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虎臣
字体: 16 + -

第54章 科举那些事儿

    青驼岭大当家如愿以偿,响应了阎王爷的招安,然而,郑虎臣沉重的心情并没有因此缓解多少。

    因为,水军队伍后面,还跟着八名孩童以及十几名女子,两个年纪最小的幼童,刚满四岁,居然不会说话。

    青驼岭有四十多亩农田可供耕种,他原本打算让这些人在青驼岭落地生根,山贼早已被清除干净,不会有人再来迫害他们。

    他们根本就没听从郑虎臣的建议,直接下了青驼岭,水军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无奈之下,郑虎臣只好收留他们,刚好处理完胡长贵这个钉子户的事,犬亭山花草园的工作不太繁重,比较适合孩子以及女子。

    这些人都是从附近的村民家里掳掠而来,他们的家人早已被杀光,一旦送他们到官府,便会被送到居养院。

    还不如为郑家所用,居养院就是个收留机构,怎能与郑家的待遇相比。

    为此,郑虎臣特意写了一封信给郑埙,相信郑老爹看到信的时候,便会明白其中缘由,给他们在花草园里安排些轻松的工作。

    押送青驼岭剩余山贼去绍兴府销案时,正好可以带上他们,而郑虎臣还得直接返回眉山寨。

    他拿着写好的信件,递给刘英道:“到了绍兴府,你先去拜访家父,具体该如何做,你只管听家父的便是!”

    “末将遵命!”

    “邓宁、何进,务必照看好幼童和女子,收起你俩的玩闹心思,这一路山道水道众多,千万不要放松警惕!”

    “末将遵命!”邓宁和何进同时答道。

    穷苦的日子,水军们过得太久太久。

    凡是青驼岭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全部被他们打包带走,即便青驼岭原先有一些马匹和骡子,还是装不下水军想要带走的东西。

    在水军企盼的目光下,郑虎臣贡奉献出自己的坐骑,坐上了牛车,牛车摇摇晃晃,慢慢悠悠地行走在山道上。

    .....

    自从成为吴深的弟子,郑虎臣的生活变的更加繁忙,白天与水军们一起参加训练,晚上吴深还要给他补课,至少一个半时辰,中途还没有休息时间。

    他多次告诉吴深,劳逸结合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老先生告诉他,花费五年时间把武夫调教成文进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刻放松不得。

    熙宁年间,王安石改变科举制度,进士科不再考校诗赋,之后又经过反反复复,直到绍兴末年,进士科再次分为经义进士科和诗赋进士科。

    考校策论,是成为两科进士必不可少的过程,从而使经义、诗赋、策论三者在进士科举里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遂成永制。

    郑虎臣非常幸运,还有诗赋进士科让他选择,不用全部融汇贯通四书五经。

    他只需学好《论语》、《孟子》外加《春秋》,因为朝廷优先录取考《礼》和《春秋》两经的书生,《礼》对他来说太过深奥晦涩,所以郑虎臣选择了《春秋》。

    必须得感谢苏轼,苏老先生,没有苏老先生当年极力主张恢复诗赋取士,就没有他较为轻松的今天。

    苏老先生敢为天下先,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终于捍卫住了诗赋进士科的尊严。

    诗赋要做好,其中音韵非常重要,《韵补》、《诗补音》等两部韵书在宋时影响最广。

    但是,朱熹的《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两部韵书,有点后来居上的趋势,主要是魏了翁、真德秀以及郑性之(求学于朱熹)的话语权加重所致。

    陈亮曾经给朱熹写过八封信,朱熹给他回过十五封信,两人最终谁也没说服谁。吴深就没想过给郑虎臣推荐朱熹的韵书,可见他对朱熹有多大的怨念。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这是吴深布置给郑虎臣的课后作业,出自《孟子·梁惠王》,允许他可以参照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但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上课时学的东西,还没完全理解,又给他留了课后作业,他脑袋昏沉一片,走出吴深的房子,心里苦叹,真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通过与吴深的深切交谈,他总算了解了大宋科举的弯弯绕绕。

    别看他考的是诗赋进士科,实际上诗赋进士科只占了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竞争非常激烈,倘若他不加重视,很有可能名落孙山。

    诗词歌赋,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可是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传播性最强。

    当年大宋每诞生一首优秀诗词,不到十日便会传播到金朝,随之蔓延到全国。

    金朝君臣,乐于沉浸在诗词所描绘的纸醉金迷里。

    这是大宋对金朝的文化入侵,这更是天朝上国所必备的文化攻略,不是你影响他国,便是他国影响你。

    每逢历朝历代的晚期,经义取士,便会成为科举中的重中之重,诗词歌赋的地位一降再降。

    但是,这更从另一方面说明,综合国力越强的时期,文化成就越是不可限量,人民的日子也过得相对好些。

    此刻的郑虎臣,正沉浸于他想象的世界中。

    他想象着武举中过关斩将,横扫所有竞争对手,当上武状元,然后抱得美人归的场面。

    武科举,考校步射、马射和策论三项,这些对他来说已经十拿九温,要想夺得武状元,需要的不只是这三样。

    还需精通五项马上功夫,射草人头部、射垛口草人头部、射木人头顶的瓦片、射垛口木人头顶的瓦片以及马枪,其中前四项对射中率不是特别看重,三箭中一箭即为过关。

    马枪,才是加分的关键。

    参加武举的人骑着快马,手持丈八长枪,穿过两边各设有两个垛口的土墙,每个垛口上都有一个头戴瓦片的木人,用长枪刺碎的瓦片越多,加分也会越多。

    考校马枪是由唐朝武举沿袭而来,要想用马枪扎碎全部瓦片,就必须练好控马能力和扎枪能力,这是郑虎臣的短板,更是他经常练习的项目。

    天黑前,郑虎臣终于完成了一次瓦片全碎的动作,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威风凛凛,把在场的眉山寨水军看的如痴如醉,手掌拍的啪啪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