么一出戏,无非是想告诉众人,这南洋有大大的钱可以赚……

    只是,却不知道,王刺史是打算如何运作,来赚这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