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虎臣
字体: 16 + -

第56章 心中有本账

    眉山寨水军投资的养猪场,说是养猪,也养着少量的牛和羊。

    俗话说,猪五羊六牛十。

    其中的数字,是指它们怀胎到产崽的时间,实际上猪不到五个月便会产崽,牛也只有两百八十天上下。

    距离猪配种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不到两个月,看起来孕期状况良好,进食也很是顺畅。

    水军们的家属十分勤快,他们如今对郑虎臣所说的话最是信服,郑虎臣的到来,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向往。

    如今,村子里请了教书先生,孩子们时常也能吃上肉食,这些都是郑虎臣带给他们的变化。

    参照郑虎臣的意见,他们将各自家里的猪集中化养殖,每只猪基本上都有独自的小单间,圈里每天都会有人轮流打扫干净,猪的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长肉的速度却在加快。

    怀上猪崽的猪,待遇更好,单间比较宽阔,饲料里的营养也要丰富不少。

    以前,老百姓自己都经常吃不饱,又怎会去考虑猪的营养搭配问题,家养的猪长得十分缓慢。

    平时多是喂食谷壳、麦壳、稗草、苜蓿之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省事,也会喂些其他杂草,猪的运动量又大,长得时间还长,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当然也有优点,如此养出的猪,猪肉吃起来非常可口。

    郑虎臣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粗放养殖的方式,猪肉的质量相应会下降许多,但是,猪长肉长得快,可以很快杀掉卖肉,加速资金回流,从而达到致富的目的。

    “我建议给饲料里加些豆渣、骨粉、干鱼粉、干蚯蚓粉、以及沸石粉之类的东西,这一个月来效果如何?”他不习惯猪场里的气味,但这又是他不得不做的事,看着高个儿问道。

    高个儿除了平时参加训练会在水军寨里,其它休息时间,他都会来养猪场这边帮忙,养猪场与眉山寨之间相隔不远,小半个时辰的路程,骑马往返更快,高个儿也是郑虎臣在养猪场的联络人。

    “遵照统领你说的,将所有的猪分为十组,每组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比,每半旬称重一次,如今丁字组的猪增重最快,猪的增长速度可把水军家属们高兴坏了!”

    “他们看到这样的改变,干起活来都更加积极,前段时间有些紧缺的饲料,如今堆满了整个草房。”高个人露出质朴的笑容。

    实际效果,就是水军家属们前进的动力,集中化养殖节省成本,又有高个儿记录的数据佐证,他们当然也就有了干劲。

    郑虎臣在和他们交流养猪经验的时候,说话时断时续,磕磕绊绊,所以有些人不是很相信郑虎臣,认为他的话吹牛成分居多。

    若不是郑虎臣在水军中颇有声望,养猪场也不可能这么快的办起来。

    郑虎臣的确没什么养猪经验,他告诉水军家属的那些方法,也是前世从同学、老师那里听来的、

    六年,他前世在大学里整整待了六年,与农沾边的事,多多少少都懂一些,为了稳妥起见,他设置了十个实验组。

    养猪要如此,农作物种植他更会如此,毕竟古今有别。

    农事大于天,稻、麦、桑、麻,不仅是老百姓的大事,更是朝廷的大事。

    由于大宋退缩到了淮河以南,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农业也随之成为重中之重。

    北方数百万人,随着赵构的南撤来到了南方,南方的种植结构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宋时处于气候学上的中世纪暖期,气候变暖,干旱频发,导致老百姓选择的农作物品种,也在发生着变化。

    越南占城稻,历史小说里经常提到的水稻,早已在大宋朝廷的牵引下,推广到全国各地。

    占城稻生长期不到六十天,移种到宋地南方,生长期不会超过三个月,又因它比较耐干旱,适应能力强,为南宋“稻麦二熟制”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绍兴府为例,如果把一块田分成两份,一份田栽种占城稻,一份田栽种本地稻,本地稻的生长期是占城稻的一倍有余,而宋时“秋老虎”现象频发,占城稻早已收割,本地稻却因为高温少雨,减产严重。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又是面对生死存亡的重要选择,他们当然会选择种植占城稻,即使它没有本地稻好吃。

    皇室以及北方来的人员,他们心里也有一本账,由于不太适应南方的饮食习惯,所以他们大力倡导南方百姓种植小麦。

    为此,朝廷发过四次诏书,提倡稻麦轮种,甚至明确告诫地主,种植小麦的收成全部归佃户自己。

    郑虎臣从养猪场出来,顺便让胡金彪的妻子带他去了她家的自留田,因为他想为大宋编写一本农书,一本关于作物高产栽培的书籍,最需要具体的数据。

    精确的数据,是大宋农书最缺乏的,文字性的描述比较空洞,即使把原话告诉老百姓,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因此,图和数据更具有指导意义,才能高效、快捷的让老百姓得到实际收益。

    他站在田埂上,对着胡李氏问道:“嫂嫂,地里的是冬小麦吧,冬小麦比春小麦要好,吃起来比较筋道!”

    作为胡金彪的长官,喊她婶子,胡金彪肯定不干,索性称呼她嫂嫂,虽然有些别扭。

    “还是统领您明白事理,朝廷让咱小老百姓种春小麦,想法是好,可春小麦不好吃,价格又低!”

    朝廷的想法很好,春小麦生长期短,收割后,再种植占城稻,接着又可以种些芦菔(萝卜)、晚菘(大白菜)、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括号前的蔬菜名,是古人对这些蔬菜的称呼,它们主要是耐储藏,冬季就靠它们调剂口味。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朝廷可谓是煞费苦心,然而,古代没有化工肥料帮忙,农田还得积蓄地力,看似合理的安排,实际上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郑虎臣手里搓着田土,土壤水分很大,耐心解释道:“嫂嫂,你这田垄太宽,田土里含水太多,这样的田垄需要分成五条窄垄,以后每条垄上就栽两行麦,有助于排掉多余的雨水,小麦产量会更高!

    冬至前起垄为金沟,大寒前起垄为银沟,立春后起垄为水沟。”

    “此言当真?”

    “我是元宵节后来的咱们水军,来时水军已经播了麦种,不然肯定让水军们这样干,如今秋季少雨,雨水集中在春夏两季,必须得做好排水的打算,尤其是江南之地。”

    大宋的农学专家们,真为你们感到悲哀。

    只知道照搬北方小麦的种植样式,小麦又不是水稻,要那么多水干嘛,每隔三尺宽,才有一条排水沟,亏他们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