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虎臣
字体: 16 + -

第46章 睡狮终会醒

    作为一名农学研究生乱世求存,郑虎臣可以说是较为悲催的穿越者,南宋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必须处心积虑的活着,想方设法唤醒大宋这头睡狮,才能让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大宋子民摆脱成为蒙元奴隶的命运。

    大宋造反的土壤太过贫瘠,从崖山海战十余万人投海殉难便可以看出。即使农民起义贯穿了整个宋朝,仍有这么多人愿意为它集体自杀殉难,这是所有的封建王朝从未出现过的。

    终宋一朝,三百余年经历了四百多次起义,可是这么多起义中,从未爆发过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如果郑虎臣再在其中添一把火,那只会让华夏大地更加生灵涂炭,蒙古早已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内乱只会加快大宋的灭亡,得不偿失。

    ......

    清风堂由于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在它建设时,便考虑了通光、通风的需要,因此郑虎臣喜欢在这里看书。

    不知不觉,银河高挂,明月初升,郑虎臣放下手中的书本,伸了个懒腰,不停地走来走去,犹豫多时,他最终下定决心,再次去找吴深,仅凭三本书的价值,他觉得可以成为吴深的弟子。

    三本书都只有上半册,郑虎臣越看越心痒难耐,越想知道下半册到底写了些什么。

    吴深明显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折磨郑虎臣,凡是看到这三本书的人,看了上半册,就忍不住想要看下班册,吴深似乎对陈亮所作的三本书信心十足,。

    当郑虎臣敲响甲字二号营房大门的时候,便听到里面之人问道:“来人可是郑虎臣?”

    郑虎臣一愣,恭敬回道:“先生,正是学生!”

    “你小子来找老夫,不知所谓何事?”吴深淡定从容。

    这不是明知故问嘛,送书还有送半册的,估计就你吴深能干的出来,老奸巨猾。

    郑虎臣端起茶桌的上茶杯,给吴深换了新茶,添上茶水,这才说道:“先生,学生抽空读了先生留下的三本书,只是为何都是上半册,下半册呢?”

    “只是抽空读过?”

    “那个......陈老夫子的著作有理有据,图文并茂,学生最近有些沉迷,不知下半册在何处,敢问学生能否借阅观看?”

    吴深对郑虎臣为他换茶、倒茶的举动很是受用,端起茶杯,泯了一口,不紧不慢道:“老夫让你观看上半册,已经犯了师门忌讳,若是再将下半册借出,老夫又有何面目去见家师,除非......”

    他说到此处,突然停顿下来,转头看着郑虎臣,希望郑虎臣能接上他的话,然而郑虎臣并没有如同吴深所预想的那样,做出迫不及待的举动。

    吴深眉头微皱,接着会心一笑,“若想成为我派弟子,其实不需要顾虑太多,只须遵守三不原则!”

    郑虎臣内心挣扎不休,最终还是开口道:“哪三不原则?”

    “不得起兵灭宋,不许徒造杀孽,不能三妻四妾!”

    门规不算苛刻,属于可接受范围。忠君爱国,悲天悯人,即便是思想偏向唯物主义的陈亮,也摆脱不了祖先留给他的文化烙印。

    “不能三妻四妾”这一条,最让郑虎臣疑惑不解,难道陈亮也是穿越者?崇尚一夫一妻制,不然制定这么奇葩的门规干嘛?

    古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促使了男子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以农为本,也就树立起了男子的主导地位,一夫多妻在古代不是新闻,一夫一妻在古代才是新闻。

    郑虎臣再次给吴深添满茶水,小心翼翼问道:“先生,莫非陈老夫子推崇一夫一妻制?”

    “你这小子,说话为何如此拐弯抹角!制定‘不能三妻四妾’这一条,主要是为了防止弟子买卖妾侍,败坏门风。你若是有其他想法,老夫明确告诉你,是有变通之处,至于能不能领会,那得看你的悟性到底如何。”

    “先生误会了学生,学生不是好色之人。”

    “是么?”吴深眯起双眼看着郑虎臣。

    “学生谨遵师门教诲!”

    “还自称学生?”

    “弟子拜见老师!”

    郑虎臣从甲字二号营房出来的时候,是一瘸一拐走出来的,脸色苍白,四肢发颤,随时都有跌倒的可能。

    拜师仪式非常简单,只有三样。

    三拜祖师画像:只需弯腰行礼,不必下跪磕头。

    三念三不原则:吴深念一遍,郑虎臣对着陈亮画像念一遍。

    我以我血荐轩辕:说白了就是放脚底板血,足足一大碗,分三次,一次散于土地,一次散于山川,一次散于河流。

    郑虎臣仅仅放了一次血,等他恢复过来后,还得再放两次血,又是两大碗,适当的放血有益健康,这点郑虎臣知道,可是看到何必拿出的大碗,他就有些发怵。

    “义利双行,王霸并举”是陈亮所创学派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上半册《永康语录》的通读,郑虎臣发现,陈亮的言行颇有美帝霸道主义的影子,甚至有些地方比美帝更为赤裸,更加激进。

    这可能是受华夏自古以来是世界中心的影响,万国来朝,睥睨天下。敌人若是不服,那就打到你服,不服都不行,上半册《永康语录》中,曾多次提到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汉”这个字,在他的心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即便四处碰壁,撞的头破血流,陈亮任然咆哮呐喊在这天地间,他坚持不懈的花费了整整五十年来推广他的学说,他彷徨过,犹豫过,就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更期待过大宋能及时回头是岸。

    五十年后,他已经等不及了,他最终下定决心,进入大宋官场,改变官场风气,以期实现他的抱负理想。然而当他考中文状元,准备一展抱负之时,老天爷和他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无情的夺走了他的性命。

    郑虎臣想象过,陈亮死时是多么的悲愤和疯狂,他一定在对着上天怒吼,怒吼天道不公,怒吼造化弄人。

    ......

    由于阿发没在身边,郑虎臣只好自己取来烈酒,清洗了两遍伤口,擦好伤药,用棉布包扎好伤口,将脚放在床外,借着昏暗的油灯,翻看《永康语录》下半册。

    他很少看书这么认真过,此刻的他,急需完全了解陈亮的所有思想,这本书曾经照亮过吴深等一批人,也就表示能影响更多的人。

    现代思想和古代思想的融合,必会成为有力的攻击武器,理学这座大山始终挡在郑虎臣的面前,让他束手束脚。

    郑虎臣希望能将华夏子民从理学中解放出来,他已经来到了大宋,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不息,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再次陷入两度被奴役的命运轮回。

    “武状元,文状元,文武双料状元,要么默默无闻,要么惊天动地!”

    头枕在双手上,望着依稀可见的房顶,郑虎臣脸上露出疯狂之色,自言自语道。